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船招商局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Yui留言 | 贡献2023年8月16日 (三) 17:21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轮船招商局
China Merchants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
成立 大清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九
西元1873年1月17日)
代表人物李鸿章盛宣怀
总部清朝 清朝 中国上海
业务范围世界各地
产业航运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是中国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以官督商办模式创办的航运企业,也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公司概念经营的企业之一,由李鸿章等人在清同治11年(1873年)1月17日于上海成立[1]。1949年后分裂为招商局集团阳明海运集团,前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香港中央企业之一,后者则由跟随国民党当局迁往台湾的所谓“招商局轮船”改组扩展而来。

历史

李鸿章故居内的李鸿章与招商局展览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各国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攫取中国大陆沿海内河庞大的水运利权。然则本土传统航运难以匹敌,迅速溃败。至1850年代末,少数华商已涉足外资航运企业。由于华商行船不单要交纳捐税,亦须支付厘金。索性与外人各图所求,互为结盟,因此轮船悬挂洋旗之现象相当普遍。1867年在总理衙门曾国藩的来往信件中,就说到通商口岸有不少商人购买或租雇洋船而又寄名在洋商名下。清国因此无法督查、税收损失惨重,开始限制民众购买洋船。后来,主政者两宫太后采纳许多官员自主经营航运事务的建议,逐步放开购买或租雇洋船的禁令。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商人提出由华人自组新式轮船企业。慈禧太后其实相当担心清国航运业会完全落入外国公司手中,以致漕粮运输受制于人。因此总理衙门对当时容闳建议按西方公司章程,去筹组新式轮船企业,有相当大的戒心。总理衙门对建议批示的条件是,轮船必须为华人所有。无奈此事只能作罢,直到李鸿章改以官督商办方式才能成事。

1860年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相继成立,但苦于官僚主义管理,制造产品成本昂巨,清国投资已显不敷之势。大学士宋晋趁机发难,大力主张裁撤沪闽船局。

筹措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中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1872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开始轮船招商的筹办工作,并在12月23日以《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江浙漕粮由》奏表朝廷[2]

钦差大臣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伯臣李鸿章跪奏为派员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来年江浙漕粮以备官船造成雇领张本恭折具陈仰祈……查照外所有试办招商轮船分运江浙漕粮各缘由理合缮折具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三天后,慈禧太后批准设立轮船招商局。

创建

陈礼陶,原名陈焕彬,广东新会潮连乡人。父陈月亭(Chun Yue Ting),从香港赴芝罘(今烟台)设公司代理招商局业务。毕业于香港皇仁书院,任广州招商局总办二十余年。新会潮连乡陈氏家族参与创办经营轮船招商局。

1873年1月17日在上海洋泾浜永安街正式设立“轮船招商公局”,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其中官股10万两,朱其昂朱其诏兄弟各10万两,李鸿章5万两,轮船4艘,从事江浙漕粮运输及各种客货运输业务。公司开办半年,亏损严重,朱其昂被迫辞职。

1873年6月著名买办唐廷枢徐润等加入。上海商人、英国怡和洋行买办唐廷枢担任轮船招商局的第一任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其中,唐为外资洋行背景;朱为漕粮北运代表;盛为李鸿章代表;徐为具有买办背景的国内工商业主代表。后唐前往天津兼办开平煤矿,由盛宣怀继任。轮船招商局核定股本白银100万两,每股100两,对社会招商入股,徐润附股24万两。1873年8月7日,公司迁上海三马路新址,改名为轮船招商总局,同年设天津汉口长崎、香港等19个分局。

李鸿章对轮船招商局有委任董事的权力。轮船招商局在李鸿章的保护下,除了有漕粮专利生意外,还得得到政府的贷款,兴建码头货栈所需的土地,而且所承运的货品还免征厘金。轮船招商局的受任者与作为主要股东的商人一起管理公司。然而政策性的决定都掌握在由政府委任的官董手中。公众持股并未象西方一样带来经营权和拥有权分离,反而股份制适应到中国生意传统中。轮船招商局为了吸引商人入股有主要持股人直接管理公司分号的安排。1873年章程规定(第一条):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最初上海设商董二名,天津、汉口、香港、汕头各设一名,以后如另有别口贸易,或遇附入股份较大者,再行酌量选充。

成立之初,轮船招商局就加入与美商旗昌洋行和英资太古洋行的航运业激烈竞争。

1875年成立“保险招商局”,承办水险与船壳险;1876年招商局大股东徐润与唐廷枢合办“仁和水险公司”。上述两公司均参与航运业保险市场。

1877年轮船招商局收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所有产业,包括7艘海轮、9艘江轮及各种趸船驳船码头、栈房、位于上海外滩9号的办公大楼,总计作价222万两,成为规模最大的轮船公司,但是这项收购行动造成了招商局的亏损。[3]1877年12月26日轮船招商局与2家英资轮船公司怡和洋行太古洋行达成协定,共同垄断中国水运;由于在制度上落后于对手,英资轮船公司不久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

1881年唐廷枢起草、李鸿章核定的《轮船招商章程》正式颁布执行,同年招足股本100万两白银。

1882年轮船招商局股本增至二百万两,徐润又认股24万两,保持股本比例不变。。1883年完成预订计划时合共集资200万两。其中徐润投资48万两,徐所招徕的亲友就投入股金五六十万两,由徐个人联系的股金就占有一半的总投资。而唐、徐等招致的股东相当多是广东人[4]

1882年李鸿章任命原太古洋行买办郑观应为轮船招商局帮办,1883年正式任总办,负责公司业务。

盛宣怀时期

1885年夏改为督办为最高负责人,盛宣怀为督办。盛宣怀把官商合办体制改为转向官督商办体制,放弃了股东推选局董和“轮船归商理”的经营原则,商股的利益受到侵占,与官委督办之间的矛盾激化。在1909年由股东选举董事会以前,股东只能极少量地参与公司事务的管理。局董在年度报告中对攻讦者的反驳,也有生意传统的思维:

盖实未知局员皆有巨资倡为商股,即各董事亦系有股之人所充,孰不望局务蒸蒸日上……而有股商,大半局员之亲友商人,耳目较近,岂肯受其欺蒙?是不待官查,早为众商所不容矣。

1909年8月15日,招商局在上海张园举行第一次股东大会,与会代表732人,选举董事9人,组成招商局首届董事会。1909年8月,招商局奉旨归邮传部管辖,邮传部委派钟文耀为正坐办,沈能虎为副坐办。但9月21日,招商局召开了第一次董事会会议,推举盛宣怀为董事会主席,邮传部委派的正副坐办与股东推选的董事会同时并存。

招商局成立后,先后出资参与创办了仁和水险公司(1876年)、济和水火险(1878年)、开平矿务局(1882年)、上海机器织布局(1891年)、中国通商银行(1896年)、汉冶萍厂矿公司(1908年)等企业和南洋公学(1896年,今上海交通大学)。

中华民国招商局

辛亥革命后,招商局于1912年3月31日在上海张园召开第二次股东常会,推举伍廷芳杨士琦为董事会正副主席,组成招商局第二届董事会,公司名称改为“商办招商局轮船公司”,后又称“商办招商轮船有限公司”。

1928年1月,国民政府交通部监督处命招商局董事会全体董事停职,改设招商局总管理处,招商局改为民有国营。1932年11月11日,更名为国营招商局。1938年8月,国营招商局改组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

1947年招商局共拥有船舶246艘、25.7万吨,约占全国船舶总吨位的40%。

1948年10月1日,股份化改组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刘鸿生任董事长,徐学禹任总经理。

1949年3月20日,国民党当局对招商局全面军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商局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航运处接管了招商局的总公司。

1950年1月15日,香港招商局(分公司)全体员工和留港的13艘海轮共600余人集体起义。但由于珠江口的万山群岛仍被国军据守并掌握了南海北部制海权,在港起义船舶一直滞留到万山群岛战役结束。

1951年2月1日,招商局(上海总公司)改称“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8月,再次撤销),香港招商局仍沿“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并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直属的在港中资企业。

1956年,在香港的招商局开始恢复业务。

1980年1月8日,香港招商局船务部改组为香港明华船务有限公司

1985年11月12日,香港招商局改组为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为交通部直属一级企业。1987年,招商局发起成立招商银行(国有控股企业)。1988年招商局与中国工商银行发起成立平安保险公司

1999年,招商局由交通部直属企业改为由中央直接管理的39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

2002年7月,招商局持有的平安保险股权全部售出。

台湾“招商局”

1949年4月30日,渡江战役发起10天后,国民党当局控制下的招商局在台湾设立所谓“总管理处”。

1972年12月28日,国民党当局为了防止失去台湾“招商局轮船”旗下资产,由台湾“招商局轮船”投资成立阳明海运,成立时资本额新台币1亿元。并将绝大多数部门移至阳明海运,“招商局”部分逐渐只剩管理处。1994年6月,台湾当局“行政院”核定,台湾“招商局”并入阳明海运,并于1995年3月正式完成合并,台湾“招商局”自此不复存在。

参见

参考文献

  1. 吕实强. 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 (PDF). 中央研究院近代历史研究所. 1962 [2013-12-04] (中文). 
  2. 李鸿章, 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江浙漕糧由, 1872-12-23 (中文) 
  3. 陈争平; 龙登高. 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2: 79. ISBN 978-7-302-05842-7. 
  4. 广东人在上海的经济活动 招商局历史博物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