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顿悟(源自古希腊语 ἐπιφάνεια,epiphanea,"表现,引人注目的外观")是一种突然的、令人惊讶的领悟经历。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于描述科学上的突破或宗教或哲学上的发现,但它也可以用于其他情况,比如使人从一个新的或更深的角度理解一个问题。

顿悟很罕见,通常发生在对某个问题的长久思考之后。著名的顿悟包括阿基米德发现了一种确定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见"尤里卡!"),以及艾萨克·牛顿意识到落下的苹果和轨道上的月亮都受到了相同的力的牵引[1][2][3]

历史

顿悟这个词最初是指通过神性的洞察力。[4][5]今天,这个概念更多的是在没有宗教内涵的情况下使用,但一种流行的神话仍然认为顿悟是超自然现象,因为这种感觉是毫无来由的。[4]

这个词的世俗用法可能要归功于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乔伊斯的顿悟定义为 "一种突如其来的精神表现,无论是从某种物体、场景、事件还是心灵的难忘阶段--这种表现与产生它的任何东西的意义或严格的逻辑相关性不相称。"[6]作者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年)的每篇作品中都把顿悟作为一种文学手段;他的主人公突然顿悟,改变了他们对自己和/或社会状况的看法。乔伊斯Stephen Hero (1944年死后出版)一文中首次阐述了顿悟的含义。对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来说,顿悟或神性的表现是在另一个人的脸上看到的(见 Face-to-face_(philosophy))。

Flammarion engraving. 来自 1888 年的书籍 "L'atmosphère"

在传统和前现代文化中,入会仪式密契主义与艺术一样,都是顿悟的载体。希腊戏剧家诗人在理想中会分别将观众带入净化觉醒的状态。在现代,威廉·柏洛兹的《赤裸的午餐》(Naked Lunch)的标题背后就是顿悟,一种受药物影响的状态,正如巴勒斯所解释的,"当每个人都看到叉子尽头的东西时,一个冻结的时刻"。马塞尔·杜尚安迪·沃荷将普通的物体或图形作为美术作品来呈现(小便池作为喷泉),颠覆人们的期望,通过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呈现它们,诱发人们对 "艺术是什么" 或不是什么的顿悟。

过程

顿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而且往往是由经验、记忆、知识、倾向性和背景的复杂组合产生的。顿悟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当代例子是学生“茅塞顿开”的过程。[7]尽管有各种流行的形象,但顿悟是发现者的辛苦工作的结果,而且只是长期投入产生的。[8]顿悟这种感觉之所以令人惊讶,是因为潜意识在提供解决方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之所以令人满足,是因为之前的长期努力[8][9]

科学神话

一个比较常见的神话是,大多数创新都是通过顿悟发生的,[1]其实并非如此。斯科特·伯昆指出,"认为顿悟最有用的方式是将其视为解决棘手问题的偶然奖励。"[2]大多数创新的发生都没有顿悟,而且顿悟往往对寻找下一个创新没有什么贡献。[2]关键是,顿悟无法被预测或控制。

虽然顿悟只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为一个重要的劳动过程锦上添花,但有一种流行的神话,认为顿悟就是技术和科学飞跃的原因。[1][2]著名的顿悟包括阿基米德意识到如何估计给定质量的体积,这启发他喊出 "尤里卡!(我找到了!)" [10]许多数学家和科学家的传记都描述职业生涯早期的一个顿悟事件,以及他们如何推动了后面几年的研究。例如,据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年幼时得到了一个罗盘(作为礼物),并意识到空间中某种看不见的力量在使它移动。另一个也许是更好的例子,发生在1905年,当时他花了一个晚上试图调和牛顿物理学和麦克斯韦方程,但没有成功。当他在伯尔尼乘坐街车回家的时候,他看着身后正在倒退的钟楼,意识到如果汽车加速(接近光速),他就会看到时钟慢下来;他后来说,有了这个想法,"我的脑海中就有了一场风暴",这使他理解了狭义相对论。两年后的1907年,爱因斯坦又有了第二个顿悟,他称之为 "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想法",当时他想象电梯坠落,并意识到乘客将无法区分坠落的失重和空间的失重,由此他将相对论概括为把重力作为时空的曲率。据说查尔斯·达尔文在头脑中闪现出类似的整全观,使他有了 "预感"(关于自然选择理论),达尔文后来说他总是记得顿悟时他的马车在路上的那个位置。另一个著名的顿悟是艾萨克·牛顿的苹果故事,[9]还有一个是尼古拉·特斯拉发现可行的交流感应电机。几乎可以肯定,顿悟是这些人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果,而不是对以前没有想过的问题突然有了灵感。[1][2]

另一个神话是,顿悟只是(通常是精神上的)愿景的另一个词。实际上,尽管异象和顿悟都是由(有时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件或物体引发的,现实主义和心理学认为顿悟是区别于异象的不同感觉。[3][11]

宗教用法

在基督教中, Epiphany(顿悟)指的是认识到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西方教会一般将麦琪人的来访作为婴儿基督道成肉身启示来庆祝,并在1月6日纪念主显节。传统上,东方教会遵循儒略历而非公历,在基督接受施洗者约翰的洗礼时庆祝 Epiphany(主显节),并在1月19日庆祝;然而,其他东方教会则采用西历,在1月6日庆祝。[12]一些新教教会通常将 Epiphany (主显节)作为一个季节庆祝,从圣诞节的最后一天一直延续到圣灰星期三,或2月2日的献主节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宗教顿悟 "一词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信仰,或确信某一事件或事情确实是由其信仰的神灵或存在造成的。例如,在印度教中,顿悟可能是指阿朱纳意识到黑天(《薄伽梵歌》中作为他的战车的神的化身)确实代表了宇宙。印度教的顿悟术语是 bodhodaya,来自梵文 bodha 意为 "智慧" 和 "上升"。或者在佛教中,这个词可能指的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获得觉悟,最终实现了宇宙的本质,从而获得了涅槃。禅宗术语明心见性也描述了这一时刻,指的是意识到公案的答案时的感觉。

汉传佛教

顿悟与渐悟是汉传佛教一个重要的教义争论,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展开。最早主张顿悟教义者,为东晋支道林。支道林研读《十住经》,认为修行至第七地时,已得无生法忍,诸结顿断,即是顿悟。在七地之前,则是渐修而至。刘宋时,又有竺道生,以《涅槃经》佛性常住不灭的道理,主张顿悟佛性,则一切具足,因此,只有进入十地之后,才能称为顿悟。后世以支道林为小顿悟派,而竺道生为大顿悟派。禅宗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即是主张顿悟。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著名的拉萨论争,由摩诃衍莲花戒两位大师展开。摩诃衍主张顿悟,而莲华戒主张修行必有次第。后吐蕃赞普支持莲华戒的论点,将主张顿悟的禅宗逐出西藏。但在大圆满教法与大手印中,仍然可以看到顿悟的思想。

研究书目

  • Peter N. Gregory编,冯焕珍等译:《顿与渐:中国思想中通往觉悟的不同法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 1.0 1.1 1.2 1.3 Guy Kawasaki. Reality check: the irreverent guide to outsmarting, outmanaging, and outmarketing your competition. Penguin. 1 December 2008: 125. ISBN 978-1-59184-223-1. 
  2. 2.0 2.1 2.2 2.3 2.4 Scott Berkun. The Myths of Innovation. O'Reilly Media, Inc. 27 August 2010: 13–15. ISBN 978-1-4493-8962-8. 
  3. 3.0 3.1 Wim Tigges. Moments of moment: aspects of the literary epiphany. Rodopi. 1999: 43. ISBN 978-90-420-0636-2. 
  4. 4.0 4.1 Scott Berkun. The Myths of Innovation. O'Reilly Media, Inc. 27 August 2010: 5. ISBN 978-1-4493-8962-8. 
  5. Platt, V. J. (2011) Facing the Gods. Epiphany and Representation in Graeco-Roman Art,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Morris Beja, Epiphany in the Modern Novel.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1. P. 18.
  7. Kounios, John; Beeman, Mark. The Aha! Moment: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Insigh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ugust 2009, 18 (4): 210–216. doi:10.1111/j.1467-8721.2009.01638.x.  已忽略未知参数|seerx= (帮助)
  8. 8.0 8.1 Scott Berkun. The Myths of Innovation. O'Reilly Media, Inc. 27 August 2010: 6–8. ISBN 978-1-4493-8962-8. 
  9. 9.0 9.1 Scott Berkun. The Myths of Innovation. O'Reilly Media, Inc. 27 August 2010: 10–11. ISBN 978-1-4493-8962-8. 
  10. Scott Berkun. The Myths of Innovation. O'Reilly Media, Inc. 27 August 2010: 4. ISBN 978-1-4493-8962-8. 
  11. Scott Berkun. The Myths of Innovation. O'Reilly Media, Inc. 27 August 2010: 11–12. ISBN 978-1-4493-8962-8. 
  12. The Season of Epiphany. Crivoice.org. 2011-10-11 [20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