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基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始基古希臘語ἀρχή羅馬化:arkhḗ),又譯作本原,是源自古希臘哲學中的概念,指世界萬物的來源與存在的根據。

不同地方的人對於世界最初形態都感到好奇,而此概念可追溯至古希臘米利都學派泰勒斯。其學生阿那克西曼德則首次提出了始基的定義:「各種存在物由它產生,毀滅後又復歸於它」。其他古希臘哲學家對始基亦有不同觀點,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是「數」,愛利亞學派認為是「存在」,柏拉圖認為是「理念」等。[1][2][3]除了西方探討始基外,不同宗教和不同地方的人都嘗試追溯世界之始。

西方哲學

原子說

留基伯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始基是「原子」。這學說認為一切事物都由「原子」構成。他們只有形狀、次序和位置上不同,由此構成萬物。[4]原子說認為原子在空虛間不斷移動,在移動期間又會不斷碰撞、分裂然後再組合,從而使物質發生改變。這些原子的數量雖然無窮無盡,但是所組合的數量是有限的,由此解釋了現存物質數量是有限的。[5]

水說

米利都學派泰勒斯認為世界起源是水。在泰勒斯以前,希臘人都以神話基礎解釋世界,然而泰勒斯則觀察自然萬物思考世界。他認為,萬物都可以改變、萬物都可以流動。然而水可以從液態變成固態、亦可以變成氣態。因此他總結水就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基本元素。[6]

中國哲學家管仲亦提出「水」為萬物之始基。他認為萬物皆不離水,是生命的植根之處。除此以外,他亦觀察水和人的個性關係。如齊國的水急而流盛,因此貪婪、粗暴和好勇;而楚國的水則較柔弱而清白,因此當地的人都較果斷和敢為。[7]

氣說

阿那克西美尼第歐根尼則認為萬物始基為「氣」。[8]他們認為氣體是萬物之源,物質是通過氣體的聚和散而產生的,阿那克西美尼則同時認同火是最精純的空氣。[9]

天帝教則以「炁」來代表宇宙的能量。根據《天人文化聖訓輯錄》記載,因「炁」之轉動產生了「氫」和「氧」,而「氫」和「氧」的結合燃燒才產生了「水」。[10]

火說

赫拉克利特則認為萬物根基是「火」,他認為「火可以轉為一切,一切亦可以轉為火」,而現在、過去、未來都是永恆的火。它自然有分寸地燃燒和熄滅。[11]

種子說

阿那克薩哥拉認為萬物根基是「種子」。太初的混沌分成冷的迷霧和暖的以太,冷霧形成水、木、石等。生命的「種子」由水載送至地,動物從濕暖的泥土中長出來。[12]除此以外,他認為始基是無限的,幾乎所有東西都有共同的部份組成,是為同素體。他認為生成和消滅其實就是合併和分離,因此無所謂的生和滅。在此意義下,物質為永恆的存在。[13]

四根說

後來,恩培多克勒總結了以上各學派的論點,提出了地﹑水﹑火與風四種元素。並且它們可以不斷融合和分開。他認為:「它們有時從多種生一,有時從一中生多。」[14]從此產生了世界上種種變化著的複雜物質。[15]

中國哲學

道家

老子認為,世界始基為,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除此以外,他還認為道會生長,培育萬物。並且道是無形無象,不可描述。[16]當「道」應用在物理世界時,則可稱為「德」。[17]莊子則繼承了老子的學說,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最後根源。他認為天地形成後天地之間皆為「氣」,而氣的形態則為「陰」和「陽」。陰陽相交則成萬物。因此,莊子把生和滅視為氣的聚散。[18]

宗教哲學

基督宗教

基督教則認為世界由神創,而神則是自有永有[19]而自有永有,則是不受任何力量所影響他存在或不存在,祂是超越時間空間[20]然而,這裡的「我是自有永有」在希伯來文為同一個詞,在希伯來文中「是」有「存在」的意思。比如創世記1:3,「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和合本版),這裡面的「有」就是這個字[21]

印度教

印度教則認為為宇宙的始基,跟道教中的「道」同樣無形無相。「大梵」即為宇宙之意,而「小梵」即為人們的宇宙觀。印度教認為,為一切宇宙的運動法則,一切由梵而生,滅後亦回歸於梵。佛教興起後,佛教吸收了的概念成為梵天,成為佛教護法神之一。[22]

參見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 1》.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2. 
  2. 彭克宏 (編). 《社会科学大词典》.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9. 
  3. 馮契 (編). 《哲学大辞典·下》.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4. 翁寶山. 原子的世界. 中國大陸: 清大. 2006-05-01. ISBN 986-81812-0-8 (簡體中文). 
  5. 韋爾白金漢. 古典哲学. 黃振威 (編). 哲学百科 第一冊.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16年12月. ISBN 978-962-07-5698-6 (繁體中文). 
  6. Jacob Graham. Presocratics.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Internet: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0-10-07] (英語). 
  7. 管仲. 管子. 中國哲學書. 網際網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繁體中文). 
  8. 亞里斯多德.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全集.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7 (簡體中文). 
  9. 阿那克西美尼. 哲學史 (簡體中文). 
  10. 劉至善. 炁与气的研究. 中華民國主院. 台灣: 天帝教中華民國主院. [2020-12-23] (繁體中文). 
  11. 慧心. 第4章. 你最应该知道的大哲学家. 中國大陸: 紅旗出版社. 2014-07-25 (簡體中文). 
  12. Hall:《期望中國》,頁46;黃正謙:《東海西海「心」「理」相通》,頁123-124。
  13. 亞里斯多德.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全集 形上學. 中國大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7 (簡體中文). 
  14.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中國大陸: 商務印書館. 1982-05-01. ISBN 9787100002653 (簡體中文). 
  15. 西方哲学史. 翼報. 香港: 天榮基金會. [2020-10-07] (繁體中文). 
  16. 老子. 道德经.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網際網路 (繁體中文). 
  17. 朱康有. 老子心中的“道”是甚么?. 燦爛的中國文化. 香港: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18-09-12 [2020-12-23] (繁體中文). 
  18. 朱康有. 庄子心中的“道”. 燦爛的中國文明. 香港: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18-09-12 (繁體中文). 
  19. 出埃及记. 圣经和合本. 網際網路: 環球聖經公會. [2020-12-23]. 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 
  20. 鄭國治. CRU. 祂的名—我是(自有永有的). 美國: CRU Chinese Ministries USA. [2020-12-23] (繁體中文). 
  21. Genesis 1:3 Hebrew Text Analysis. biblehub.com. [2017-11-12]. 
  22. 大梵天神. 中華生命關懷教育協會. 台灣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