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黃梅戲名段-女駙馬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主要地方戲曲,黃梅戲的前身名為懷腔,是起源於皖贛鄂三省交界一帶的採茶調,又稱黃梅調,在清中後期,採茶調與安徽省安慶府當地民間戲曲結合,並用安慶懷寧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的雛形。其後懷腔又借鑑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府懷寧縣石牌鎮為中心,並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最終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並且隨着向周邊的江西省九江市湖北省黃岡市傳播以後延伸,最終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特區等地以及台灣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發展成對全中國有影響力的劇種,並揚名海外。2006年黃梅戲入選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

四大起源說 [1]

起源於安徽省懷寧縣

安徽懷寧縣石鏡鄉有個黃梅山,黃梅山離安慶城區只有20多公里,明清時期黃梅山有黃梅庵、觀音庵幾座廟宇,香火旺盛,文人薈萃。那時的文人將一些民歌、民謠編成一些小調相互傳唱,逐步形成「懷調山歌」,因小調來自黃梅山,所以後人便叫「黃梅調」。著名劇作家陸洪非在《黃梅戲源流》一書中亦曰:「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的勞動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寧調』。」這種說法得到戲劇界許多人士的首肯,省內外許多報刊發表署名文章表示贊同。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懷寧地方話為依託,與懷寧黃梅山一帶民歌小調完全一致的,而與湖北黃梅縣地方話大相逕庭。

起源於安徽省桐城縣

黃梅戲是在桐城縣羅嶺鎮嚴鳳英的一出《天仙配》唱響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之後,才真正形成一個劇種的。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桐城羅嶺鎮(安慶市郊區)的山水、風俗人情孕育了這位傑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1930年出生在安慶一個貧苦的人家,13歲時開始向嚴雲高老師學唱黃梅戲。由於嚴鳳英嗓音清脆甜美,扮相秀麗端莊,有很強的藝術領悟能力,因此她的演出受到觀眾歡迎。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

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

湖北省黃梅縣在「黃梅概況」中自稱該縣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故鄉」,其理由是:黃梅戲在黃梅採茶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因縣名,縣因山名」(黃梅縣西二十公里處有一山曰「黃梅山」)。此觀點最早見於湯金城在《黃梅戲藝術》1989第二期增刊上發表的《話說黃梅縣與黃梅戲》一文,在這裏作者把縣名「黃梅」與戲名「黃梅」劃為等號。

起源於安徽省宿松縣

安徽省地方學者廖理南認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黃梅戲發源地。他說,據考證,黃梅戲淵源於唐初的黃梅採茶歌,經宋朝民歌的發展,元朝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朝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黃梅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曲調藝術形式。兩縣毗鄰,有很長的邊界線,很多東西是無法分開的」。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一。第一個專演黃梅採茶戲。從明朝中葉,宿松人就開始在松梅嶺街上專演黃梅採茶戲;第一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戲台楹聯。清朝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幾個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台楹聯;第一個進行「官方公演」。宿松於1853年將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誌》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第一個正式把流行於民間的黃梅採茶歌定名為黃梅戲,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誌》中,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黃梅戲」這個名稱。

民國時期

這一階段,黃梅戲演出活動漸漸職業化,並從農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黃梅戲進入安慶城區後,曾與京劇合班,並在上海受到越劇揚劇淮劇和從北方來的評劇(時稱「蹦蹦戲」)的影響,在演出的內容與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當時的藝人編排、移植了一批新劇目,其中有連台本戲《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音樂方面,對傳統唱腔進行初步改革,減少了老腔中的虛聲襯字,使之明快、流暢,觀眾易於聽懂所唱的內容。取消了幫腔,試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劇和其他兄弟劇種的程式動作,豐富了表現手段。其它如服裝、化妝和舞台設置,亦較農村草台時有所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

1952年,安慶黃梅戲藝人帶着《打豬草》、《藍橋會》等劇目到上海演出,廣受好評。自此之後,黃梅戲從安慶地方小戲逐漸成長為全國性劇種,併名揚異域。1955年石揮導演,嚴鳳英王少舫合演的《天仙配》,轟動海內外,以至於港台電影界在一段時期內大量出現所謂黃梅調電影。其中以香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產的為典型,李翰祥導演當時主導了多部黃梅調電影。代表作有:《貂蟬》、《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年電影)》、《鳳還巢》、《楊乃武與小白菜》、《玉堂春》等。這些「黃梅調」電影也為黃梅戲在港台和海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直到21世紀,仍時有港台電影中穿插有黃梅戲(或帶黃梅戲風情)的唱段,如王菲梁朝偉主演的《天下無雙》等。

安徽省和安慶市的黃梅戲劇團幾十年來也造就了一大批演員,除對黃梅戲演唱藝術有突出成就的嚴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吳瓊等相繼在舞台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

在此期間黃梅戲藝術工作者們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文化大革命」讓黃梅戲瀕臨滅亡。中國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在文革期間因被迫害自殺,年僅38歲。死後還被軍代表以尋找「特務發報機」為由,割開喉管,挖出內臟。

安徽省安慶市截至2019年已經舉辦了八屆黃梅戲藝術節,起到了一定影響[2][3][4]。其中,第五屆黃梅戲藝術節於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安慶舉行[5],本屆黃梅戲藝術節由中國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戲劇家協會、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廣電局、安慶市人民政府承辦。藝術節中除推出安徽省內外16台黃梅新戲之外,還舉辦了一系列其他活動,如由中國中央電視台安慶電視台共同製作的紀錄片《黃梅戲(又名「大戲黃梅」)》的首播及發行儀式等[6][7][8]。2009年10月30日下午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也在安慶落成開幕,博物館建築面積達4000平方米,陳展面積1800平方米,總投資8500萬元,基本陳列以黃梅戲的發展歷程為主線。是中國首個以戲劇為主題的國家級戲劇博物館[9]

近些年來,同其他傳統劇種一樣,黃梅戲也的發展也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在這一背景下,黃梅戲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嘗試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其中以新編黃梅戲《徽州女人[10]為先行者和代表。這齣戲是由安慶市黃梅戲二團牽頭創作,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黃新德領銜主演,陳薪伊、劉雲程編劇,陳薪伊、曹其敬導演的。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該劇在傳統地方戲劇的創新嘗試中屬於比較早的,要早於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該戲相較傳統黃梅戲有了顯著的創新,曾赴多處進行表演[11][12][13],並參加了「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系列演出[14][15],引起了較為熱烈的反響和評論[16]。此後,又有一些新編黃梅戲相繼創作出來,如《雷雨》、《六尺巷》、《孔雀東南飛》等。

藝術特色

黃梅戲主要是用安慶懷寧方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她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感染觀眾。 早期黃梅戲的演出劇目,大多為老藝人自編自演的反映底層民間生活的小戲。

表演

行當

黃梅戲行當有小生小旦小丑正旦老生老丑等。黃梅戲行當劃分並不嚴格。

黃梅戲早期就是以「二小戲」(小生小旦)、「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為主。

做工

黃梅戲的做工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借鑑了京劇崑曲川劇的一些特點,獨具特色。

唱腔和曲調

黃梅戲的唱腔曲調十分豐富,特點也各不相同。根據它們的使用範圍、表現形式、音樂內涵,分為兩大類。一是反映各種小戲的曲調為「花腔類」;二是反映正本戲的曲調為「平詞類」。

  • 花腔,是黃梅戲所有「兩小戲」和「三小戲」唱腔的總稱。黃梅戲的花腔小戲曲調色彩豐富,是前輩藝人長期實踐,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們很大一部分是從民間歌曲小調中演變而來,其中有的本身就是民歌小調。所以唱腔中體現着淳樸的民歌風味和明快的生活氣息,並保持着相當濃厚的歌舞性。
  • 平詞類,基本屬於板腔結構的唱腔,它的產生晚於花腔小戲,但在形式和表現上比花腔小戲又有所突破和前進。「平詞類」唱腔包括「平詞、八板、火攻、對板、哭板、彩腔、二行、三行、仙腔、陰司腔等。這些唱腔一般來自民間的「道情」、「彈詞」、「高腔」、「花鼓腔」等說唱音樂。其特點是:唱詞句法嚴謹規範,音韻分明,多為完整的十字句和七字句組成。曲調穩健、板眼固定,質樸灑脫、結構完整,表現力強、富於變化。並在其基礎上延伸和發展了一套與之密切相連的附屬性唱腔曲調以及較為規範的轉換方式。所以「平詞類」唱腔又稱為「板腔體」唱腔。平詞類唱腔正是由於它具有說唱音樂的這些特點,所以它的可塑性強,表現力豐富,常作為劇目中主要唱段的首選曲調和專用唱腔,它是黃梅戲聲腔藝術中的主要腔系。

樂器

黃梅戲主要伴奏樂器為高胡。

化裝

黃梅戲裏的化裝,相對於京劇崑曲,較為寫實化。

劇目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中不少表現的是底層民眾對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現代經常演出的劇目包括《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龍女情》、《桃花扇》、《孟麗君》、《天女散花》、《小辭店》等。

著名人物

演員

編劇

  • 桑弧
  • 王冠亞
  • 金芝:主要作品有根據傳統劇目改編創作的《討學錢》、《打蘆花》、《羅帕記》、《劉銘傳》、《徽商胡雪岩》等。[17][18]

作曲

團體

著名黃梅戲劇團有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安慶市黃梅戲劇院湖北省黃梅戲劇院等。台灣的劇團則有王友蘭黃梅調劇藝坊韻清樂舞劇團等。

教育

黃梅戲是中國第三個有本科教育的戲曲劇種。[20]目前,安慶師範大學設置有黃梅戲表演本科專業。 此外,還有專業的黃梅戲戲曲專修學校。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是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綜合性公辦高等藝術院校,成立於2011年4月,其前身為1958年創建的安徽黃梅戲學校。[21]

參考資料

  1. 黄梅戏起源 中华联盟. [2019-09-08]. 
  2. 浙江在线:第四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隆重举行. [2009-01-14]. 
  3. 人民网:黄梅戏艺术节获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文化传承奖. [2009-01-14]. 
  4. 人民網:第六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隆重開幕[永久失效連結]
  5. 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官网. [2021-06-25].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報道[永久失效連結]
  7. 安庆电视台纪录片《黄梅戏》专栏. [2010-01-30]. 
  8. 中央电视台《大戏黄梅》专栏. [2010-01-30]. 
  9. 中國新聞網:中國首個國家級戲劇博物館在安慶落成
  10. 黄梅戏《徽州女人》精彩剧照. [2009-01-14]. 
  11. “黄梅戏皇后”韩再芬七月带团赴珠海领衔主演. [2009-01-14]. 
  12. 澳門文化中心:徽州女人演出[永久失效連結]
  13. 台湾立报:安徽文化周演出 传唱经典黃梅调. [2011-12-23]. 
  14. 安庆新闻网:全国优秀剧目献演奥运 《徽州女人》受热捧. [2009-01-14]. 
  15. 人民网:贺国强观看《徽州女人》演出. [2009-01-14]. 
  16. 光明日报:《徽州女人》上演百场的启示. [2009-01-14]. 
  17. 著名剧作家金芝逝世-中国网. [2008-12-30]. 
  18. 著名劇作家金芝先生逝世[永久失效連結]
  19. 黄梅戏的作曲家时白林. [2008-12-30]. 
  20. 黄梅戏艺术表演成本科专业-光明日报网. [2008-12-30]. 
  21.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官网. [2009-11-01]. 

外部連結

中國五大劇種

京劇   • 豫劇   • 黃梅戲   • 越劇   • 評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