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米林地震

這是特色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2017年米林地震
美國地質勘探局提供的本次地震震度分布圖,震央以五角星標識。
日期2017年11月18日 (2017-11-18)
發生時間17日22:34:19.500(UTCUSGS[1]
18日06:34:24.1(UTC+08:00CENC[2]
18日06:34:19.9(UTC+08:00EMSC[3]
規模MS 6.9(CENC)[2][4]
MW 6.5(CENC)[2]
MW 6.4(USGS)[1]
震源深度8公里(5.0英哩)(USGS)[1]
10公里(6.2英哩)(CENC)[2]
12公里(7.5英哩)(EMSC)[3]
震央29°45′N 95°01′E / 29.75°N 95.02°E / 29.75; 95.02
影響地區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4]
最大震度8(VIII)度(CSIS,CENC)[2]
7(VII)度(MM,USGS)[1]
餘震1416次(截至2017年11月21日8時)[5]
最大餘震:MS 5.0(CENC)[6]
傷亡3人受傷[6]

2017年米林地震,是2017年11月18日發生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的一場地震,震央位於東經95.02度,北緯29.75度,規模為MS 6.9,震源深度約為10公里[4]

中國地震局指出,本次地震以逆衝型為主,震央處於東喜馬拉雅構造結雅魯藏布江斷層帶大渡卡斷裂的東北向延長線上[2]。在此次地震中,西藏部分地區震感強烈[7]。震央距墨脫縣56公里、距林芝市巴宜區65公里、距波密縣73公里、距米林縣98公里、距洛隆縣135公里,距拉薩市378公里[7]。主震發生後,附近又發生多次餘震[6]。儘管地震震央處於人口稀少的無人區,但本次地震仍造成了3人受傷,並導致川藏公路暫時中斷,震央附近的建築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損毀。中國地震局稱,本次地震為較大地震災害,並據此啟動了三級應急響應[8]

地質背景

喜馬拉雅山沿線是地震多發地區,該山脈坐落在阿爾卑斯帶上,是歐亞板塊印度板塊動力碰撞的影響區[9]。印度板塊以約50mm/a的速度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碰撞匯聚於喜馬拉雅弧,造成了青藏塊體的不斷隆升[9][10]。中國地震局指出,此次地震震央附近有嘉黎斷裂帶米林斷裂等三條主要斷裂帶。中國地震局還推測稱,發震斷裂可能是北北西向達木—邊壩斷裂,該斷裂是一個小地震密集帶,亦是東喜馬拉雅構造結北部弧頂北西向斷裂[2]。有研究人員從動力學角度分析,指出此次地震是由於印度洋板塊的推擠,導致緬甸弧進一步推擠到中國大陸內部,繼而引發的[11]

本次地震震央接近青藏高原南部的大地構造邊界,這一地區的雅魯藏布江斷層帶是印度板塊向亞歐大陸俯衝碰撞的構造演化結果[9]。這一地質特徵使得這一該斷裂帶地震活動頻繁[12],除本次地震外,歷史上該地區附近曾還發生過1897年阿薩姆地震1950年察隅地震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等多次較大地震[9]。中國地震局分析,西藏米林震區處在地殼運動速度變化最大的區域,2015年尼泊爾地震使得附近地區庫侖應力升高,時間序列有加速壓縮趨勢,增加了地震發生的可能性[2][13]

震害情況

這場地震發生在協調世界時2017年11月17日22時34分,也即當地時間18日6時34分。震央位於西藏東部的崎嶇山區,當地人口稀疏,總人口僅有2.3萬人,附近大部分是無人區,地質環境惡劣[14]。地震發生時正是當地的清晨時間。當地一名商販表示早上的時候「搖得很兇」[7]米林縣魯朗鎮扎西崗村黨支部書記巴桑次仁說,地震發生時,房子搖得很厲害,在屋裡站都站不穩,這是他第一次經歷這麼強的地震[15]。位於震央附近的一位村民說,「早上被地震晃醒了,還是挺害怕的,就趕緊往外跑,好在沒出什麼事」[16]。一位遊客描述道,「當時能明顯感覺到房屋晃動,外面轟隆作響,大概持續了十幾秒[17]。」據報導,整個林芝市在此次地震中均有明顯震感[18],米林縣和震央附近地區震感強烈[15][19]

地震造成林芝市巴宜區魯朗鎮部分房屋房頂脫落,扎西崗村、羅布村房子震裂,一些民房出現裂縫,拉月村全部停電[15]。據統計,此次地震及其餘震造成2992戶民眾住房受損[20],其中米林縣有1003戶、巴宜區有226戶受損[21],合計有24棟辦公用房,7個派出所、9所衛生院、25所學校受到地震毀損[20]。有些道路因山體滑坡造成通行中斷,各級道路計有162處受地震影響而中斷[20]川藏公路受山體滑坡影響被巨石阻斷[22]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工程暫停施工半天,以全面排查險情[23]。震央附近的7個通信基站、53條通訊線路受損,部分地區通信中斷,周圍約200戶居民的通訊受到影響[20][24]。截止到11月18日12時,共計有3人受輕傷[6],其中1人被滾石砸中,另外1人是在疏散過程中腰部扭傷[25]。此外,還有12309人受到地震影響,約2000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20]

觀測與研究

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2017年米林地震等震度線圖。

中國地震台網測定本次地震的規模為表面波規模6.9,地震矩規模6.5,震源深度10公里。根據地震影響場經驗模型估算,此次地震的最大震度為中國地震烈度表8(Ⅷ)度[2][4]美國地質勘探局測定本次地震的規模為地震矩規模6.3,震源深度10公里,並測算該次地震的最大震度為麥卡利地震震度7(VII)度,最大加速度為23.84%g[1]。但美國地質勘探局隨後將地震規模修訂為地震矩規模6.4,震源深度則修正為8公里[1]。另據歐洲和地中海地震中心測定,本次地震規模為地震矩規模6.4,震源深度12公里,震央附近最大震度為歐洲宏觀地震度量5(V)度[3]。而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則推定指,此次地震規模為地震矩規模6.4,震源深度13公里[26]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58個地震台站記錄到了這場地震,據該研究所推算稱,是次地震的規模達表面波規模6.6、體波規模6.2,震源深度10公里,最大震度至少可達梅德韋傑夫·史邦豪雅·卡尼克地震震度表9(IX)度[27]

中國地震局的地震震度宏觀度量結果確認,此次地震的最大震度為8(VIII)度[28],等震線長軸整體近北西走向,震度達中國地震烈度表6度的震區面積為12870平方公里,8度極震區面積為310平方公里[28]。中國地震局經專家會商後認為,西藏米林的6.9地震屬於主震,該地後續不會有更大的地震[29]。美國地質勘探局就本次地震進行的網際網路地震強度調查則接到了最大震度達麥卡利地震震度9(IX)度的震感感知報告[1]

本次地震發生後的餘震頻繁。截至2017年11月21日8時,中國地震台網共記錄到1416場餘震。其中5.0至5.9地震1個,4.0至4.9地震2個,3.0至3.9地震4個[5]

救援與響應

地震發生後,駐米林的解放軍邊防部隊派出應急先遣分隊近200人到達震央地區進行救援和勘察,該分隊於8時45分到達地震震央米林縣派鎮索松村[23]。武警林芝市支隊米林縣中隊也隨即派遣官兵攜帶救援物資和專業工具前往震央。林芝市公安消防支隊迅速指派隊員攜帶必要裝備搭乘直升機和消防車緊急前往震區[25][30][31]武警交通部隊也派出了3個先遣組,共20餘名官兵趕赴震央[25]。武警交通部隊二支隊出動兵力搶通了受損的川藏公路,並進一步清理了塌方體和落石殘留[22]中國人民解放軍林芝軍分區派出官兵234人、民兵538人進入震區開展救援行動並排查災情,對災民進行轉移安置[23]解放軍空軍派遣部隊抵達重災區進行救助,並安排無人機對震區進行航拍作業[23]。空軍運輸航空兵部隊整裝待發,保持待命狀態[23]解放軍第77集團軍武警水電部隊組織偵察、通信等方面力量做好出動準備[32][33]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緊急調度多顆衛星對受災區域進行觀測,其中高分四號衛星已對災區進行了成像[11]。與此同時,當地民政部門設立了49個臨時集中安置點,供災民臨時避難[20]

西藏各主要機場在震後保持正常運行,林芝機場進出港航班在確認無危險後恢復正常起降[34][35]。林芝市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景區在地震後宣布暫時關閉[36]。有旅行社取消了前往震區旅遊的旅行團,並對受影響旅客進行退款[37]

國家減災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於18日10時30分緊急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派出工作組趕赴災區指導抗災救災。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也啟動了抗震救災III級應急響應[38]武警西藏總隊啟動了應急響應機制,並全面收集掌握災情。要求部隊密切跟蹤災情,及時報告情況,命令武警林芝、昌都、山南支隊和第一、第二支隊工兵中隊做好赴地震災區進行搶險救援的準備工作[23]中國地震局於震後組建西藏米林6.9地震應急指揮部,協調應急處置工作,處理震情信息[39]中國地震局會同西藏自治區地震局派員抵達震區開展工作[25],並組織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雲南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專家協助西藏開展震情趨勢研判工作[40]。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也分兩路趕赴災區,協助當地開展地震應急處置工作[40],在林芝市設立了米林地震現場工作指揮部,對震區進行勘測[41]。其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確認雅魯藏布大峽谷核心區受此次地震影響出現了水位變化的情況,但沒有發生冰崩或雪崩[42]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汪洋在地震發生後作出批示,要求做好餘震監測、震情趨勢研判,震區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防範、輿情分析、輿論引導、信息報送等工作,全力協助地方政府做好抗震救災[6]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部長李小鵬亦做出批示,要求交通部公路局和路網中心啟動應急響應,按工作預案要求開展應急處置工作[2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黨組書記孫紹騁作出指示,要求立即與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取得聯繫,了解災情,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因地震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43]。該部同時啟動了地質災害四級應急響應[43]

香港特別行政區入境事務處表示,地震發生後已透過特區政府駐成都經濟貿易辦事處香港旅遊業議會了解情況,暫未接獲港人求助[44]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1.4 1.5 1.6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USGS测报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CENC测报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 3.0 3.1 3.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EMSC测报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 4.0 4.1 4.2 4.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CENC测报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5. 5.0 5.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CENC测报3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6. 6.0 6.1 6.2 6.3 6.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A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7. 7.0 7.1 7.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8.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9. 9.0 9.1 9.2 9.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论文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0.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论文4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1. 11.0 11.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5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论文3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论文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0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5. 15.0 15.1 15.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3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6.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7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7.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8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8.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5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9.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8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0.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6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4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2. 22.0 22.1 22.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5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3.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7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6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5. 25.0 25.1 25.2 25.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4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6.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GEOFON测报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7.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PAH测报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8. 28.0 28.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A6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9.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8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0.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9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30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9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0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9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6.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4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7.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7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8.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3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9.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1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0. 40.0 40.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A3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1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6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3. 43.0 43.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报道23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CENC測報1」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CENC測報2」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CENC測報3」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USGS測報2」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EMSC測報1」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GEOFON測報1」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PAH測報1」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3」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4」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5」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6」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7」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8」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9」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0」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1」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2」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3」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4」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5」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6」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7」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8」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19」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0」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1」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2」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3」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4」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5」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6」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7」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8」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29」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30」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A1」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A3」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報導A6」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論文1」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論文2」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論文3」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論文4」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