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峻縣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天峻縣
概覽
國家 中國
隸屬行政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區劃類別
區劃代碼632823
建置時間1955年
政府駐地新源鎮
鄉級行政區10
- 3
- 7
地理
人口及經濟
總人口(2009)19640
其它
時區UTC+8北京時間
郵政編碼817200
電話區號+86 
網站:www.tianjun.gov.cn

天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東部的一個。現在的藏文名字是(ཐེམ་ཆེན་རྫོང་། སྔོན་ཆད་བོང་སྟག་ཏུ་འབོད།),地處青海省東北部,青海湖西側,祁連山南麓,柴達木盆地東部,東鄰祁連縣和剛察縣,南接共和縣和烏蘭縣,西毗德令哈市,西北與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界。介於東經96°49′42″—99°41′48″,北緯36°53′—48°39′12″之間。面積2.5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2934人。

歷史

漢代以前,天峻為羌地。

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誘卑禾羌獻地,置西海郡,天峻歸西海郡轄地,王莽地皇二十三年(公元23年)西海郡廢,復為羌地。

東晉十六國時,為鮮卑己弗部(又稱己弗勿敵國),北魏太武帝神鹿年間,天峻地區成為吐谷渾屬地。

隋煬帝大縣五年(公元609年)年破吐谷渾國,在其故地設置郡縣、其中西海郡治吐谷渾故都伏俟城,領宣德、威定二縣,天峻地區為宣德縣地。隋亡,吐谷渾復其故地。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攻敗吐谷渾,天峻地區改屬吐蕃國。

北宋初,這裡曾為吐蕃角廝羅地方政權轄區。

蒙古憲宗蒙哥三年(1253年)置吐蕃待處宣慰司(治河州),天峻地區為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屬宣政院。

明前期為西寧塞外四衛之一的罕東衛屬地。後罕東衛西遷,這一帶屬尕甘利都司,明正德七年(1512年)年,東蒙古吐默特部進入青海破四衛,天峻遂為東蒙古諸部牧區。明崇禎十年(1637年),又成為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轄區。

清雍正三年(1725年)編定青海蒙古29旗,天峻東部為和碩特北前旗駐牧地,西部為和碩特北右末旗駐牧地,錄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於事務大臣(統稱西寧辦事大臣)管轄。清咸豐初年,藏族部落汪什代海部遷至天峻縣境駐牧。

民國六年(1917年)天峻地區錄都蘭理事,民國十九年(1930年)為都蘭縣管轄,稱都蘭縣第二行政區。

1950年,天峻被劃為都蘭縣第二區。

1953年8月,都蘭縣升格為專區級民族聯合自治政府,天峻升縣級自治區,10月3日海西地委決定經省委批准成立中國共產黨天峻工作委員會,11月19日至24日召開"天峻藏族自治區籌備協商會議",正式成立「天峻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

1954年7月25日,天峻藏族自治區(縣級)正式成立,錄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專區級)。

1955年7月1日,根據國務院批覆海西自治區改為自治州,天峻自治區改為天峻縣。

地貌

可概括為:六大水、五大山、丘陵溝谷間平原,大小河四十三,湖泊沼澤連冰川;中部高,兩頭低,東南寬西北窄,形似楔;海撥高,氣溫低,降水時間不均勻。全縣總面積2.5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5%,其中天然草場和宜建人工草場2355.73萬畝,占總面積的61.05%;退化黑土灘和風沙地143.65萬畝,占總面積的3.73%;冰川和水域78.34萬畝,占總面積的2.03%。 全縣最高海撥5826.8米,最低海撥2850米,相對高差近3000米,平均海撥4000米以上,地勢高峻,氣候寒冷,全年無絕對無霜期,全年平均大風天數97天,農作物不能成熟,畜牧業是全縣的基礎產業。[1]

水文

布哈河為境內最大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縣境南部。疏勒河自東南向西北流經縣境北部。

行政區劃

天峻縣下轄3個、7個[2]

新源鎮木里鎮江河鎮快爾瑪鄉舟群鄉織合瑪鄉蘇里鄉生格鄉陽康鄉龍門鄉

交通

鐵路
中鐵十六局正在建設中的關角隧道(攝於2011年7月21日)

中國鐵路總公司青藏鐵路橫貫縣境南部,鐵路在境內全長95公里,設有江河站天棚站天峻站南山站二郎洞站五個火車站。天峻站東到西寧316公里,西達州府德令哈220公里。

公路

名勝

  • 魯芒溝岩畫
  • 石經寺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