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钩吻鲑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樱花钩吻鲑
化石时期:Ma
File:DSC08243 樱花钩吻鲑的优游自在.jpg
樱花钩吻鲑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编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目: 鲑形目 Salmoniformes
科: 鲑科 Salmonidae
属: 麻哈鱼属 Oncorhynchus
种: 樱鳟 O. masou
亚种: 樱花钩吻鲑 O. m. formosanus
三名法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1919)
异名

Salmo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1919
Oncorhynchus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1919)

樱花钩吻鲑学名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其他俗名尚有台湾鲑鱼台湾鳟梨山鳟次高山鳟台湾陆封型樱鲑本邦泰雅语:bunban),是位于亚热带台湾内唯一一种温带类,也是只产于台湾的特有樱鲑亚种。

简介

台湾樱花钩吻鲑成鱼约莫30公分长。基本体色如深绿松石,腹部银色。沿身体两侧有9个垂直椭圆形的深色斑点和11到13个较小的黑点。在交配季节,雄性的身体侧面变成深红色。嘴宽,延伸到眼睛下方,其状如钩。

鲑鱼是冷水鱼类,必须生长在水温摄氏16度以下的溪流中。而处于亚热带的台湾溪流,只有在海面1500以上的河川上游,才可能找到16度的平均温,因此,理论上台湾应该不会有鲑鱼才对。樱花钩吻鲑原来与一般生长在温带的鲑鱼一样,有洄游性,会从大海溯河而上回到它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产卵。雌鱼产卵后不久就会死亡,雄鱼则顺河而下回到大海。鱼卵在河流上游孵化后,稍长会再往下游出海,成熟后又回老家交配、产卵,如此循环不已。 大岛正满先生推论,冰河时期台湾溪流里的鲑鱼也是这样来回溯河、生生不息。在大约1万5千年前,冰河期接近尾声,由于地壳的剧烈升降,台湾地形隆起、气温升高,平缓的河川变为陡峭、短急,樱花钩吻鲑无法生存,唯独大甲溪上游相对上平坦的地形,保存了樱花钩吻鲑的生活环境,但该溪的中、下游水温又过高,中游在今天的谷关德基水库中间又形成一个小断层,阻止了樱花钩吻鲑洄游大海的机会,于是樱花钩吻鲑遂成为“陆封性鲑鱼”,由于其在冰河时期来到台湾,因此被称为“冰河孑遗生物”。另有一说由台湾中山大学海洋资源所教授方力行及学生经13年田野调查研究认为,冰河时期樱花钩吻鲑是在兰阳溪洄游,经数次河川袭夺,少数鱼群被陆封栖身在大甲溪上游。学界仍有争议。

在分类学上,现存于七家湾溪之樱花钩吻鲑被分类为俗名“樱鲑”的Oncorhynchus masuOncorhynchus masu家族主要分布在环日本海地区,包括日本全岛、库页岛堪察加半岛南部、东西伯利亚韩国东部的溪流中与沿海。台湾则是唯一分布该种鱼类的亚热带地区,也是鲑科鱼类在东亚自然分布所及的最南端;与樱花钩吻鲑物种形成机制类似,同样是冰川期来自北方、孑遗于东亚暖温带的另两种鲑科鱼类分别为川陕哲罗鲑秦岭细鳞鲑[2]

发现与命名过程

1908年,日本大岛正满东京大学毕业后,到台湾来服务。起先他从事白蚁防治的工作,后来又转攻淡水鱼的研究。1917年,大岛到美国史丹福大学跟随鱼类大师乔丹博士攻读博士学位。同年,大岛的助手青木赳雄在调查宜兰一带淡水鱼类时,在叭哩沙(今三星乡)遇到四季社驻在所的津崎友松警察,谈到大甲溪上游比亚南鞍部附近的斯拉茂社サラマオ社,今梨山),有一种类似日本国内之鳟鱼的存在,津崎后来并送了一尾用盐腌制的鲑鱼标本给青木。青木当下即向正于美国史丹佛大学研究的大岛报告,但是大岛当时并无法实际看到该标本,故无法鉴定其种类。

直到1918年大岛回到台湾,绘制详细的鱼图[永久失效链接],并叙述其形态特征为鱼身上有“red spots”寄给美国的鱼类学大师乔丹博士,共同发表了这个模式标本报告。

1919年6月,大岛以日文发表在当时的《台湾事报》和《台湾博物学报[永久失效链接]》所记载的学名为Salmo saramao Jordan and Oshima,日文名即为“サラマオ鱒”(Saramao masu)意指是在日领期Saramao驻在所采得的鳟鱼标本。而大岛与乔丹博士1919年11月于美国发表时[1]( 模示标本报告[永久失效链接])学名却为Salmo formosanus,1919年日文与英文两报告内容与学名都有差异。

1962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动物系边克教授等,比较手边1960年代采自大甲溪上游的五条标本与1919年发表的模式标本(U23059)和其他的Oncorhynchus属鲑鱼而发表一篇学术研究报告[3]认为有关大甲溪上游鳟鱼过去报告内容有描述“有牙齿(基鳃骨齿)”、“无牙齿”、“有红点”、“无红点”各种形态。因此,边克教授等人提出研究报告,认为如果这四种不同性状都属于同一种鱼,那就应归类为台湾特有亚种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4];但该报告认为大甲溪上游不像只存有一种鳟鱼,甚至有可能存在过三种不同的鳟鱼[5]

参考出处

  • 彰化师范大学远距教师辅导系统研究群,1998,樱花钩吻鲑,见PCK Web [online]。彰化:彰化师范大学。2月7日 [引用于2004年11月11日]。全球资讯网网址:[2]
  • 清华大学樱花钩吻鲑网页制作小组,nd, a,台湾樱花钩吻鲑一波三折的命名过程 [online]。新竹:台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引用于2004年11月11日]。全球资讯网网址:[3]
  • 清华大学樱花钩吻鲑网页制作小组,nd, b,鲑鱼家族:台湾樱花钩吻鲑的大家族与小家庭 [online]。新竹:台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引用于2004年11月11日]。全球资讯网网址:[4]
  • 清华大学樱花钩吻鲑网页制作小组,nd, c,台湾鲑鱼的被发现 [online]。新竹:台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引用于 2004年11月11日]。全球资讯网网址:[5]
  • 清华大学樱花钩吻鲑网页制作小组,nd, d,冰河孑遗生物:台湾的樱花钩吻鲑是如何迁徙过来台湾岛的呢? [online]。新竹:台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引用于2004年11月11日]。全球资讯网网址:[6]
  • Kottelat, M. Oncorhynchus formosanu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1996. [2007年3月18日].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Oncorhynchus formosanus,载IUCN红色名录,2008年12月18日查阅。
  2. 李思忠. 中国鲑科鱼类地理分布的探讨. 动物学杂志. 1984, (1). 
  3. Copeia 1962 No1
  4. 原报告论点[永久失效链接]
  5. 原报告内容分析[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