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B·古迪纳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约翰·B·古迪纳夫化学得主
John B. Goodenough
2019年12月的古迪纳夫
出生(1922-07-25)1922年7月25日
Template:GER-1918图林根耶拿
逝世2023年6月25日(2023岁-06-25)(100岁) [1]
 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
国籍 美国
母校耶鲁大学
芝加哥大学
知名于锂离子充电电池
古迪纳夫-金森法则
奖项日本国际奖 (2001)
恩里科·费米奖 (2009)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2011)
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 (2014)
威尔许化学奖 (2017)
科普利奖章 (2019)
诺贝尔化学奖 (2019)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物理
机构麻省理工学院
牛津大学
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
博士导师克拉伦斯·齐纳
施影响于吉野彰

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英语: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1922年7月25日—2023年6月25日),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是二次电池产业的重要学者。他也是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教授。[2]

古迪纳夫因开发出锂离子电池,于2019年与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3]。他是获奖时最高龄(97岁)的诺贝尔奖得主[4],刷新了阿瑟·亚希金(96岁)的纪录。

主要成就

皇家化学会在牛津大学设置的蓝色牌匾,纪念古迪纳夫等人在此发现锂离子电池阴极材质钴酸锂(LiCoO2)。

1980年,古迪纳夫在英国牛津大学招揽了日本学者水岛公一等人共同发现锂离子电池阴极材质钴酸锂(LiCoO2)。[5][6][7]

1983年,古迪纳夫、M.Thackeray等人发现尖晶石是优良的正极材料[8]尖晶石具有低价、稳定和优良的导电、导锂性能。其分解温度高,且氧化性远低于钴酸锂,即使出现短路、过充电,也能够避免了燃烧、爆炸的危险。虽然纯锰尖晶石随充放电循环会变衰弱,但这是可以通过材料的化学改性克服的。[9]截至2013年尖晶石用于商业电池。[10]

1989年,古迪纳夫、A.Manthiram发现采用聚电解质(例如硫酸盐)的正极将产生更高的电压,原因是聚电解质的电磁感应效应。[11]

2014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公认古迪纳夫、西美绪、拉奇德·雅扎米吉野彰为现代锂离子电池所做的先驱性和领先性的基础工作[12]

此外,他还与日本学者金森顺次郎(第13代大阪大学总长)共同提出古迪纳夫-金森法则(Goodenough-Kanamori rules)。

专利诉讼

磷酸锂铁LFP正极材料的专利起源来自德州大学,真正发现者便是其奥斯丁学区的机械工程教授古迪纳夫博士。

古迪纳夫在1996年取得专利并在1997年1月生效,但是,原告方需要支付的诉讼账单远高于魁北克水电公司已经对外授权所取得的权利金总额,而且,古迪纳夫和德州大学也未收到任何权利金。德州大学技术商业化推展处总监(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s Office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Neil Iscoe曾在美国接受媒体访问时说,魁北克水电公司需要付出的律师费用超过1,000万美元,但是,他们至今收到的授权费只有100万美元。

古迪纳夫他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若他没告诉魁北克水电公司有关Black & Decker计划使用A123 Systems电池的事情,这些诉讼就不会发生了。他希望一切问题在他离开人世前可以妥善解决,而且,他也会把这些损害赔偿费用与权利金捐给慈善单位。

荣誉

古迪纳夫教授是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和西班牙皇家学会院士。他撰写了550多篇文章、85本书的章节和5本书,其中包括2本开创性著作《Magnetism and the Chemical Bond》 (1963) 和《Les oxydes des metaux de transition》(1973)。古迪纳夫是一个2009年恩里科·费米奖的共同获得者。这个总统大奖是一种美国政府最古老和最负盛名的奖励,并有一个37.5万美元的奖金。他在201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3]在2013年2月1日,古迪纳夫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4]

主要论文

参考

  1. Obituary. Goodenough, Nobel laureate who gave the world Li-ion batteries, passes away. The Hindu Business Line. 2023-06-26 [2023-06-26]. 
  2. Henderson, Jim. UT professor, 81, is mired in patent lawsuit. Houston Chronicle. 2004-06-05 [2011-08-26]. 
  3. 和苗; 付一鸣. 三名科学家分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新华网. 新华社. 2019-10-09 [2023-06-27]. 
  4. 森宁. 锂离子电池之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逝世,享年100岁. 澎湃新闻. 2023-06-26. 
  5. K. Mizushima, P.C. Jones, P.J. Wiseman, J.B. Goodenough, LixCoO2 (0<x<-1): A new cathode material for batteries of high energy density,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15 (6), Jun 1980, 783-789.
  6. 欧州特许 EP17400B1, J. B. Goodenough, K. Mizushima, P. J. Wiseman.
  7. 米国特许4357215 J.B. Goodenough and K. Mizushima.
  8. M.M. Thackeray, W.I.F. David, P.G. Bruce, J.B. Goodenough. Lithium insertion into manganese spinels.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461–472. [2018-04-02]. doi:10.1016/0025-5408(83)90138-1. 
  9. Nazri, Gholamabbas and Pistoia, Gianfranco. Lithium batte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ringer. 2004. ISBN 1402076282. 
  10. Voelcker, John (September 2007). Lithium Batteries Take to the Road . IEEE Spectrum. Retrieved 15 June 2010.
  11. A. Manthiram, J.B. Goodenough. Lithium insertion into Fe2(SO4)3 framework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403–408. [2018-04-02]. doi:10.1016/0378-7753(89)80153-3. 
  12. "Lithium Ion Battery Pioneers Receive Draper Prize, Engineering’s Top Honor" , University of Texas, 6 January 2014
  13. Foreign Members. Royal Society. [2012-03-20]. 
  14. Obama honors recipients of scienc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edals. CBS. [2013-03-09]. 

延伸阅读

  • John N. Lalena; David A. Cleary. Principle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Design. Wiley-Intersciece. 2005: xi–xiv, 233–269. ISBN 0-471-43418-3.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