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縣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勃利縣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黑龍江省七台河市
區劃類別
區劃代碼230921
建置時間1918.9
政府駐地勃利鎮
現任縣委書記李明
現任縣長王峰
鄉級行政區4
- 街道4
地理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4)37萬人
GDP54.8億元人民幣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154500
電話區號+86 (0)464
車牌首號黑K
網站:勃利縣政府網

勃利縣黑龍江省七台河市下轄的一個。位於黑龍江省東部,面積3962平方千米(扣除劃歸七台河市區的勃利種畜場504平方公里),人口37萬(2004年)。

名稱來源

勃利、伯利、伯力都是滿語豌豆的意思。頗黎、勃利、博和哩、剖阿裏都是伯力、伯利的諧音,來源於部落名博和哩。據《滿洲源流考》卷11《疆域》載:「博和哩,滿洲語,豌豆也」。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黑龍江以北及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中國領土被割讓予俄國,伯力遂改屬俄境,並改稱哈巴羅夫斯克

此後,中方又後退於牡丹江流域另建"勃利",以延續"伯力"之統轄邊疆功能,即今七台河市的勃利縣。(中國歷史上這種情況在人口稀少的邊疆屢見不鮮,如漢代玉門關與唐代玉門關相距數百里,而明代鐵嶺衛治所本在今朝鮮境內,後來才搬遷至今鐵嶺市。)

發展歷史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撫等奏准,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置勃利縣。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

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

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

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39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置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

1945年-1949年,勃利縣屬合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置雙河縣,縣政府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併入勃利縣。

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劃歸合江專區管轄。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

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隸屬合江專區。

1966年2月,將密山縣境內國營興北農場劃歸勃利縣管轄。同年9月,將茄子河、中心河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

行政區劃

勃利縣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5個、3個、2個民族鄉[1]

新起街道新華街道元明街道鐵西街道城西街道勃利鎮小五站鎮大四站鎮雙河鎮倭肯鎮青山鄉永恆鄉搶墾鄉杏樹朝鮮族鄉吉興朝鮮族滿族鄉

交通

資源

  • 礦產:主要有煤、黃金石墨花崗岩大理石沸石膨潤土等,其中煤的儲量1.2億噸,是全國產煤百縣之一,中國稀有的瘦焦煤也有豐富的儲量。
  • 野生動植物:藥用植物300多種,食用菌400多種,野生藍靛果,紅松針葉林。
  • 土特產:有山野菜、小紅辣椒、紅松堅果、人參、鹿產品。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李明

縣長:王峰

學校

縣內有勃利縣高級中學勃利五中)、勃利縣第七中學兩所高中和勃利一中、勃利二中、勃利四中三所初中 朝中(朝鮮族學校,有中學小學,也收漢族學生)鐵路中學(已經黃了) 勃利三中(已經黃了) 勃利縣內 鎮安小學 元明小學(已經黃了)新太小學(已經黃了)南郊小學(已經是二中的小學部)鐵西小學(六中的小學部,也要黃了)逸夫小學(原來的新華小學)東城小學 平高小學(目前在建設中)新起小學

人物

勃利縣著名人物有:張建起、楊揚、李厚亮、於興華、黃季霜、關群海、喬文國、王濛、許鏡清、范可新、張杰、井玉琢、孫琳琳等。 傅志寰 第十一任鐵道部長(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許鏡清(西遊記作曲)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