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族

出自求聞百科
於 2022年8月23日 (二) 20:36 由 小仓由菜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東 → 东 (4), 國 → 国 (5), 農業 → 农业, 與 → 与 (7), 間 → 间, 漢 → 汉, 無 → 无, 領 → 领, 見 → 见, 來 → 来, 孫 → 孙 (2), 爾 → 尔, 淨 → 净, 傳 → 传, 號 → 号, 體 → 体, 稱 → 称 (2), 為 → 为 (7), 於 → 于 (4), 種 → 种, 據 → 据, 屬 → 属, 頓 → 顿, 納 → 纳, 眾 → 众, 負 → 负, 責 → 责, 鮮 → 鲜 (8), 庫 → 库 (4), 貢 → 贡, 軒 → 轩, 烏 → 乌, 後 → 后 (4), 書 → 书 (3), 歷 → 历, 順 → 顺, 認 → 认, 統 → 统, 進 → 进, 蓋 → 盖, 獵 → 猎, 問 → 问, 時 → 时 (2), 別 → 别, 貞 → 贞, 經 → 经 (3), 歸 → 归, 載 → 载, 從 → 从 (2), 觀 → 观, 襲 → 袭, 亂 → 乱, 潔 → 洁, 紀 → 纪, 記 → 记, 「 → “ (2), 」 → ” (2), 獨…)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中國東北地區歷史
中國東北史前史
燕國 (遼西郡) 箕子朝鮮 東胡 肅慎 濊貊
(遼東郡)
秦朝 (遼西郡)
(遼東郡)
西漢 (遼西郡) 衛滿朝鮮 匈奴
(遼東郡)
(漢四郡) 扶餘國 沃沮 高句麗
東漢 (遼西郡) 烏桓 鮮卑 挹婁
(遼東郡)
(玄菟郡)
曹魏 (昌黎郡) (公孫度)
(遼東郡)
(玄菟郡)
西晉 (平州)
慕容部 宇文部
前燕 (平州)
前秦 (平州)
後燕 (平州)
北燕
北魏 (營州) 柔然 契丹 庫莫奚 室韋 勿吉
東魏 (營州)
北齊 (營州)
北周 (營州)
隋朝 (柳城郡) 突厥 靺鞨
(燕郡)
(遼西郡)
唐朝 (營州) (松漠都督府) (饒樂都督府) (室韋都督府) (黑水都督府) 渤海國
(渤海都督府)
(安東都護府)
遼朝 (上京道)
(中京道)
(東京道)
女真 東丹國
定安國
(東京道)
金朝 (東京路) (上京路)
東遼國 後遼 大真國
元朝 (遼陽行省)
明朝 (遼東都司) (奴爾干都司)
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 野人女真
清朝 (滿洲地區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
(東三省) 俄占外滿
中華民國
東三省
遠東共和國
蘇聯遠東
東北最高行政委員會
偽滿洲國
蘇聯占領下的滿洲
中華民國
東九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東北
遠東
政區、政權大部在今東北三省者用粗體。
參見

奚族,全稱庫莫奚族,是中國北方古民族,源自東胡,為東部鮮卑之一,與宇文部同源[1]。據《遼史》,契丹與奚族同源,同源出鮮卑[2]。巴托爾德認為闕特勤碑的tataby部是奚。

歷史

奚族最早起源於鮮卑,曾經是匈奴統治下的部落,與鮮卑宇文部契丹同源。在東漢時,由鮮卑分支出來,曾經臣服於鮮卑慕容部拓跋部。在北魏時期,奚族人的居地範圍在弱洛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南)、吐護真水(今內蒙古老哈河)流域,分為五部:遙里、伯德、奧里、梅只、楚里。

648年(唐朝貞觀二十二年),奚酋可度者率眾歸順大唐,唐太宗於其地置饒樂都督府,並在奚五部地設五州,饒樂都督府由營州東夷都護府轄領。唐玄宗於717年將從外甥女固安公主嫁給奚酋李大酺,726年將唐中宗成安公主的女兒東光公主嫁給奚酋李魯蘇,745年將唐中宗女長寧公主的女兒宜芳公主嫁給奚酋李延寵

安祿山曾經負責攻打奚族與契丹,有部份奚族部落受安祿山指揮,一部分臣服於回紇。在唐朝安史之亂後,奚族與契丹成為半獨立國家。

契丹國建立後,奚族臣服於契丹人,其風俗日益契丹化。有遼一代,其地位僅次於契丹人,作為與北宋等抗衡的工具。

奚人同時從事游牧與農業,可以自治,有自己的首領,以屬國身份進貢遼朝,而不是以臣民身份納稅。到11世紀初,奚人和渤海國才完全併入遼朝的政治體系。

遼國末年,耶律大石和奚王回離保擁立耶律淳北遼皇帝。1123年,北遼滅亡後,回離保自稱奚國皇帝,改元天復,五月為眾所殺。

參見

參考文獻

  1. 魏書·庫莫奚傳》記載:「庫莫奚國之先,東部宇文之別種也。初為慕容元真所破,遺落竄匿松漠之問(間)。其民不潔淨,而善射獵,好為寇鈔。」
  2. 《遼史》卷63:「庖犧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書,遼本炎帝之後,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後。儼志晚出,盍從周書。蓋炎帝之裔曰葛烏菟者,世雄朔陲,後為冒頓可汗所襲,保鮮卑山以居,號鮮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庫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見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