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东正教会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华东正教会[1][2]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地区有限存在的东正教自治教会,1950年代中期根据中苏两国政府协定而脱离母会俄罗斯正教会自治。“文革”开始前,有将近两万信徒,多为俄罗斯族与阿尔巴津人,主要分布于北京、哈尔滨与上海;“文化大革命”中,全中国的东正教堂几乎被充公或拆除,神职人员被迫劳甚至罹难。改革开放后,仅有少部分教堂恢复东正教的宗教活动。

魏克托尔大主教

中国东正教史

东正教会与中国最早的接触可能发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按《旧唐书·拂菻传》;开元七年曾有一名“大德僧”来到唐朝朝贡。然而这名大德僧之后的去向不明。[3]

俄罗斯教团

1665年,哥萨克士兵切尔尼科夫斯基于伊利姆斯克犯罪,并胁迫当地修道院长叶尔莫根一起逃亡至雅克萨。1671年,叶尔莫根在雅克萨建立了一所修道院。[3]

1685年时,俄罗斯正教会人员通过西伯利亚抵达北京。在那一年,康熙帝把31名被俘的雅克萨居民安置到黑龙江司祭马克西姆·列昂惕夫与那三十位信徒就到了北京献堂,成为中国第一所东正教会堂。他们的后裔(今日的阿尔巴津人)虽然已经中国化了,但还是持守正教信仰。

东正教北京传道团,于1714年在北京建立俄罗斯馆,由清廷理藩院监管。

1860年后,俄罗斯流民开始进入额尔古纳旗,随后的俄国内战使得许多白俄和神职人员逃亡至当地,至1922年,当地俄民人口达9883人,有教堂19座,多木质。当地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2000余人)俄罗斯族和一座教堂[3]并一名神父。

正教会在新疆的由来较为特殊,最早进入新疆的正教会团体是俄罗斯正教会的一个分支、反对尼孔牧首改革的旧礼仪派。他们为了躲避俄罗斯教会的迫害而逃亡至新疆,时间为18世纪末。十月革命后,又有更多的旧礼仪派正教徒迁入新疆。1906年,俄罗斯祭司尼古拉于乌鲁木齐建立了该城第一座东正教堂。

两位俄罗斯学者教父尼基塔·比丘林修道主教帕拉第阿斯·卡法罗夫汇编了一本《汉俄合璧韵编》。义和团运动期间,这教团的损失惨重,其图书馆被摧毁。

1902年,沙皇尼古拉二世钦定北京教团团长神品为“佩列亚斯拉夫尔主教”。英诺肯提乙主教在任期间,向一般中国民众的传教变得更为积极。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颁布了政教分离的法令,莫斯科牧首吉洪对此表示了抵制并遭逮捕。在中国的英诺肯提乙拒绝向苏联政府交付中国的正教会财产,并于1922年正式成立中华东正教会。[3]

组织结构

停止活动前

北京教区

天津教区

上海教区

上海圣母大堂
惠民路救主堂

汉口

汉口圣亚历山大大堂(阿列克桑德聂夫堂)

哈尔滨教区

恢复活动后

黑龙江

哈尔滨圣母帡幪教堂

内蒙古

新疆

北京

  •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内:俄罗斯使馆由原本北馆的圣英诺肯提十字架堂改建而成。
  • 北京圣母安息教堂:2008年后已整修回教堂,且允许举行宗教仪式;目前是仅限非中国籍人员参加活动的聚会所。

上海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1.0 1.1 黑龙江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永久失效链接]》第二十四条:“本条例所称宗教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中华东正教会哈尔滨教会,以及在省和市、县(市区)其他依法成立的宗教团体。”
  2. 武汉市志(1840-1985) > 社会志 > 目录 > 宗教 > 东正教 :“1954年………各地东正教均改称为‘中华东正教会’”
  3. 3.0 3.1 3.2 3.3 石衡潭. 20世纪中国东正教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东正教研究. 2017, (第一辑): 287-304. 
  4. 哈尔滨皇山俄侨墓地. 哈尔滨教堂. [2012-05-19]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