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聯

出自求聞百科

待春留言 | 貢獻於2024年3月1日 (五) 13:23所做的修訂 →‎股东:​ // Edit via Wikiplus

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
China UnionPay、UnionPay
其他名稱銀聯
公司類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機構代碼91310000736239890T
成立2002年3月8日,​22年前​(2002-03-08
創辦人時文朝
總部上海市浦東新區含笑路36號銀聯大廈(辦公地點)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郭守敬路498號(註冊地址)
標語口號銀聯隨行,世界隨心
產業金融服務
產品銀行卡
母公司中國印鈔造幣集團有限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7.02%)
主要子公司
  • 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
  • 銀聯通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 上海《金卡生活》雜誌社有限公司
  • 銀聯國際有限公司
  • 上海聯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網站www.unionpay.com

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聯銀聯,英語:China UnionPay縮寫UnionPayCUP)是一家總部設於中國上海股份金融服務機構。主要提供銀行間支付結算服務。2015年時,成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銀行卡清算組織。

2002年時,在中國政府主導、推動下,中國銀聯在合併中國境內18家城市銀行卡交換中心的基礎上,由中國境內的85家金融機構、政府機構和其他法人共同發起。3月26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中國銀聯正式成立,總估值16.5億元人民幣。中國政府推動建立中國銀聯的初衷,是為建立和運營全銀行卡信息交換網絡,實現中國銀聯卡在中國境內的共通,推動中國的銀行卡產業迅速發展。截至2018年1月,銀聯網絡已經延伸到中國境外168個國家和地區。2008、2009年,經過兩輪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至29.3億元人民幣,共計152家股東[1]

業務範圍

  • 管理和經營銀聯標誌。例如:授權銀行發行帶有中國銀聯標誌和其他信用卡公司標誌的信用卡(也叫貸記卡)、儲蓄卡(也叫借記卡)。
  • 建設和運營全中國統一的銀行卡跨行信息交換網絡。中國銀聯的服務已經超出了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目前在中國澳門中國台灣韓國泰國新加坡日本美國德國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60個國家和區域都能夠使用銀聯提供的服務,例外:提款、購物。
  • 與中國人民銀行對接,維護中國銀聯跨行交易結算系統 (CUPS)的運作。
  • 提供閃付、銀聯卡線上支付等產品和服務。
  • 制定銀行卡跨行交易業務規範和技術標準,協調和仲裁銀行間跨行交易業務糾紛。如,在跨行使用銀行卡的時候,發卡銀行和收單銀行的手續費分成等問題。
  • 組織行業培訓、業務研討和開展國際交流,從事相關研究諮詢服務。
  • 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的其他相關服務業務。[2]

歷史

  • 1993年,朱鎔基提出要建設「金卡」工程,建設基於銀行卡等電子貨幣的結算網絡,普及電子金融卡的應用。此後,各地的銀行和郵政儲匯局網點開始試點發行此類金融卡,並設立了18家地區銀行卡交換中心,發展儲蓄卡、信用卡、准貸記卡等業務。
  • 2002年1月13日,基於「金卡」工程系統,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推出銀行卡聯網通用標誌——「銀聯」。
  • 2002年3月26日,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其是在合併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總中心和18個城市銀行卡中心的基礎上,由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銀行卡發卡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的公司[3]
  • 2003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在中國香港地區發行了第一張銀聯借記卡。同年8月27日,南京市商業銀行發行了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張以銀聯國際BIN號——「62」字開頭的信用卡[4]
  • 2003年,全國地市級以上城市基本實現銀行卡聯網通用[5]
  • 2004年4月30日,中銀香港在香港發行第一張境外銀聯標準人民幣卡[6]
  • 2004年5月9日,招商銀行發行了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張「62」字頭銀聯標準借記卡[7]
  • 2005年5月,發現卡(Discover Card)與中國銀聯達成創旗合作夥伴協議,允許發現卡在銀聯網絡的POS機和ATM機上消費和取款,同時銀聯卡也可以在發現卡的PULSE網絡上被接受。[8][9]
  • 2014年11月17日,中國銀聯與蘋果公司共同宣布,即日起持有國內發行銀聯卡的App Store用戶將可使用銀聯卡支付服務購買各類應用產品。
  • 2014年11月28日,中國銀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老撾中央銀行萬象簽署老撾國家銀行卡支付系統項目建設合作協議,三方約定,2015年1月起正式啟動建設老撾國家銀行卡支付系統。
  • 2015年6月15日,中國銀聯入股銀通3%,成為其策略夥伴,共同拓展移動支付服務
  • 2015年6月25日,中國銀聯卡,首次在交易總額及發卡量上超越VISA,成為全球最大銀行卡清算組織,根據中國銀聯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首季度,銀聯卡全球交易總額達到11.8萬億元人民幣,即約1.9萬億美元;全球最大支付公司VISA今年首季度,VISA交易總額為1.75萬億美元。
  • 2020年12月9日,中國銀聯推出金融雲服務「銀聯雲[10]」。

公司相關

中國銀聯現任董事長為邵伏軍,總裁為時文朝。中國銀聯設有業務管理委員會、技術管理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銀行卡產業諮詢委員會及信息安全委員會等委員會,並在大陸設有多家分公司。

前身

中國銀聯的前身為江蘇銀行卡網絡服務中心、廈門金卡工程有限公司、大連市信用卡網絡有限公司、青島市銀行卡網絡服務中心、寧波市銀行卡服務中心等18間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

股東

2002年時,原始股東共計85家。股東中,除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外,大部分是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地方性金融機構。部分非銀行業股東以原18家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的資產入股。2002年3月的驗資報告、銀聯註冊資本實收情況明細表顯示,五大國有銀行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持股相同,分別投資0.9億元,均占5.45%。9家股份制銀行、國家郵政局,持有總計1/3的股份。69家金融機構持有股份中,最高的為上海銀行持有2.42%,最低的是青島利群集團持有0.01%。另有12家非銀行機構,合計持股1.47%[1][11]

2008年,進行擴股;2009年,完成第二次擴股,涵蓋了2008年擴股時暫時未能獲批的3家原發起股東和1家新成員機構。至2014年時,計有152家股東。截止2009年,最大單一股東為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共計為1.425億元,持股4.86%。其次是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其中,建行持股4.78%,其餘均持股3.84%。前六大股東合計持股25%[1][11]

子公司

銀聯旗下有大量子公司,主要子公司包括[1]

銀聯商務

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銀聯控股,專門從事線下、互聯網以及移動支付的綜合支付與信息服務的公司。

銀聯國際

銀聯國際有限公司,又稱銀聯國際,是銀聯旗下負責國際業務的子公司[1],亦是以會員制的形式運作的國際合作機構。總部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方路6號保利廣場B棟、浦東新區東園路18號中國金融信息中心16樓。在廣東省深圳市深南大道4001號時代金融中心4、9樓設有深圳信息中心[12]

銀聯卡

銀聯標誌

銀聯標誌最早源於中國銀聯成立之前銀聯網絡系統的開發試運行初期,由具計算機及圖學背景的試運行負責人根據多元合一、海納百川、穩健發展的要求構思,由俗稱「天使顏色」的紅、藍、綠三元色塊排列設計分別代表誠信合作、穩健暢通、安全保證之意,並配上白色中文字「銀聯」。該標誌最早於1997年註冊並在深圳推出試用,中國銀聯成立後移交中國銀聯。

2001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統一啟用「銀聯」標識及其全息防偽標誌的通知》(銀發〔2001〕57號),中國銀聯標誌正式啟用。2002年1月10日,不少銀行及金融機構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等五城市發行帶有銀聯標誌的銀行卡,後逐漸擴展至整個中國大陸。

2005年10月18日,中國銀聯啟用新標誌,對舊標誌的三色塊的面積、傾斜度等局部要素做了微調,並增加了英語UnionPay。目前,舊標誌的銀聯卡將和新標誌的銀聯卡一起流通使用,舊標誌的銀聯卡將逐漸不能使用。

在使用銀聯的標誌上,由於銀聯擔心使用新標誌會因與在海外推廣的舊標誌不同而導致海外商戶拒絕接受銀聯卡,故而統一國內借記卡和人民幣單幣信用卡使用新標誌,國際借記卡和雙幣信用卡仍使用舊標誌。直到2009年初開始各銀行的雙幣信用卡開始逐步更換使用新銀聯標誌。

銀聯在中國以外的部分國家和地區當地發行的銀行卡上部分銀聯標誌無簡體中文「銀聯」字樣,只有英文UnionPay字樣。

特徵

  • 銀行卡正面印刷了統一的銀聯標誌圖案(部分卡片設計可能會使用單色標誌);
  • 卡片背面使用了統一印有「銀聯」字樣的簽名條;
  • 貸記卡卡片正面的銀聯標誌圖案上方加貼有統一的全息防偽標誌(部分卡因設計緣故設在背面);
  • 銀聯標準卡的卡號前兩位銀行識別碼(BIN)為62。

卡等

  • 普卡
  • 金卡
  • 白金卡(Platinum)、尊尚白金卡(PRIORITY PLATINUM)[13]
  • 鑽石卡
  • 鑽石Prestige卡

全球使用

截至2017年9月在中國大陸以外共有160個國家或地區可以使用銀聯卡,如下:

亞洲
 中國香港  中國澳門 中國台灣  日本  南韓  馬來西亞
 泰國  新加坡  菲律賓  印尼  越南  柬埔寨
 蒙古  哈薩克  阿聯酋  黎巴嫩  印度  阿富汗
 巴基斯坦  巴林  斯里蘭卡  文萊  敘利亞  也門
 伊拉克  約旦  孟加拉  尼泊爾  馬爾代夫  老撾
 阿曼  巴勒斯坦  科威特  烏茲別克  塔吉克  卡達
 吉爾吉斯  喬治亞  緬甸  阿塞拜疆  以色列  沙特阿拉伯
 土耳其
歐洲
 英國  法國  德國  荷蘭  丹麥  意大利
 葡萄牙  瑞士  奧地利  比利時  拉脫維亞  盧森堡
 摩納哥  列支敦士登  聖馬力諾  俄羅斯  西班牙  希臘
 匈牙利  波蘭  瑞典  捷克  挪威  馬恩島
 法羅群島  冰島  愛爾蘭  梵蒂岡  羅馬尼亞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亞  馬耳他  白俄羅斯  塞浦路斯  保加利亞  直布羅陀
 根西  澤西  芬蘭  克羅地亞
美洲
 美國[14]  加拿大  格陵蘭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波多黎各  巴哈馬  委內瑞拉  哥斯達黎加  秘魯  蘇里南
 馬丁尼克  哥倫比亞  厄瓜多爾  古巴  美屬維爾京群島
大洋洲
 澳大利亞  新西蘭  關島  巴布亞新幾內亞  斐濟  東加
 所羅門群島  瓦努阿圖  紐埃  薩摩亞  庫克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法屬波利尼西亞
非洲
 埃及  南非  阿爾及利亞  吉布提  肯尼亞  烏干達
 博茨瓦納  贊比亞  毛里求斯  塞舌爾  南蘇丹  加納
 岡比亞  蘇丹  象牙海岸  塞內加爾  多哥  留尼旺
 貝南  馬里  科摩羅  馬拉維  喀麥隆  盧旺達
 尼日爾  馬達加斯加  塞拉利昂  赤道幾內亞  幾內亞  津巴布韋
 尼日利亞  坦桑尼亞  摩洛哥  埃塞俄比亞  布基納法索  毛里塔尼亞
 乍得  萊索托  斯威士蘭  安哥拉  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
 幾內亞比紹  加蓬  中非  蒲隆地  利比里亞

閃付

閃付(QuickPass)是銀聯卡引入EMV(或PBoC)芯片後利用射頻識別技術所推出的一項非接觸式付費功能,其類似於萬事達MasterCard ContactlessVisapayWave。閃付可以讓銀聯卡在不接觸商戶POS機的情況下完成支付,大量節省了支付的時間。閃付通過近場通訊(NFC)技術還可以在如 Apple Pay三星智付等支持銀聯手機閃付的電子錢包中使用,實現無卡交易。

在線支付平台

「銀聯在線支付」是中國銀聯為滿足各方網上支付需求而打造的銀行卡網上交易轉接清算平台,也是中國首個具有金融級預授權擔保交易功能、全面支持所有類型銀聯卡的集成化、綜合性網上支付平台。涵蓋認證支付、快捷支付、小額支付、儲值卡支付、網銀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可為用戶境內外網上購物、水電氣繳費、商旅預訂、轉賬還款、基金申購、慈善捐款以及企業代收付等提供「安全、快捷、多選擇、全球化」的支付服務。

2014年「十一」期間,銀聯卡跨行交易總金額突破5160億元,交易總筆數達到4.2億筆,分別同比增長25%和27%。「十一」期間「銀聯在線支付」交易額同比增長247%,其中跨境海淘交易金額增長90%。

相關

  • 網聯,由網聯清算運營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統一清算平台。
  • 雲閃付App,由銀聯聯合各商業銀行、支付機構等產業推出的一款移動支付APP。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神秘的银联:银联是什么?.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網易,來源: 理財周報(北京). 2014-03-24 [2019-03-18] (簡體中文). 
  2. 公司简介. 中國銀聯. [2015-02-20]. 
  3. 夏冰;羅丹. 中国银联浮出水面. 中國電子報. 2002-04-16. 
  4. 湯周;駱明智. 南京市商业银行发行梅花贷记卡. 揚子晚報. 2003-09-09 [2015-02-20]. 
  5. 田俊榮. 银行卡今年实现地市以上城市跨行通用. 人民日報. 2003-01-29. 
  6. 衛容之. 中银香港今日首发银联卡. 國際金融報. 2004-04-30. 
  7. 陳宜萍. 银联标准卡推动民族银行卡产业发展. 金融時報. 2004-05-13. 
  8. China UnionPay extends coverage globally. 新華社. 2006-02-02 [2009-09-27]. 
  9. 如何在美国使用银联卡_生活理财_财经纵横_新浪网. finance.sina.com.cn. 2005-12-07 [2018-05-06]. 
  10. 金融级云服务“银联云”正式发布 加快行业数字化转型. 
  11. 11.0 11.1 21世紀經濟報道. 银联股权变迁史:十年踪迹十年心 谁的银联-搜狐理财. 搜狐理財. [2024-02-11]. 
  12. 银联国际有限公司. 銀聯國際有限公司網站. [2019-03-18] (簡體中文). 
  13. “银联权益信息”API接口开放公告. 中國銀聯. [2022-08-30]. 
  14. China Unionpay. en.unionpay.com. [2016-12-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