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龙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冠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后期,77–75.7 Ma
冠龙的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目: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科: 鸭嘴龙科 Hadrosauridae
亚科: 赖氏龙亚科 Lambeosaurinae
属: 冠龙属 Corythosaurus
Brown, 1914
模式种
冠龙
Corythosaurus casuarius

Brown, 1914
  • 冠龙 C. casuarius
    Brown, 1914
  • 间型冠龙 C. intermedius
    (Parks, 1923

盔龙属属名Corythosaurus),又名冠龙鸡冠龙盔头龙盔首龙,是鸭嘴龙科赖氏龙亚科下的一,生活于上白垩纪北美洲,约7700万到7650万年前[1]。属名意为“头盔蜥蜴”,κορυθως/korythos古希腊文意为“头盔”,而σαυρος/sauros 意为“蜥蜴”,因为冠龙的头冠形状,类似希腊战士头盔。

发现及物种

Corythosaurus casuarius的化石与皮肤痕迹
正模标本的头颅骨

冠龙的第一个标本,是于1912年由美国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朗加拿大艾伯塔省红鹿河附近发现。除了发现几乎完整的骨骼外,冠龙的化石化的皮肤亦被保存了下来。这亦是世界上第二具被发现的恐龙木乃伊,(第一具为1908年由查尔斯·斯腾伯格于怀俄明州康弗斯县发现的埃德蒙顿龙,与冠龙同属鸭嘴龙科)于1916年,这些标本连同其他省立恐龙公园的化石被一同运往英国。但运送的船只被德国的改装巡洋舰所击沉,这些化石就此沉入北大西洋的海底[1][2]。到目前为止,冠龙化石都发现于加拿大恐龙公园组下层、老人组上层。

冠龙曾经具有7个种,包含:模式种C. casauriusC. bicristatus、短脊冠龙(C. brevicristatus)、凹陷冠龙(C. excavatus)、额冠龙(C. frontalis)、间型冠龙(C. intermedius)。

在1975年,彼得·达德森(Peter Dodson)研究赖氏龙亚科的头颅骨与冠饰差异。他认为这些尺寸与形状的差异其实是跟性别、年龄有关。目前只有一个种被承认,C. casuarius[3]

分类

冠龙属于鸭嘴龙科赖氏龙亚科。冠龙的近亲有亚冠龙赖氏龙扇冠大天鹅龙,除了扇冠大天鹅龙以外,它们都具有外形相似的头颅骨与冠饰。然而,近年的研究指出扇冠大天鹅龙其实是冠龙的最近亲,尽管扇冠大天鹅龙跟其他赖氏龙亚科没有太多的相似头部特征[4]

古生物学

卡内基自然史博物馆的冠龙骨架模型

冠龙体重约4吨,身长达10米长。如同其他鸭嘴龙类,冠龙的喙嘴是没有牙齿的,但嘴部后段有一些小型、数以百计及互相交错的牙齿。这些是用来压碎、磨碎植物的,并会在损耗后不断更换。

目前已发现超过20个冠龙的头颅骨。就像其他的赖氏龙亚科,它的头颅骨顶端有高的骨质头冠,内有着延长的鼻腔。冠龙的鼻腔一直伸延至冠饰,可能是用来发声的,作为扬声沟通器,或是吓阻掠食动物。科学家推测冠龙能够发出低频的巨大声音,类似管乐器[5]

由于冠龙有蹼状手掌及脚掌,它曾一度被认为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水中的。但是,后来发现这些蹼状物体,其实是肉质组织,如同很多现今的哺乳动物

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冠龙、现代鸟类与爬行动物的巩膜环大小,提出冠龙可能属于无定时活跃性的动物,觅食、移动行为跟白天黑夜没有正相关,只休息短暂时间[6]

古生物地理学

古生物学家Thomas M. Lehman发现,冠龙化石都发现于亚伯达省南部,是茱蒂斯河流域最常发现的恐龙之一。Lehman提出假设,在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大型草食性恐龙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种类的草食性恐龙,栖息于各别的有限地理范围内。至于现代大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大都广泛分布于不同地理区,与前者有非常大的不同。

大众文化

在电影《侏罗纪公园3》中,曾出现一群冠龙与副栉龙。冠龙也出现在迪士尼动画电影幻想曲》(Fantasia),当中的《春之祭》段落。另外还有《历险小恐龙》(The Land Before Time)的后续作品中。

冠龙曾出现在维旺迪环球的电玩游戏《侏㑩纪公园:基因计划》(Jurassic Park: Operation Genesis)当中。

参考资料

  1. 1.0 1.1 Arbour, V. M.; Burns, M. E.; and Sissons, R. L. A redescription of the ankylosaurid dinosaur Dyoplosaurus acutosquameus Parks, 1924 (Ornithischia: Ankylosauria) and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9, 29 (4): 1117–1135. doi:10.1671/039.029.0405. 
  2. Dinosaurs in the Deep. 2005-06-16 [2007年6月9日]. 
  3. Dodson, Peter. Taxonomic implications of relative growth in lambeosaurine dinosaurs. Systematic Zoology. 1975, 24: 37–54. 
  4. Godefroit, Pascal; Bolotsky, Yuri; and Alifanov, Vladimir. A remarkable hollow-crested hadrosaur from Russia: an Asian origin for lambeosaurines. Comptes Rendus Palevol. 2003, 2: 143–151. 
  5. "Coryth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p. 137. ISBN 0-7853-0443-6.
  6. Schmitz, L. and Motani, R. Nocturnality in Dinosaurs Inferred from Scleral Ring and Orbit Morphology. Science. 2011, 332 (6030): 705–8. PMID 21493820. doi:10.1126/science.1200043. 
  • Lehman, T. M., 2001, Late Cretaceous dinosaur provinciality: In: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edited by Tanke, D. H., and Carpenter, 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310–328.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