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

这是特色条目,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谢朓
士族
国家南朝宋南朝齐
时代南北朝
玄晖
小谢
族裔汉族
籍贯陈郡阳夏
出生464年
逝世499年
建康
著作
《谢宣城集》
清初傅山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tiǎo(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中国南朝诗人,人称小谢斋号高斋,曾出任宣城太守,故又有“谢宣城”之称。谢朓出身门阀,官至太守、中书郎、尚书吏部郎,被诬陷下狱而卒。南齐时,谢朓是最著名的诗人,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灵运合称大小谢,作品以山水诗见称,诗风清俊从容,细腻工巧,特别注重声律,善用对句,开拓风景描写的空间,擅长营造平远构图,富于诗情画意;在风格与形式上,都与后来唐诗有相似之处,为唐朝李白最敬仰和赞赏的古代诗人,可见于其诗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其中“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天下传诵,历代宣城亦重建谢朓楼以作纪念。

家族背景

谢朓出身名门世族,与著名山水诗谢灵运同为陈郡谢氏一族,祖母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姊妹,祖父谢述,为宋初宰相刘义康的亲信重臣;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谢朓的母亲则是刘宋长城公主。谢朓世代高门,故以甲族资格的太尉行参军起家官[1][2]

生平

谢朓少有文名,早年在京城建康生活,无忧无虑[3]南齐永明(483-493)年间,竟陵王萧子良招集诗人,在京城鸡笼山的府邸饮宴赋诗。谢朓来至幕下,与沈约萧衍等人号称竟陵八友,为当时文坛的中心[4]。490年,谢朓受任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并跟随随王远赴荆州[5],甚得赏识,成为萧子隆的亲密挚友,朝夕论诗,引起荆州其他官员的猜忌。萧子隆一名部属向齐武帝告密,493年谢朓突然被召回京。同年齐武帝驾崩,其后萧子良和萧子隆亦相继离世[6]

495年谢朓被任命为宣城太守,在宣城写了许多山水诗[7],修建了不少亭台楼阁,与友人宴游[8];他不满做宣城太守这种地方官,有意出世归隐[9]。两年后谢朓回京,出任中书郎、南东海太守尚书吏部郎,曾告发岳父王敬则叛乱,以致夫妻反目。499年,谢朓不肯参与外朝宰相始安王萧遥光的叛乱,又曾轻视内朝重臣江祏(与萧遥光同谋废立),被诬告下狱,卒于狱中,年35[10]

作品

谢朓诗歌今存130多首,早年在竟陵王幕下时,所作多是咏物诗 ,如《咏竹》、《咏琴》、《咏镜台》,属宴会上的游戏之作[11]。后来他撰写许多山水诗,吟咏自然风景,如《游山》、《游敬亭山》、《游东田》等。以下引录《游东田》一诗[12],其中“鱼戏新荷动”一句,广为后人用作绘画题目[13]

《游东田》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诗风

谢朓诗风,以清新、清丽、清俊见称[14],用字细腻而妍丽工巧[15]。部分诗歌摹仿谢灵运,如《游山》、《游敬亭山》,都是铺排罗列景物。《游山》一诗以游山的由来和动机起笔,大致依山与水而作对,以理悟作结。谢朓亦常描写自轩窗或案头所见的景物,所写山水风景多与都邑建筑物相连[16],诗中风景出现具画意的平远构图,颇具远近层次,如《冬日晚郡事隙》依次由门前池、窗外竹而推向窗外的远山平陆,以“上”、“际”、“中”等词彰显景物之间的方位关系,又能巧用动词“带”字,如“巉岩带远天”、“清川带长陌”,突出了巉岩与清川仿佛由笔墨挥洒而生的动态,因此获得“诗中有画”的评价[17]

谢朓诗语调摇曳从容,常用叠字,如“漠漠轻云晚,飒飒高树林”,使语调纡缓婉转[18]。其山水诗善于将自己移入景中,注入感情[19]。景象变化撩动他敏感的心灵,心境变化与风景同步,因一霎风雨、一群飞鸟、一团悄然散尽的雾气,心中波澜顿起[20]。当时沈约主张“四声八病”说,讲求平仄声律,谢朓与沈约友好,受其影响,作诗时特别注重声律[21]。谢朓现存作品中,有三份一是八句诗,八句中的中间四句,往往由对仗构成[22],而且平仄工整,与后来的近体诗相近,超越了六朝诗的范围,具备了唐诗风格[23]

地位

中国文学中,谢灵运与谢朓合称大谢、小谢,谢朓在生时,已被誉为当世最出色的诗人,沈约说:“二百年来无此诗”[24]梁武帝则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25]谢朓是南齐一代山水诗的代表,开拓了自轩窗中观赏山水的新空间,词汇与技巧为其后的何逊阴铿王维的山水诗学习,不少诗评都认为谢朓诗已具有唐诗风格[26]。谢朓在宣城时,与友人合作联句,每人作4句,续成一首长诗。联句源出晋朝,谢朓的作品使联句更普及[27]。唐朝李白最敬仰和赞赏谢朓,李白作品亦受其影响[28],现存直接提到谢朓的诗有12首,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对谢朓特别怀念,有认同感和强烈共鸣[29],在《秋夜板桥浦泛月秋酌怀谢歌》中抒发对谢朓的思慕之情[30],其闺怨诗《玉阶怨》,即模仿谢朓的同题诗歌[31]

纪念

谢朓在宣州建有一楼,在城中小丘陵阳山上[32],后人多次重建,称为谢朓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33]

注释

  1. 孙康宜:〈谢朓〉,页138。
  2. 日本历史学者越智重明认为,西晋末年已形成所谓“族门制”的“家格”秩序,“甲族”为上层士人,乡品定为一、二品,从员外散骑侍郎、秘书郎、著作佐郎、公府掾属等官起家,参见氏著:《魏晋南朝の贵族制》(东京:研文出版,1982),第五章〈制度的身份=族门制をめぐって〉,页233-273。太尉行参军是公府掾属,故知谢朓乃甲族。
  3. 孙康宜:〈谢朓〉,页156。
  4. 孙康宜:〈谢朓〉,页138-140。
  5. 孙康宜:〈谢朓〉,页154。
  6. 孙康宜:〈谢朓〉,页158-163。
  7. 孙康宜:〈谢朓〉,页163-164
  8. 松浦友久:《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页93。
  9. 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90、93-94。
  10. 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91。
  11. 孙康宜:〈谢朓〉,页149-150;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83。
  12. 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79、81-82。
  13. “黃永玉鱼戏新荷动”. 世界名画长廊. [2015-05-01] (简体中文). 
  14. 松浦友久:〈李白诗歌中的谢朓形象〉,页38-40。
  15. 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78、82。
  16. 萧驰:〈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页48-49。
  17. 萧驰:〈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页63、52-54。
  18. 萧驰:〈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页59-60。
  19. 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85-86。
  20. 萧驰:〈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页59。
  21. 孙康宜:〈谢朓〉,页144、147-148。
  22. 孙康宜:〈谢朓〉,页149、168。
  23. 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77-78。
  24. 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80、76。
  25. 松浦友久:〈李白诗歌中的谢朓形象〉,页38-39。
  26. 萧驰:〈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页48、52-53、57。
  27. 孙康宜:〈谢朓〉,页170-172。
  28. 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76;松浦友久:〈李白诗歌中的谢朓形象〉,页27。
  29. 松浦友久:〈李白诗歌中的谢朓形象〉,页28、40-41、44。
  30. 松浦友久:《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页94。
  31. 兴膳宏:〈谢朓诗的抒情〉,页77-78;松浦友久:〈李白诗歌中的谢朓形象〉,页39。
  32. 萧驰:〈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页49。
  33. “中国江南四大名楼”. 九游网. [2015-05-01] (简体中文). 

参考书目

  • 孙康宜著,钟振振译:《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谢朓:山水的内化〉,页137-177。
  • 兴膳宏著,彭恩华译:《六朝文学论稿》(长沙:岳麓书社,1986),〈谢朓诗的抒情〉,页76-98。
  • 松浦友久著,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李白诗歌中的谢朓形象〉,页27-47。
  • 松浦友久著,张守惠译:《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 萧驰:〈后谢灵运时代的“风景”——以鲍照、谢朓为例〉,《汉学研究》,30.2 (2012),页33-7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