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B·古迪納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約翰·B·古迪納夫化學得主
John B. Goodenough
2019年12月的古迪納夫
出生(1922-07-25)1922年7月25日
Template:GER-1918圖林根耶拿
逝世2023年6月25日(2023歲-06-25)(100歲) [1]
 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
國籍 美國
母校耶魯大學
芝加哥大學
知名於鋰離子充電電池
古迪納夫-金森法則
獎項日本國際獎 (2001)
恩里科·費米獎 (2009)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2011)
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 (2014)
威爾許化學獎 (2017)
科普利獎章 (2019)
諾貝爾化學獎 (2019)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
機構麻省理工學院
牛津大學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博士導師克拉倫斯·齊納
施影響於吉野彰

約翰·班尼斯特·古迪納夫(英語: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1922年7月25日—2023年6月25日),美國固體物理學家,是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他也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材料科學教授。[2]

古迪納夫因開發出鋰離子電池,於2019年與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3]。他是獲獎時最高齡(97歲)的諾貝爾獎得主[4],刷新了阿瑟·亞希金(96歲)的紀錄。

主要成就

皇家化學會在牛津大學設置的藍色牌匾,紀念古迪納夫等人在此發現鋰離子電池陰極材質鈷酸鋰(LiCoO2)。

1980年,古迪納夫在英國牛津大學招攬了日本學者水島公一等人共同發現鋰離子電池陰極材質鈷酸鋰(LiCoO2)。[5][6][7]

1983年,古迪納夫、M.Thackeray等人發現尖晶石是優良的正極材料[8]尖晶石具有低價、穩定和優良的導電、導鋰性能。其分解溫度高,且氧化性遠低於鈷酸鋰,即使出現短路、過充電,也能夠避免了燃燒、爆炸的危險。雖然純錳尖晶石隨充放電循環會變衰弱,但這是可以通過材料的化學改性克服的。[9]截至2013年尖晶石用於商業電池。[10]

1989年,古迪納夫、A.Manthiram發現採用聚電解質(例如硫酸鹽)的正極將產生更高的電壓,原因是聚電解質的電磁感應效應。[11]

2014年,美國國家工程院公認古迪納夫、西美緒、拉奇德·雅扎米吉野彰為現代鋰離子電池所做的先驅性和領先性的基礎工作[12]

此外,他還與日本學者金森順次郎(第13代大阪大學總長)共同提出古迪納夫-金森法則(Goodenough-Kanamori rules)。

專利訴訟

磷酸鋰鐵LFP正極材料的專利起源來自德州大學,真正發現者便是其奧斯丁學區的機械工程教授古迪納夫博士。

古迪納夫在1996年取得專利並在1997年1月生效,但是,原告方需要支付的訴訟帳單遠高於魁北克水電公司已經對外授權所取得的權利金總額,而且,古迪納夫和德州大學也未收到任何權利金。德州大學技術商業化推展處總監(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s Office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Neil Iscoe曾在美國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魁北克水電公司需要付出的律師費用超過1,000萬美元,但是,他們至今收到的授權費只有100萬美元。

古迪納夫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若他沒告訴魁北克水電公司有關Black & Decker計畫使用A123 Systems電池的事情,這些訴訟就不會發生了。他希望一切問題在他離開人世前可以妥善解決,而且,他也會把這些損害賠償費用與權利金捐給慈善單位。

榮譽

古迪納夫教授是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和西班牙皇家學會院士。他撰寫了550多篇文章、85本書的章節和5本書,其中包括2本開創性著作《Magnetism and the Chemical Bond》 (1963) 和《Les oxydes des metaux de transition》(1973)。古迪納夫是一個2009年恩里科·費米獎的共同獲得者。這個總統大獎是一種美國政府最古老和最負盛名的獎勵,並有一個37.5萬美元的獎金。他在201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會員。[13]在2013年2月1日,古迪納夫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4]

主要論文

參考

  1. Obituary. Goodenough, Nobel laureate who gave the world Li-ion batteries, passes away. The Hindu Business Line. 2023-06-26 [2023-06-26]. 
  2. Henderson, Jim. UT professor, 81, is mired in patent lawsuit. Houston Chronicle. 2004-06-05 [2011-08-26]. 
  3. 和苗; 付一鳴. 三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華網. 新華社. 2019-10-09 [2023-06-27]. 
  4. 森寧. 锂离子电池之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逝世,享年100岁. 澎湃新聞. 2023-06-26. 
  5. K. Mizushima, P.C. Jones, P.J. Wiseman, J.B. Goodenough, LixCoO2 (0<x<-1): A new cathode material for batteries of high energy density,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15 (6), Jun 1980, 783-789.
  6. 歐州特許 EP17400B1, J. B. Goodenough, K. Mizushima, P. J. Wiseman.
  7. 米國特許4357215 J.B. Goodenough and K. Mizushima.
  8. M.M. Thackeray, W.I.F. David, P.G. Bruce, J.B. Goodenough. Lithium insertion into manganese spinel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461–472. [2018-04-02]. doi:10.1016/0025-5408(83)90138-1. 
  9. Nazri, Gholamabbas and Pistoia, Gianfranco. Lithium batte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ringer. 2004. ISBN 1402076282. 
  10. Voelcker, John (September 2007). Lithium Batteries Take to the Road . IEEE Spectrum. Retrieved 15 June 2010.
  11. A. Manthiram, J.B. Goodenough. Lithium insertion into Fe2(SO4)3 framework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03–408. [2018-04-02]. doi:10.1016/0378-7753(89)80153-3. 
  12. "Lithium Ion Battery Pioneers Receive Draper Prize, Engineering’s Top Honor" , University of Texas, 6 January 2014
  13. Foreign Members. Royal Society. [2012-03-20]. 
  14. Obama honors recipients of scienc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edals. CBS. [2013-03-09]. 

延伸閱讀

  • John N. Lalena; David A. Cleary. Principl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Design. Wiley-Intersciece. 2005: xi–xiv, 233–269. ISBN 0-471-43418-3.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