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李澤厚(1930年6月13日—2021年11月2日)[1],男,湖南寧鄉人,中國哲學家、美學家、中國思想史學家。曾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德國圖賓根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西根大學科羅拉多學院斯沃斯莫爾學院客席教授、客席講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席講座研究等職。曾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2]

生平

李澤厚1948年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在1955年的美學大討論中嶄露頭角,1950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 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文革」以後在哲學、美學和思想史方面均有所建樹。出版了《批判哲學的批判》、《美的歷程》、《華夏美學》《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等作品。1988年當選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1992年初獲准移居美國,曾任教於美國科羅拉多學院。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3]

1999年退休,居美國科羅拉多。2021年11月3日去世,終年91周歲。[4]

思想

李澤厚宣揚儒家主情論,反對民族主義。有觀點認為,李澤厚雖然反對民族主義,但沒有擺脫傳統「華夷之辨」的思想,例如,2006年有關施琅問題的討論中,他提出了李自成如果勝利了,要比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強很多的觀點。[5][6][7]

著作

李澤厚著有《美的歷程》、《美學四講》、《華夏美學》(合稱《美學三書》)、《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思想史論》、《批判哲學的批判》、《走我自己的路》、《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等。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孔子再評價》、《漫述莊禪》、《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漫說西體中用》、《關於中國美學史的幾個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