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那再也綫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吉隆坡快捷通
格拉那再也綫
Laluan Kelana Jaya
位於吉隆坡中央車站的4車卡龐巴迪Innovia Metro的輕快鐵列車
概覽
營運地區吉隆坡八打靈再也梳邦再也
服務類型輕快鐵
所屬系統吉隆坡快捷通-吉隆坡第二輕快鐵(KL LRT2)
目前狀況全綫營運
起點站 KJ01 鵝嘜站
終點站 KJ37 布特拉高原站
營運路綫鵝嘜站布特拉高原站(2016年6月起)
路綫編號5(亮粉紅色)
技術數據
路綫結構多數架空
地面車站: 南北花園站
地下車站: 安邦購物中心站占美清真寺站
路綫長度46.4公里(28.8英里)
最高速度80 km/h(50 mph)
車站數目37[1]
軌距1,435毫米(4英尺8 12英寸)標準軌 標準軌
電氣化方式第四軌直綫感應摩打
傳導系統自動駕駛
車廠梳邦車廠
使用車輛龐巴迪Innovia Metro 200&300
266個車卡; 2或4車卡列車
寬度: 2.65米(8英尺8英寸)
長度: 67.1米(220英尺) & 33.7米(111英尺)
营运资讯
開通營運第一階段
1998年9月1日,​25年前​(1998-09-01
梳邦車廠至中央藝術坊站
第二階段
1999年6月1日,​25年前​(1999-06-01
中央藝術坊站鵝嘜站
最近延伸格拉那再也輕快鐵延長綫
2016年6月30日,​7年前​(2016-06-30
格拉那再也站布特拉高原站
日乘客量日均客流:259,337人次(2019年)[2]
乘客量94.658百萬人次(2019年)[2]
擁有者馬來西亞國家基礎設施
營運者快捷通軌道
(屬於馬來西亞國家基礎設施
網站myrapid.com.my
路綫圖

格拉那再也綫(英語:Kelana Jaya Line,簡稱「KJL」),是巴生谷第五條列車路綫,也是馬來西亞首條自動駕駛的列車系統和第二條輕快鐵綫。這條路綫屬於陸路公共交通委員會(SPAD)的大吉隆坡/巴生谷綜合運輸系統。路綫編號為5,而顏色則為亮粉紅色。

格拉那再也綫前稱「布特拉綫」(Putra Line LRT),並由Projek Usahasama Transit Ringan Automatik Sdn Bhd(簡稱PUTRA)的公司管理。現今所有的輕快鐵則由馬來西亞國家基礎設施公司(Prasarana)旗下的快捷通軌道公司管理。此輕快鐵系統共長46.4公里,並是全球第三個無人駕駛的公共交通系統。2002年,此系統迎接了它的第1.5億名搭客,平均每日人次16萬。現時每天有超過26萬名搭客使用[2]

歷史

1993年,為配合將於吉隆坡舉行的1998年英聯邦運動會馬來西亞政府決定在吉隆坡興建繼實達輕快鐵之後的第二條輕快鐵鐵路,於是成立了輕快鐵運輸合作項目私人有限公司(Projek Usahasama Transit Ringan Automotif Sdn Bhd),來負責第二條輕快鐵鐵路的實施,因此這條路綫亦得名為「布特拉輕快鐵」(PUTRA LRT)或「布特拉綫」(PUTRA Line)。「PUTRA」輕快鐵鐵路全長29公里,在吉隆坡市內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連接鵝嘜格拉那再也,並途徑雙峰塔吉隆坡塔等著名地標。

布達拉輕快鐵的投資模式為BOT模式及土地補償,發展商為馬來西亞的玲瓏集團(馬友乃德集團前身),布達拉輕快鐵公司獲得該綫的30年經營權(30年後可再延續30年)。工程項目設計諮詢由英國合樂集團負責,土木工程總承包商為加拿大SNC蘭萬靈集團,機電工程總承包商為加拿大龐巴迪公司,地下隧道工程由韓國現代集團日本間組公司承包,鐵路訊號系統由法國阿爾卡特公司提供。

布達拉輕快鐵於1994年2月正式動工,第一階段(格拉那再也站至中央藝術坊站)於1998年9月1日建成通車,第二階段(中央藝術坊站至鵝嘜站)於1999年6月建成通車。這是啟用當時是世界上營運距離最長的全自動無人駕駛輕快鐵系統,也是全球第四個龐巴迪先進快速軌道交通系統(ART),採用直綫電機驅動的無人駕駛列車、750伏特直流軌道供電、「SelTracCBTC移動閉塞系統

然而,實達輕快鐵和布特拉輕快鐵建成通車之後,兩家輕快鐵鐵路營運商都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主要原因是基礎建設和車輛購置費用等固定投資的債務償還壓力,而且客流量水平亦遠低於建設規劃時的估計。由於吉隆坡的私人汽車擁有比率非常之高,加上政府缺乏對泊車設施和接駁交通等配套的規劃,使許多吉隆坡市民仍然習慣使用私人汽車旅行,阻礙了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使用率的提高。根據布達拉綫原本的建設規劃,最初預計到2007年的日均客流量將達到39萬人次,但實際客流量僅達到19萬人次。

2001年11月,馬來西亞聯邦政府不得不負起最後承擔者的角色,接管了兩家頻臨破產危機的輕快鐵鐵路營運公司,並由企業債務重組委員會(CDRC)負責對其進行債務重組。隨後,為了加強整合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系統、提升公共交通的營運效率和服務質素,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於2004年7月注資成立吉隆坡快捷通公司(RapidKL),作為馬來西亞國家基礎設施公司(Prasarana)的子公司,自2005年1月1日起成為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營運商,負責經營巴生谷的大眾運輸系統和巴士服務。2005年7月起,吉隆坡快捷通公司宣佈將布特拉輕快鐵更名為格拉那再也綫(Kelana Jaya Line),所有車站標識於2006年完成更名。

格拉那再也綫延長計劃

隨着吉隆坡人口的外移,位於吉隆坡西南部的梳邦再也人口迅速增長,目前當地人口已超越一百萬,當地的交通幹道經常面臨嚴重塞車問題。2011年5月26日,馬來西亞政府宣佈格拉那再也綫延長計劃。在這計劃下,安邦綫將延長17公里,延長路綫從格拉那再也站繼續往南延伸13站(至布特拉高原站,與安邦綫的延長綫交會,已於2016年7月全綫通車。

車站

車站以北到南的形式顯示。 Template:格拉那再也綫車站列表

意外事件

2018年3月3日下午,格拉那再也站下起傾盆大雨又刮強風,導致月台屋頂被掀翻,本站被迫暫時關閉。雖然這起意外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不過要往本站的乘客,需要在幸福花園下車,再乘搭巴士才能前往本站,[3]並在同月6日恢復服務[4]

2021年兩倆列車相撞

2021年5月24日晚間8時33分,格拉那再也綫發生了意外,兩倆列車在城中城站與甘榜峇魯之間發生相撞,事發時一輛從甘榜峇魯站的無乘載而反方向行駛往吉隆坡城中城的序號240列車因在不恰當的時間駛入地下軌道,而與另一輛乘載213人的序號181列車迎面相撞,造成47人受重傷,另有166人輕傷,無人身亡。該次事件是馬來西亞輕快鐵和捷運服務以來最嚴重的意外事故[5]

使用車輛

2節車卡ART Mark II列車(翻新前)

格拉那再也綫自1998年開通以來一直在使用的機車車輛由 35 列 Innovia Metro 200 (ART) 列車組成,相關設備和服務由龐巴迪集團和列車電子公司Quester Tangent提供。它們由兩個電動多單元組成,可根據行駛方向用作駕駛汽車或拖車。列車使用直綫電機,並從位於鋼軌側面的第三軌獲取動力。運行軌道之間的鍍層用於列車的加速和減速。反應板是半磁化的,它可以拉動火車並幫助它減速。

ART 是完全自動化的,在沒有司機的情況下運行,在車站停留有限的時間。儘管如此,在列車的每一端都提供了手動超越控制面板,以在緊急情況下使用。該技術與溫哥華天車的技術基本相同,後者在非常相似的環境中運行。

ART 的內部,與安邦綫和大城堡綫的同行一樣,由塑料座椅組成,向火車兩側側向排列,為坐在輪椅上的乘客提供空間,中間為站立的乘客提供空間。自 1998 年推出以來,ART 機車車輛一直保持相對不變;只是添加了更多的固定帶,並且標籤已從「布特拉輕快鐵綫」修改為 快捷通軌道(RapidKL)。一些機車車輛在高峰時段拆除了大部分座位以增加載客量。

2006 年 10 月 13 日,Syarikat Prasarana Negara 與龐巴迪 HARTASUMA 財團簽署協議,購買 88 輛 Mark II ART 車卡(22 列 4 節車卡),並可選擇以 12 億令吉購買另外 13 輛。最初計劃從 2008 年 8 月開始交付的 22 輛列車每輛將有 4 節車卡,並將使車隊的運載能力提高 1,500 人。 2007年10月8日,Syarikat Prasarana Negara 行使其選擇權,以 7100 萬歐元的價格購買額外的 52 輛 Mark II ART 車卡(13 組 4 節車卡),預計將於 2010 年交付[需要引用]。

雖然火車預計在 2008 年 8 月到達,但交付被製造商推遲到 2008 年 11 月。 快捷通軌道表示,這些列車只有在擁有足夠的機車車輛、電力綫升級和安全測試後才能在 2009 年 9 月投入使用。 交通部長拿督斯里王提傑在國會表示,新列車將於 2009 年 12 月開始營運。然而,2009 年 7 月,首相納吉布·敦拉扎克宣佈,四節車卡列車將在 2012 年底前全面投入營運。

2009 年 12 月 30 日,35 列新四節車卡列車中的 3 列進入商業服務。=除了每次行程最多可容納 950 名乘客之外,新功能還包括為坐輪椅的旅客配備的安全帶、為聽障人士配備的車門警告燈以及為站立通勤者配備的更多把手。

從 2016 年 6 月開始,根據吉隆坡附加車輛計劃,新一代龐巴迪 Innovia Metro 300 開始部署。每輛無人駕駛列車均採用全新設計的端蓋和弧形側壁結構,內部空間更大更開放。所有列車均採用四節車卡配置,每節車卡最多可容納 220 名乘客。它們配備了綫性感應電機 (LIM) 推進技術,可以在更窄的曲綫上運行,噪音更小,車輪和履帶磨損也大大減少。通過輕質鋁製車殼和 LIM 推進系統的組合實現低能耗。此外,車輛的再生制動能夠重新利用制動過程中釋放的能量。與之前的車隊相比,過道和步行通道也更寬。除此之外,每列火車還配備了 16 個車載攝像頭、資訊娛樂液晶屏、動態路綫圖、更好的空調和更大的窗戶。有了新列車,該路綫的容量可以增加 20% 到 30%。

其中還有 27 套新列車正在交付中。到 2020 年 8 月,三個已經到貨,其中兩個正在安裝中。它們是第一次使用最大的貨機之一安東諾夫 An-124 空運交付。其餘船隊將通過船舶交付。

列車詳情

格拉那再也綫列車包括以下型號:

Innovia設計 建造數量 列車隊列 製造商 備註
INNOVIA ART 200 35組列車 2節車卡 Bombardier Transportation 1998年月運行. 從 2014 年開始翻新為 12 列 2 節車卡和 11 列 4 節車卡(保留 1 節車卡未翻新)。
35組列車 4節車卡 2009年運行.
龐巴迪Innovia MetroINNOVIA Metro 300 14組列車 2017年2月運行.
27組列車 正在訂購。 最終交付於 2022 年完成。

1996年系列的舊版馬幣RM10鈔票上印有 2 節車卡的龐巴迪Innovia ART 200格拉那再也綫火車的圖像。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