中華聖公會救主堂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基督教中華聖公會北京座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 大清
編號7-1609
登錄2013年

中華聖公會救主座堂(英語:St. Saviour's Cathedral, Peking),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佟麟閣路(舊名南溝沿)85號,又名英利甘教堂中華聖公會座堂南溝沿救主堂,曾經是中華聖公會華北教區的總堂及主教座堂,亦是聖公會在北京興建的第一所聖堂。座堂建築建於1907年,現為一家書店[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中華聖公會救主座堂所在地原為清政府刑部官員殷柯庭的私宅,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英軍佔領北京宣武門內區域,英國國教會傳教士相中了這片土地,便購置建築聖堂。1907年聖公會華北教區主教史嘉樂請人設計施工,修建了現在的教堂建築,1907年11月28日座堂落成舉行開堂典禮。1911年,經過在北洋政府登記,英利甘座堂建築及土地正式成為中華聖公會教產。1949年後聖公會逐步退出中國大陸,中華聖公會救主座堂成為北京電視技術研究所庫房,1990年代港資企業北京塞翁信息諮詢服務中心收購座堂建築,經過整修成為該公司的辦公場所,2013年中華聖公會救主座堂列名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經整修後,成為一家網紅書店。

建築

中華聖公會救主座堂的建築代表了1900年以後北京座堂的復古主義風格,建築材料選用中式的青磚、灰筒使得座堂整體風格頗具中國傳統建築的韻味,但建築平面以及細節的處理卻均為典型的歐洲建築風格。座堂為南北走向長方形建築,與緊鄰的佟麟閣路平行。建築平面為雙拉丁十字形,南北走向的建築主軸採取巴西利卡設計,兩道東西走向的橫翼,南側的一道規模較大,亦採用巴西利卡設計,北側一條比較短小。在南北走向的座堂主軸與兩條東西走向的橫翼的交點各自建有一座中式八角亭子作為教堂的鐘樓和天窗。建築的正門位於南側山牆正中,山牆取中國傳統建築的硬山形式。正門兩側及門楣上方有漢白玉雕楹聯,右側書「此誠真主殿」,左側書「此乃上天門」,橫批為「可敬可畏」,正門上方的山牆上開有圓形玫瑰花窗一座,體現出哥德式建築的痕跡。正門兩側側廊的山牆為單坡硬山,山牆底部鑲嵌有四通石碑,記述了座堂修建以及修繕的歷史,其中一通記錄的是北京賽翁信息諮詢中心對該建築的修繕過程。

中華聖公會救主座堂俯瞰

座堂內部結構也同樣是中西建築風格統一的典範,其承重結構均為典型的中國式建築風格,以木柱、桁架支撐屋頂荷載,地面鋪設木質地板。教堂平面十字處設立聖壇,聖壇亦為木質,四周圍以中式紅木圍欄,雕有花草裝飾,祭台背後設有中式冰紋格子隔扇,聖壇擺設均為傳統中國紅木家具。教堂內設聖洗盤,並且配備有完整的上下水裝置,是那個時代建築中非常少見的。

座堂正面立牆鑲有四塊碑,第一塊是北京座堂教友於1918年為紀念中華聖公會牧師伯里夏而立,第二塊是1928年時華北教區全體教友位紀念創建英利甘堂的史嘉樂主教而立,第三塊是1946年為鄂方智立的紀念碑,第四塊是1997年香港塞翁信息公司重修紀念。

21世紀初教堂建築被分為南北兩部分,南端為塞翁信息有限公司的辦公場所,北端經營者一家餐廳,座堂外觀保持完好,南端部分內部做了隔斷、電路等改造,地板為木質(翻新過),主體結構(房梁等)保存良好。2004年夏季,在教堂西側興建了一座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的網吧,據稱系北京最大的網吧,網吧建築風格怪異,外牆用色艷麗,與教堂形成鮮明的對比。該網吧開業不足一年便改為菜市場。

中華聖公會救主座堂被改造為書店後的內景

2019年,教堂被重新整修後,成為了一家網紅書店。教堂改造的書店,這在北京還是第一家,在全國也是獨一份。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