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淺予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葉淺予
葉淺予與王人美(1956年)
性別
出生葉綸綺
(1907-03-31)1907年3月31日
 大清浙江省桐廬縣
逝世1995年5月8日(1995歲-05-08)(88歲)
 中國北京市
職業中國現代漫畫家,畫家
配偶羅彩雲
戴愛蓮
王人美
葉淺予繪製的《上海漫畫》第9期封面《蛇與婦人》

葉淺予(1907年3月31日—1995年5月8日),原名葉綸綺,筆名初萌性天等,浙江桐廬人,中國現代漫畫家、中國畫家。

生平

葉淺予於1907年3月31日生於浙江省桐廬縣,他的父親愛好書法,母親善於刺繡,姑父是浙江桐廬縣的知名書法家,大表姐尤其善於民間剪紙藝術,葉淺予小時候深受他們影響,自小喜愛書畫、民間美術和戲劇藝術[1]。1922年,葉淺予進入杭州鹽務中學就讀,1925年因家貧輟學。翌年被上海三友實業社錄取為繪圖員,後改為中原書局畫教科書插圖。自1927年起,葉淺予開始進行漫畫創作。1928年3月,由張光宇任總編、張正宇和葉淺予任副總編的《上海漫畫》週刊創刊,葉淺予的長篇漫畫《王先生》開始連載,大受歡迎,後又轉到《時代畫報》連載,還被改編為電影。1936年,他為南京《朝報》作長篇連環漫畫《小陳留京外史》,為《王先生》的續篇。兩部漫畫皆為喜劇,造型描繪上受西方漫畫影響,簡練明快,自成一格。

1937年,抗戰爆發,葉淺予擔任上海《救亡漫畫》編委,在南京舉辦街頭抗日畫展,並赴武漢、長沙、衡陽和桂林等地,從事抗日宣傳。1940年在重慶作《戰時重慶》速寫百餘幅,描繪了抗日大後方的社會百態。之後,葉淺予又創作了《明日中國》組畫,表達對勝利的希望。1942年,葉淺予貴州苗區旅行寫生,嘗試將民間藝術和傳統的中國畫筆墨相結合,以創造新的風格。1943年,葉淺予應駐華美軍史迪威將軍司令部邀請,訪問了設在印度蘭枷的中印訓練營營地,參觀了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畫了大量印度舞蹈和風物速寫,並與歸來後舉行旅印畫展。這是他由漫畫向中國畫創作的轉折。抗戰結束後,葉淺予又到西康藏族地區旅行寫生,這時期的創作有《打箭爐日記》。1946年,出訪美洲,先後在紐約波士頓等地舉辦畫展;翌年,應徐悲鴻之聘,來到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先任國立藝專速寫課教師、圖案系系主任。後又任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1954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中國畫系,葉淺予任系主任。1957年,中國國畫院成立,葉淺予任副院長。

1961年,葉淺予進入畫舞創作第一個高峰期。自1961年至1964年,創作了大量畫舞作品,其中重要作品有《印度鼓手》、《印度獻花舞》、《夏河裝》、《婆羅多舞》、《涼山舞步》、《共飲一江水》。然而不久後「文化大革命」開始,葉淺予慘遭批鬥,被關進秦城監獄,封閉達十年之久。1978年,文革結束,葉淺予得以恢復名譽,重新開始創作[2]。葉淺予的繪畫技法和風格,對楊之光陳玉先、阿老等一大批國畫家的藝術之路影響頗深。

1987年,葉淺予在八十壽辰宣佈暫時封筆,撰寫回憶錄《細敘滄桑紀流年》。1990年始,葉淺予前後三次組織「葉淺予師生藝術行路團」活動,帶領學生深入生活,觀察社會,在實踐中學習繪畫藝術。

1995年5月8日下午,因心臟病發作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3]

作品風格

葉淺予的創作生涯由漫畫開始,成就表現在漫畫藝術、速寫和以舞蹈、人物為主的中國畫上。他作畫擇善擇要,筆墨伸展自如,線條暢如流水,設色凝重洗鍊,畫風灑脫,善於捕捉富有運動趨向的瞬間舞蹈動作和美的情態。強調形神統一,注重古典與現代美的結合。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