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之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治疗之书
原名كتاب الشفاء
作者伊本·西那
类型自然哲学
语言阿拉伯文
发行信息

治疗之书》(英语:The Book of Healing, 阿拉伯语:کتاب الشفاء‎,罗马化:Kitāb al-Shifāʾ, 拉丁语Sufficientia)是科学哲学百科全书,由中世纪伊朗河中地区伊本·西那所著。他可能是在1014年开始写作,1020年时完成[1],在1027年出版[2][3]

此书是伊本·西那在科学和哲学上的重要著作,目的是在“治疗”灵魂的无知。因此虽然其名称和医疗似乎有关,其内容主要不在探讨医学。这和他早期所著以医学为主题,共有五卷的《医典》恰好相反。

此书分为四部分:逻辑自然科学数学(当时的四术之一)和伊斯兰哲学.[3]。其中受到许多古希腊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希腊化时代思想家(例如克劳狄乌斯·托勒密)、早期波斯穆斯林科学家和哲学家(例如肯迪法拉比比鲁尼)的影响。

科学

天文学

天文学上,此书提出了金星太阳接近地球的理论。

化学

伊本·西那有关产生金属的理论结合了炼金术硫汞金属理论(不过伊本·西那对炼金术是抱批判的态度)以及亚里士多德泰奥弗拉斯托斯矿物学理论。他开创了一个有关矿物金属特性的整合概念[4]

地球科学

图尔明古德菲尔德(1965年)曾评价伊本·西那在地质学上的贡献[5]

约在1000年时,伊本·西那已经提出了山脉起源的假说,就算是在八百年后的基督教世界,仍认为此假说很激进。

古生物学

伊本·西那也在古生物学上有贡献,他解释了为何会有化石岩石亚里士多德之前用气态的呼吸来解释,伊本·西那将此理论修改为石化作用流体理论(succus lapidificatus),在十三世纪被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详细的说明,在16世纪被大多数自然历史学家所接受[6]

心理学

在《治疗之书》中,伊本·西那讨论心灵、心灵的存在、心灵和身体的关系、感官、知觉等。他写到,以最常见的层次上,心灵和身体的影响可以表现在身体依照心灵希望的方式进行运动上。他进一步的写到心灵影响身体的第二个层次是情绪意志。例如,他提到若在鸿沟上,只有由一片木板作成的桥梁,一个人过去时,若心里只想到自己可能跌倒,而且想到的情形非常的生动,不太可能在不跌倒的情形下过桥。

他也写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对个体营养机能有负面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死亡。他也有讨论到催眠,提到有人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其他人可以相信一些有关现实世界的假说。他也是第一个将人类的知觉分为五种外部感觉(古代就提到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体感)以及他所发现五种的内部感觉[7]:366

  1. 常理(common sense),将感觉整合成感知
  2. imaginative faculty,保存感知的资料
  3. 想象,将上述的资料进行合并和分割,是实务上的智力
  4. 本能,感知质性资讯(例如好和坏、爱和恨等),形成人个性的基础,可能受到理智影响,也有可能不受其影响
  5. 记忆(intention):将上述的内容都记忆下来。

伊本·西那也针对一些身体疾病提出了心理学的解释,总会将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连在一起。他认为忧郁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人会变的多疑,发展出某种的恐惧症。他也提出愤怒意味着从忧郁转向狂躁的变化,也解释人头部的湿度对心理疾病有影响,这些是发生在呼吸改变时:幸福会增加呼吸,会人脑内的湿度增加,但若湿度超过一定值,大脑会失去理性,引发精神疾患。他也写到有关恶梦癫痫记忆减退的症状和处理方式[7]:366

伊本·西那常用心理学的方式对待他的病人[7]:366。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名波斯王子患有忧郁症,妄想自己是一头牛,会学牛叫,并且大喊:“杀了我吧,才能用我的肉作锅好汤。”,不愿意吃任何食物。有人劝说伊本·西那来治疗这个病患。伊本·西那传了讯息给病人,跟他说屠夫要来杀他,病人很高兴。伊本·西那遇到王子时,拿了一把刀在手上,他问:“我要杀的牛在哪里?”王子发出牛叫回应。躺在地上等待宰杀,伊本·西那假装预备要杀他,说道:“这匹牛太瘦了,还不到宰杀的时候,要把牛喂饱,等牛健康而且够肥的时候,再来杀他。”病人收到食物后,很快的吃掉了。渐渐“有体力,不再有妄想症,最后康复了。”[7]:376

哲学

伊本·西那成功了调和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新柏拉图主义伊斯兰教义学,在伊斯兰黄金时代时,阿维森纳主义是12世纪伊斯兰哲学中的重要学派,伊本·西那也是当时哲学界中的权威[8]

阿维森纳主义对中世纪的欧洲也有贡献,其学说有探讨灵魂的特性,以及其存在-本质区别的学说,以及在经院时期欧洲引起的争议以及审查制度。在巴黎此情形格外的明显,阿维森纳主义在1210年遭到取缔。不过伊本·西那的穆斯林哲学以及知识理论影响了奥弗涅的威廉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其形而上学也影响了托马斯·阿奎那[9]

逻辑

伊本·西那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伊斯兰哲学中的逻辑,也发展其自有的形式系统,称为“阿维森纳逻辑”,和以亚里士多德学说为基础的传统逻辑不同。在十二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处逻辑学主导地位的是阿维森纳逻辑[10]。在12世纪的拉丁语翻译之后,他的逻辑著作也在欧洲中古作家(例如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身上有很大的影响[11]

伊本·西那写了假言三段论[2][3]以及命题逻辑,两者都是斯多噶逻辑传统下的内容[12]。伊本·西那也发展了“时间模态”下直言三段论的原始理论[13],以及归纳推理的使用,例如一致、差异和伴随变异的方法,这是科学方法中的关键[2]

形而上学

早期的伊斯兰哲学,虽然充斥着伊斯兰教神学,但在本质(essence)和存在(existence)的区分上,区分的比亚里士多德主义要清楚。存在(existence)是临时且偶然的领域,而本质(essence)是超越偶然性的存有(being)。伊本·西那的哲学中,特别是和形而上学有关的部分,许多都是源自于法拉比。在伊本·西那的作品中,有许多是对真正确定伊斯兰哲学的追寻。

法拉比的带领之下,伊本·西那对存有(being)的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的调查,其中他区分了本质存在。他认为存在的事实无法从存在事物的本质来推论或是解释,形式和物质本身也不能影响或启始宇宙的运行,或是已存在事物的逐步实现。因此存在一定是因为因果关系,让某一本质得以存在。若要如此,这个起因必须是存在的事物,而且和其结果并存[14]

伊本·西那有关神的存在性的证明是第一个本体论证明,写在《治疗之书》的“形而上学”章节[15][16]。这是第一次尝试用先验证明的方式,其中只用了直觉理智。伊本·西那有关神存在证明的特别之处在同时是宇宙论证明及本体论证明。“此论证是本体论的,因为在智慧上的‘必然存在’(necessary existence)是论证‘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Existent)的第一个基础。”,“此论证也是宇宙论的,因为其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论证存在之物不可能独自存在,最终一定会追溯到一个‘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Existent)”[17]

科学哲学

在《治疗之书》的“论证”章节中,伊本·西那讨论科学哲学,也描述早期有关探究科学方法。其中有讨论亚里士多德的《{{le|后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而许多论点和其有所不同。伊本·西那解释了scientific inquiry的正确方法论问题,也提出了“人要如何得到科学第一原理?”的问题。他问的是科学家要如何“在没有更基本的前提来推断的情形下,得到演绎科学中的最初公理假说?”。他解释理想的情形是人意识到“这些词之间有一种关系,而且可以有永久、普遍的确定性。”。亚里士多德主义认为要达到第一原理,需要透过归纳推理,伊本·西那加上了二个方式:检验法和实验法。伊本·西那批评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认为此方法“没到有导到此方式声称要提供的,绝对且确定的前提”。取而代之是,伊本·西那所发展“作为科学探究方式的实验方法。”[18]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Ibn Sina Abu ‘Ali Al-Husayn. Muslimphilosophy.com. [2014-08-05]. 
  2. 2.0 2.1 2.2 Goodman, Lenn Evan. 2003. Islamic Human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3580-6. p. 155.
  3. 3.0 3.1 3.2 Goodman, Lenn Evan. 1992. Avicenna. Routledge. ISBN 0-415-01929-X. p. 31.
  4. Seyyed Hossein Nasr, The achievements of IBN SINA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its philosophy, Islam & Science, 2003-12, 1 
  5. Toulmin, Stephen. and June Goodfield. 1965. The Ancestry of Science: The Discovery of Ti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64. cf. The Contribution of Ibn Sina to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 sciences.)
  6. Rudwick, M. J. S., The Meaning of Fossils: Episodes in the History of Palaeont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4, 1985, ISBN 0-226-73103-0 
  7. 7.0 7.1 7.2 7.3 Haque, Amber. 2004. "Psychology from Islamic Per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Early Muslim Scholars and Challenges to Contemporary Muslim Psychologists." Journal of Religion & Health 43(4):357–77.
  8. Fancy, Nahyan A. G. 2006. "Pulmonary Transit and Bodily Resurre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Medicin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the Works of Ibn al-Nafīs (d. 1288)"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p. 80-81.
  9.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Avicenna/Ibn Sina (CA. 980-1037). Iep.utm.edu. 2013-08-02 [2014-08-05]. 
  10. I. M. Bochenski (1961), "On the history of the history of logic", A history of formal logic, p. 4-10. Translated by I. Thomas, Notre Dam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f. Ancient Islamic (Arabic and Persian) Logic and Ontology)
  11. Richard F. Washell (1973), "Logic, Language, and Albert the Grea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34 (3), pp. 445–450 [445].
  12. Goodman, Lenn Evan (1992); Avicenna, p. 188,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