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9月13日 (三) 00:16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宗璞
出生馮鍾璞
(1928-07-26) 1928年7月26日95歲)
中國北平市
職業小說家
語言漢語
國籍 中國
民族漢族
母校南開大學
清華大學
創作時期1948年至今
體裁小說、散文
代表作《南渡記》
東藏記
獎項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2001年 《南渡記》和《東藏記》
配偶蔡仲德
父母父親馮友蘭
兒女1

宗璞(1928年7月26日),原名馮鍾璞,女,祖籍河南,生於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1]

宗璞是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者,獲獎作品為《野葫蘆引》前兩部(《南渡記》、《東藏記》)。著有《宗璞文集》四卷。

生平

抗戰爆發時,她隨父赴昆明,就讀西南聯大附屬中學。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同年在《大公報》發表處女作《A.K.C》。

1951年畢業分配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宗教事務委員會工作。1951年末調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部。1956年至1958年在《文藝報》任外國文學的編輯。1957年出版童話集《尋月集》,發表短篇小說《紅豆》(《人民文學》1957年7期)引起文壇注目,在反右鬥爭中遭到批判。1959年下放河北省農村。

1960年調入《世界文學》編輯部。主要撰寫散文和小說。「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中斷創作。1978年重新發表作品。後調人北京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說選》,散文集《丁香結》,長篇小說《南渡記》,翻譯《繆塞詩選》(合譯)、《拉帕其尼的女兒》等。所作《弦上的夢》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三生石》獲1977-1980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散文集《丁香結》獲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她的作品多寫知識階層,文字優雅,富於學養,含蓄蘊藉。文化大革命後的創作追求現代主義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寫,具有超現實的荒誕和象徵,比如《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受到批評界的注意。

家庭

祖父馮台異。外祖父任芝銘。父親馮友蘭為哲學家,母親任載坤。大姐馮鍾璉,大哥馮鍾遼,弟馮鍾越

丈夫蔡仲德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女兒馮珏為資訊科技界人物。

主要作品

  • 《弦上的夢》(1978年12月《人民文學》)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 《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 《宗璞小說散文選》(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 《丁香結》(1986年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
  • 《野葫蘆引》(《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
  • 童話《總鰭魚的故事》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參考文獻

  1. 宗璞等获《上海文学》奖. 新華網. 2013-12-09 [2013-12-0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