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之書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治療之書
原名كتاب الشفاء
作者伊本·西那
類型自然哲學
語言阿拉伯文
發行資訊

治療之書》(英語:The Book of Healing, 阿拉伯語:کتاب الشفاء‎,羅馬化:Kitāb al-Shifāʾ, 拉丁語Sufficientia)是科學哲學百科全書,由中世紀伊朗河中地區伊本·西那所著。他可能是在1014年開始寫作,1020年時完成[1],在1027年出版[2][3]

此書是伊本·西那在科學和哲學上的重要著作,目的是在「治療」靈魂的無知。因此雖然其名稱和醫療似乎有關,其內容主要不在探討醫學。這和他早期所著以醫學為主題,共有五卷的《醫典》恰好相反。

此書分為四部份:邏輯自然科學數學(當時的四術之一)和伊斯蘭哲學.[3]。其中受到許多古希臘哲學家(例如亞里士多德)、希臘化時代思想家(例如克勞狄烏斯·托勒密)、早期波斯穆斯林科學家和哲學家(例如肯迪法拉比比魯尼)的影響。

科學

天文學

天文學上,此書提出了金星太陽接近地球的理論。

化學

伊本·西那有關產生金屬的理論結合了煉金術硫汞金屬理論(不過伊本·西那對鍊金術是抱批判的態度)以及亞里士多德泰奧弗拉斯托斯礦物學理論。他開創了一個有關礦物金屬特性的整合概念[4]

地球科學

圖爾明古德菲爾德(1965年)曾評價伊本·西那在地質學上的貢獻[5]

約在1000年時,伊本·西那已經提出了山脈起源的假說,就算是在八百年後的基督教世界,仍認為此假說很激進。

古生物學

伊本·西那也在古生物學上有貢獻,他解釋了為何會有化石岩石亞里士多德之前用氣態的呼吸來解釋,伊本·西那將此理論修改為石化作用流體理論(succus lapidificatus),在十三世紀被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詳細的說明,在16世紀被大多數自然歷史學家所接受[6]

心理學

在《治療之書》中,伊本·西那討論心靈、心靈的存在、心靈和身體的關係、感官、知覺等。他寫到,以最常見的層次上,心靈和身體的影響可以表現在身體依照心靈希望的方式進行運動上。他進一步的寫到心靈影響身體的第二個層次是情緒意志。例如,他提到若在鴻溝上,只有由一片木板作成的橋樑,一個人過去時,若心裏只想到自己可能跌倒,而且想到的情形非常的生動,不太可能在不跌倒的情形下過橋。

他也寫到強烈的負面情緒可能會對個體營養機能有負面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會導致死亡。他也有討論到催眠,提到有人可以創造一些條件,讓其他人可以相信一些有關現實世界的假說。他也是第一個將人類的知覺分為五種外部感覺(古代就提到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體感)以及他所發現五種的內部感覺[7]:366

  1. 常理(common sense),將感覺整合成感知
  2. imaginative faculty,保存感知的資料
  3. 想像,將上述的資料進行合併和分割,是實務上的智力
  4. 本能,感知質性資訊(例如好和壞、愛和恨等),形成人個性的基礎,可能受到理智影響,也有可能不受其影響
  5. 記憶(intention):將上述的內容都記憶下來。

伊本·西那也針對一些身體疾病提出了心理學的解釋,總會將身體疾病和心理疾病連在一起。他認為憂鬱抑鬱)是一種情感障礙,人會變的多疑,發展出某種的恐懼症。他也提出憤怒意味着從憂鬱轉向狂躁的變化,也解釋人頭部的濕度對心理疾病有影響,這些是發生在呼吸改變時:幸福會增加呼吸,會人腦內的濕度增加,但若濕度超過一定值,大腦會失去理性,引發精神疾患。他也寫到有關惡夢癲癇記憶減退的症狀和處理方式[7]:366

伊本·西那常用心理學的方式對待他的病人[7]:366。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波斯王子患有憂鬱症,妄想自己是一頭牛,會學牛叫,並且大喊:「殺了我吧,才能用我的肉作鍋好湯。」,不願意吃任何食物。有人勸說伊本·西那來治療這個病患。伊本·西那傳了訊息給病人,跟他說屠夫要來殺他,病人很高興。伊本·西那遇到王子時,拿了一把刀在手上,他問:「我要殺的牛在哪裏?」王子發出牛叫回應。躺在地上等待宰殺,伊本·西那假裝預備要殺他,說道:「這匹牛太瘦了,還不到宰殺的時候,要把牛餵飽,等牛健康而且夠肥的時候,再來殺他。」病人收到食物後,很快的吃掉了。漸漸「有體力,不再有妄想症,最後康復了。」[7]:376

哲學

伊本·西那成功了調和了亞里士多德主義新柏拉圖主義伊斯蘭教義學,在伊斯蘭黃金時代時,阿維森納主義是12世紀伊斯蘭哲學中的重要學派,伊本·西那也是當時哲學界中的權威[8]

阿維森納主義對中世紀的歐洲也有貢獻,其學說有探討靈魂的特性,以及其存在-本質區別的學說,以及在經院時期歐洲引起的爭議以及審查制度。在巴黎此情形格外的明顯,阿維森納主義在1210年遭到取締。不過伊本·西那的穆斯林哲學以及知識理論影響了奧弗涅的威廉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其形而上學也影響了托馬斯·阿奎那[9]

邏輯

伊本·西那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討伊斯蘭哲學中的邏輯,也發展其自有的形式系統,稱為「阿維森納邏輯」,和以亞里士多德學說為基礎的傳統邏輯不同。在十二世紀的伊斯蘭世界,處邏輯學主導地位的是阿維森納邏輯[10]。在12世紀的拉丁語翻譯之後,他的邏輯著作也在歐洲中古作家(例如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身上有很大的影響[11]

伊本·西那寫了假言三段論[2][3]以及命題邏輯,兩者都是斯多噶邏輯傳統下的內容[12]。伊本·西那也發展了「時間模態」下直言三段論的原始理論[13],以及歸納推理的使用,例如一致、差異和伴隨變異的方法,這是科學方法中的關鍵[2]

形而上學

早期的伊斯蘭哲學,雖然充斥着伊斯蘭教神學,但在本質(essence)和存在(existence)的區分上,區分的比亞里士多德主義要清楚。存在(existence)是臨時且偶然的領域,而本質(essence)是超越偶然性的存有(being)。伊本·西那的哲學中,特別是和形而上學有關的部份,許多都是源自於法拉比。在伊本·西那的作品中,有許多是對真正確定伊斯蘭哲學的追尋。

法拉比的帶領之下,伊本·西那對存有(being)的問題展開了全方位的調查,其中他區分了本質存在。他認為存在的事實無法從存在事物的本質來推論或是解釋,形式和物質本身也不能影響或啟始宇宙的運行,或是已存在事物的逐步實現。因此存在一定是因為因果關係,讓某一本質得以存在。若要如此,這個起因必須是存在的事物,而且和其結果並存[14]

伊本·西那有關神的存在性的證明是第一個本體論證明,寫在《治療之書》的「形而上學」章節[15][16]。這是第一次嘗試用先驗證明的方式,其中只用了直覺理智。伊本·西那有關神存在證明的特別之處在同時是宇宙論證明及本體論證明。「此論證是本體論的,因為在智慧上的『必然存在』(necessary existence)是論證『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Existent)的第一個基礎。」,「此論證也是宇宙論的,因為其大部份的內容都在論證存在之物不可能獨自存在,最終一定會追溯到一個『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Existent)」[17]

科學哲學

在《治療之書》的「論證」章節中,伊本·西那討論科學哲學,也描述早期有關探究科學方法。其中有討論亞里士多德的《{{le|後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而許多論點和其有所不同。伊本·西那解釋了scientific inquiry的正確方法論問題,也提出了「人要如何得到科學第一原理?」的問題。他問的是科學家要如何「在沒有更基本的前提來推斷的情形下,得到演繹科學中的最初公理假說?」。他解釋理想的情形是人意識到「這些詞之間有一種關係,而且可以有永久、普遍的確定性。」。亞里士多德主義認為要達到第一原理,需要透過歸納推理,伊本·西那加上了二個方式:檢驗法和實驗法。伊本·西那批評亞里士多德的歸納法,認為此方法「沒到有導到此方式聲稱要提供的,絕對且確定的前提」。取而代之是,伊本·西那所發展「作為科學探究方式的實驗方法。」[18]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Ibn Sina Abu ‘Ali Al-Husayn. Muslimphilosophy.com. [2014-08-05]. 
  2. 2.0 2.1 2.2 Goodman, Lenn Evan. 2003. Islamic Human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3580-6. p. 155.
  3. 3.0 3.1 3.2 Goodman, Lenn Evan. 1992. Avicenna. Routledge. ISBN 0-415-01929-X. p. 31.
  4. Seyyed Hossein Nasr, The achievements of IBN SINA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its philosophy, Islam & Science, 2003-12, 1 
  5. Toulmin, Stephen. and June Goodfield. 1965. The Ancestry of Science: The Discovery of Ti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64. cf. The Contribution of Ibn Sina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s.)
  6. Rudwick, M. J. S., The Meaning of Fossils: Episodes in the History of Palaeont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4, 1985, ISBN 0-226-73103-0 
  7. 7.0 7.1 7.2 7.3 Haque, Amber. 2004. "Psychology from Islamic Per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Early Muslim Scholars and Challenges to Contemporary Muslim Psychologists." Journal of Religion & Health 43(4):357–77.
  8. Fancy, Nahyan A. G. 2006. "Pulmonary Transit and Bodily Resurre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Medicin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the Works of Ibn al-Nafīs (d. 1288)"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p. 80-81.
  9.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Avicenna/Ibn Sina (CA. 980-1037). Iep.utm.edu. 2013-08-02 [2014-08-05]. 
  10. I. M. Bochenski (1961), "On the history of the history of logic", A history of formal logic, p. 4-10. Translated by I. Thomas, Notre Dam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f. Ancient Islamic (Arabic and Persian) Logic and Ontology)
  11. Richard F. Washell (1973), "Logic, Language, and Albert the Grea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34 (3), pp. 445–450 [445].
  12. Goodman, Lenn Evan (1992); Avicenna, p. 18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