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維網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4年1月2日 (二) 09:29 由 Raymon090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萬維網」的各地常用別名
中國內地萬維網
中國台灣全球資訊網
港澳萬維網、全球資訊網

萬維網(英語:World Wide Web)亦作WWWWeb全球廣域網路,是一個透過互聯網存取的,由許多互相連結的超文字組成的系統[1]英國科學家添·柏納斯-李於1989年發明了萬維網。1990年他在瑞士CERN的工作期間編寫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2][3]。網頁瀏覽器於1991年在CERN以外發行,1991年1月最先向其他研究機構發行,並於1991年8月在互聯網上向公眾開放。

萬維網是資訊年代發展的核心,也是數十億人在互聯網上進行互動的主要工具[4][5]網頁主要是文字檔案格式化超文件標示語言(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網頁還可能包含圖片影片聲音和軟件元件,這些元件會在用戶的網頁瀏覽器中呈現為多媒體內容的連貫頁面。

萬維網並不等同互聯網,萬維網只是互聯網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聯網運行的一項服務。

起源

添·柏納斯-李CERN工作時使用的NeXT電腦是世界上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CERN的思科系統路由器是歐洲首個部署IP路由器之一。
添·柏納斯-李羅伯特·卡里奧開始萬維網辦公室旁邊的牌子。

萬維網最早的構想可以追溯到1980年添·柏納斯-李構建的ENQUIRE專案。這是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超文字線上編輯數據庫。儘管這與我們現在使用的萬維網大不相同,但是它們有許多相同的核心思想,甚至還包括一些柏納斯-李的萬維網之後的下一個專案語意網中的構想。

1989年3月,柏納斯.李撰寫了《關於資訊化管理的建議》一文,文中提及ENQUIRE並且描述了一個更加精巧的管理模型[6]。1990年11月12日他和羅伯特·卡里奧合作提出了一個更加正式的關於萬維網的建議[7]。在1990年11月13日他在一台NeXT工作站上寫了第一個網頁以實現他文中的想法[8]

在那年的聖誕節,柏納斯-李製作了要讓網絡工作的所有必要工具[9]:第一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同時也是網頁編輯器)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1991年8月6日,他在alt.hypertext新聞組上貼了萬維網專案簡介的文章[10]。這一天也標誌着互聯網上萬維網公共服務的首次亮相。

萬維網中至關重要的概念─超文字,起源於1960年代的幾個從前的專案。譬如泰德·尼爾森仙那度計劃道格拉斯·英格巴特NLS。而這兩個專案的靈感都是來源於萬尼瓦爾·布殊在其1945年的論文《和我們想得一樣》中為微縮膠片設計的Memex系統。

添·柏納斯-李的另一個才華橫溢的突破是將超文字嫁接到互聯網上。在他的《一千零一網》一書中解釋,他曾多次向技術社群的成員暗示這兩種技術結合是可行的,但是卻沒有任何人接受他的建議,他最後只好自己解決了這個計劃。他發明了三項關鍵技術:

萬維網和其他超文字系統有很多不同之處。萬維網上需要單項連接而不是雙向連接,這使得任何人可以在資源擁有者不作任何行動情況下連結該資源。和早期的網絡系統相比,這一點對於減少實現網絡伺服器和網絡瀏覽器的困難至關重要,但它的副作用是產生了連結失效的慢性問題。萬維網不像某些應用軟件如HyperCard,它不是私有的,這使得伺服器和客戶端能夠獨立地發展和擴充,而不受許可限制。

1993年4月30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佈萬維網對任何人免費開放,並不收取任何費用[12]。兩個月之後Gopher協定宣佈不再是免費使用,造成大量用戶從Gopher轉向萬維網。早期流行的網頁瀏覽器是用於UnixX Windows系統的ViolaWWW

羅伯特·卡里奧尚-弗朗索瓦·阿布拉莫維奇添·柏納斯-李於萬維網聯盟成立十週年合影

學者普遍認為,萬維網的一個轉折點始於1993年推出的Mosaic網頁瀏覽器[13][14],這是由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NCSA-UIUC)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團隊所開發的圖形介面瀏覽器,由馬克·安德森領導。Mosaic的資金來自美國高速運算及通訊計劃(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itiative)和高速運算及通訊法案(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Act of 1991),這是美國參議員阿爾·戈爾所發起的幾項運算發展計劃之一[15]。在Mosaic發佈之前,網頁中的圖片和文字混合並不常見,萬維網的受歡迎程度遠低於互聯網上使用的舊協定,例如GopherWAIS。Mosaic的圖形使用介面讓萬維網成為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互聯網協定。

1994年10月,萬維網聯盟(W3C)在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成立,建立者是萬維網的發明者添·柏納斯-李。到了1994年底,全球網站數量仍然相對稀少,但是很多著名網站已經相當活躍,這些網站已經預示或者啟發了當今最流行的服務。

透過互聯網,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其他網站。這促進了協定和格式化的國際標準發展。柏納斯-李繼續參與指導萬維網標準的開發,例如編寫網頁的標記式語言和他提倡的語義網願景。萬維網透過一種易於使用和靈活的格式,使資訊在互聯網上載播。因此,萬維網對於互聯網的普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6]。雖然這兩個詞語有時被混在一起使用,但萬維網並不是互聯網的同義詞[17]。萬維網是一個資訊空間,包含超連結文件和其他資源,由其URIs標識[18]。它使用互聯網協定如TCP/IPHTTP實作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端軟件。

工作原理

萬維網作為應用層協定架構在互聯網頂端,有助於更好的發揮其功能。Mosaic網頁瀏覽器的出現讓萬維網更加有用,包括圖片和動態圖片(GIFs)的顯示

互聯網萬維網這兩個名詞經常被混用。然而,這兩個名詞的意思並不相同。互聯網是一個全球互相連接的電腦網絡系統。相較之下,萬維網是由超連結和統一資源標誌符連接的檔案和其他資源的全球集合。萬維網資源通常使用HTTPHTTPS存取,是互聯網通訊協定的其中之一[19]

若要進入萬維網上一個網頁,或者其他網絡資源的時候,通常需瀏覽器上鍵入你想存取網頁的統一資源定位符(URL),或者通過超連結方式連結到那個網頁或網絡資源。這之後的工作首先是URL的伺服器名部分,被名為域名系統的分佈於全球的互聯網數據庫解析,並根據解析結果決定進入哪一個IP位址(IP Address)。

接下來的步驟是為所要存取的網頁,向在那個IP位址工作的伺服器傳送一個HTTP請求。在通常情況下,HTML文字、圖片和構成該網頁的一切其他檔案很快會被逐一請求並行送回用戶。

網絡瀏覽器接下來的工作是把HTML、CSS和其他接受到的檔案所描述的內容,加上圖像、連結和其他必須的資源,顯示給用戶。這些就構成了你所看到的「網頁」。

大多數的網頁自身包含有超連結指向其他相關網頁,可能還有下載、源文獻、定義和其他網絡資源。像這樣通過超連結,把有用的相關資源組織在一起的集合,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資訊的「網」。這個網在互聯網上被方便使用,就構成了最早在1990年代初添·柏納斯-李所說的萬維網[20][21]

發佈網頁

網絡獨立於大眾傳媒而被大家使用。如果你要發佈一個網頁,你不需要去拜訪出版商或者任何其他傳媒機構,而且你潛在的讀者可能遍佈於世界各地。

萬維網的一小部分的圖形,展示超連結

與傳統書籍文獻不同,超文字沒有一個線性的順序從頭到尾。它不能分解成章,節,段等層次。

現在在萬維網上可以尋找到不同種類的資訊,你想了解其他的國家以及那裏的風土人情變得十分容易。當你在外國或者一個偏僻的小鎮旅遊的時候,你可以通過網絡找到關於這個地方的資訊,尤其是如果是在一個發達國家的話。當地的報紙,官方出版物和其他資料都可以非常容易找到,因此你可以通過網絡找到更多種類的相關資訊。

儘管有些站點有多種語言的版本,但是大部分站點只有當地語言版本。而且,不是所有的軟件都能很好地支援所有的特殊字元和那些從右向左寫的語言(如阿拉伯語希伯來語)。這些因素使得關於萬維網讓地球融為地球村的觀點受到挑戰。

隨着大量的免費網絡首頁伺服器的出現,湧現出了無數的個人首頁以及家庭首頁,小商店的首頁等等,在網絡上發佈資料顯而易見地越來越容易。

網頁的動態更新

JavaScript是一種處理網頁的手稿語言。其標準版本是ECMAScript[22],由網景通訊公司提交給歐洲標準協會制訂。儘管它的名字和Java類似,但是它是由網景公司開發的而不是由太陽電腦公司開發的,除了兩者的語法都是從C語言發展而來這一點外,它們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之所以叫JavaScript,只是當時網景公司希望能藉助Java的名氣推廣它。和Java一樣,JavaScript類似C++是一種支援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的語言,和C++相同的是它允許混合代碼,即物件導向的和基於過程的代碼可以同時存在。由於網頁瀏覽器中,JavaScript與文件物件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緊密結合,能夠很好地處理網頁,使得它比它的作者原本預期的要有用得多。它的用途可以用術語DHTML(動態HTML)表達,以強調它和靜態HTML網頁的區別。

基本術語

儘管英文單字「worldwide」通常被寫為一個詞(沒有空格或者連字元),全稱「World Wide Web」和其簡稱「WWW」現在在一些正規的英文中也被廣泛使用。最早的文獻談到萬維網稱其為「WorldWideWeb」(為一駝峰式大小寫)或者「World-Wide Web」(加了連字元,這樣這個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式的英語用法)。有趣的是,「WWW」成為了英文中少數的簡稱的音節比本來名字的音節更長的簡稱。在英語裏,「World Wide Web」共三個音節,而單單一個W字母就有三個音節。

1994年6月,在北美留學的一名中國地理學家李小文(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於中國新聞電腦網絡(CND)的電子出版物《華夏文摘》上首次將「World Wide Web」稱為「萬維天羅地網」,簡稱「萬維網」[23],這樣其中文名稱漢語拼音也是以WWW開始,自此「萬維網」這一名稱在中國開始被廣泛採用。

標準

萬維網的核心部分是由三個標準構成的:

添·柏納斯-李現在是萬維網聯盟(W3C)的領導人,這個組織的作用是使電腦能夠在萬維網上不同形式的資訊間更有效的儲存和通信。

統計

據2001年一份研究表明,在接入萬維網的電腦上儲存有超過5500億份文件,大多數檔案在不可見的「深網[24]。2002年一份通過20億2千4百萬網頁調查[25]表明至今大多數的網頁內容是用英語寫成的,為56.4%;之後是德語(7.7%),法語(5.6%)和日語(4.9%)。但是中文站點的增長也很快。一份最近的研究通過在75種語言的網絡調查取樣表明,到2005年1月為止,有超過115億個網頁在公共索引頁面中[26]

速度問題

由於互聯網的基礎結構的缺陷,造成的問題和顯現為瀏覽速度的減慢的延遲,經常讓人很煩。知名網站techweb甚至因此戲稱萬維網應改成World Wide Wait(全球等)[27]。利用點對點技術服務質素來提高互聯網的速度的討論一直在進行。其他解決方案也可以在W3C的網站上找到。

學術會議

和WWW有關的主要學術會議為IW3C2。發起的萬維網系列會議。這是有關這一系列會議的連結

紀念

2019年3月12日,Google更改Google doodle,以紀念萬維網發明30周年。[28]

參考文獻

  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b and the Internet?.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4-18]. 
  2. McPherson, Stephanie Sammartino. Tim Berners-Lee: Inven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2009. 
  3. Quittner, Joshua. Network Designer Tim Berners-Lee需要付費訂閱. Time Magazine. 1999-03-29 [2010-05-17]. He wove the World Wide Web and created a mass medium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Wide Web is Berners-Lee's alone. He designed it. He loosed it on the world. And he more than anyone else has fought to keep it open, nonproprietary and free. [頁碼請求]
  4. World Wide Web Timeline. Pew Research Center. 2014-03-11 [2015-08-01]. 
  5. Internet Live Stats. [2015-08-01]. 
  6. The original proposal of the WWW, HTMLized. w3.org. [2005-11-11]. 
  7. WorldWideWeb: Proposal for a HyperText Project. 1990-11-12 [2015-05-12]. 
  8. First Web pages. W3.org. [2009-07-27]. 
  9. Tim Berners-Lee: client. W3.org. [2009-07-27]. 
  10. Short summary of the World Wide Web project. Google. 1991-08-06. 
  11. Inventor of the Week Archive: The World Wide Web.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School of Engineering. [2009-06-23]. 
  12. Ten Years Public Domain for the Original Web Software. Tenyears-www.web.cern.ch. 2003-04-30 [2009-07-27]. 
  13. Mosaic Web Browser History – NCSA, Marc Andreessen, Eric Bina. Livinginternet.com. [2009-07-27]. 
  14. NCSA Mosaic – September 10, 1993 Demo. Totic.org. [2009-07-27]. 
  15. Vice President Al Gore's ENIAC Anniversary Speech. Cs.washington.edu. 1996-02-14 [2009-07-27]. 
  16. Internet legal definition of Internet. West's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aw, edition 2. Free Online Law Dictionary. 2009-07-15 [2008-11-25]. 
  17. WWW (World Wide Web) Definition. TechTerms. [2010-02-19]. 
  18. Jacobs, Ian; Walsh, Norman.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Wide Web, Volume One. Introduction: W3C. 2004-12-15 [2015-02-11]. 
  19.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b and the Internet?.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4-18]. 
  20. Multiple Choices.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9-28]. 
  21. Multiple Choices.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16-09-28]. 
  22. Hamilton, Naomi. The A-Z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JavaScript. Computerworld. IDG. 2008-07-31 [2009-05-12]. 
  23. 陳昌春. “万维网”一词是李小文院士的首创与独家发明——大概率事件. 科學網. [2015-01-12]. 
  24. The 'Deep' Web: Surfacing Hidden Value. Brightplanet.com. [2009-07-27]. 
  25. Distribution of languages on the Internet. Netz-tipp.de. [2009-07-27]. 
  26. Alessio Signorini. The Indexable Web is More than 11.5 Billion Pages (PDF). citeseerx.ist.psu.edu. [2015-02-04]. 
  27. World Wide Wait. TechEncyclopedia. United Business Media. [2009-04-10]. 
  28.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World Wide Web (英語)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