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北管
漢字 北管
白話字 Pak-koán
臺羅拼音Pak-kuán
方音符號ㄅㄚㆶㄍㄨㄢˋ

北管為福建、台灣地區漢族傳統音樂的其中一種,歌曲及戲劇表演的籠統范疇,各個地區、館閣包含的音樂範圍跟種類可能不盡相同。北管對台灣近代的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在21世紀的台灣,雖較少有完整的北管表演,但是北管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乃至於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中。北管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在台灣與來自閩南地區(泉州、廈門)的南管互為對應,而得名北管。

簡介

北管相傳為15世紀傳入福建,17世紀之後到台灣。許多傳到台灣的不屬福佬或客家系統的音樂聲腔和戲曲,都被歸入北管的範圍,北管音樂類型主要有牌子、幼曲(細曲)、絃譜、戲曲等等;在台灣,常相對於來自福建泉州的「南管」音樂。

17至19世紀,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台灣大為流行,其中西皮派所使用部份曲調與京劇曲調相近,使學者稱北管為京劇「鄉下表哥」之說。不只此,北管還大大影響台灣本有的地方戲劇歌仔戲與布袋戲。

世界遺產之「泉港北管」,實為福建閩南(惠安泉港地區)音樂,與台灣北管差異較大。較接近北管戲種為廣東西秦戲及各省之亂彈戲,在了解兩岸北管差異時不可不慎。

音樂

採用工尺譜(工ㄨ譜)以及七孔律

工尺譜 亻ㄨ
西洋唱名 dol(低音) re(低音) mi(低音) fa(低音) sol(低音) la(低音) si(低音) dol re mi fa sol la si dol(高音) re(高音)
讀做 syang zhhe gong huan hoo su yi syang zhhe gong huan liu wu yi syang zhhe

(低音除合士一以外寫法和中音一樣,高音加人字旁) (事實上因為律制的不同,凡的音高介於Fa到升Fa之間,一、乙介於降Si與Si之間)

調式稱為「管」,例如:上管、大工管、小工管、凡管、士管等等。

而節奏則以稱呼。

北管樂器分成皮類:小鼓、通鼓(即是堂鼓);銅器類:鈔、鑼、響盞、;絃類:大廣弦京胡(即吊鬼仔)、和弦、椰胡又名提弦(殼子弦)、二胡、胖胖胡(即低音殼弦);吹類:大吹(即嗩吶)、,噠子(即小嗩吶)品仔(即是笛子);彈撥類:三弦秦琴、梅花琴、月琴(北管用的月琴乃是京劇月琴,但律制不同,以四度定弦,又叫頭手弦歐)中阮 琵琶;打擊:揚琴、十音鑼

泉州北管

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的泉港與惠安地區,所以又叫泉州北管,泉州的北管只剩下器樂演奏,常用於節慶陣頭(藝陣),主弦是吊規子(京胡)、提弦(殼子弦),崑腔(吹腔)用曲笛(崑笛)伴奏。與台灣北管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樂被中國國務院列進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台灣亂彈戲

17至19世紀,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台灣大為流行,其中西皮派所使用部份曲調與京劇曲調相仿,因此學者俞大綱稱北管為京劇「鄉下表哥」。並延伸出「四平」和「亂彈」兩種劇種,不過,因為前者在台灣接近失傳,因此21世紀後之北管戲,於台灣皆稱為亂彈戲。

亂彈戲是梆黃劇種,唱念用的語言業內稱為官話,為帶有閩南口音的官話發音。戲劇又分成梆子體系的福路(古路;舊路;福祿)和皮黃體系的西路(新路;西皮)。

梆子體系

福路(古路;舊路;福祿)的領奏胡琴(閩南語稱頭手、頭手弦、主弦)是業內稱為提弦(提絃,就是提琴)的殼子弦殼仔弦)。

曲調有流水(二凡,還有分高韻與低韻)、平板(類似流水的曲調)、平板疊(比平板唱時多字)、凹頭板(過門與平板相似)、緊平板、緊流水、梆子腔(這裡通常以大吹下去伴奏,或者以曖仔或達仔)、十二丈(是高韻的流水分節下去唱,但過門與之不同)、緊板、緊中慢、慢中緊、四空門、大借茶、小借茶、馬鈴頭、疊板、彩板(又稱倒板)、各種過點:都是以平板為基礎下去改的,例如:長點、珍珠點(可以用在十二丈中)、斬瓜點(用於斬瓜此齣戲)

皮黃體系

西路(新路;西皮)的領奏胡琴(台灣閩南語稱頭手、頭手弦、主弦)是京胡,業內稱為吊規仔。

以定弦來分曲調,分為兩種一種是西皮,一種為二簧, 曲調有刀子、原板、婆士調、慢刀子、跺子、緊垛子、導板(倒板)等....

西皮和二黃分為正管(正調)和反管(反調),反管(反調)是正管(正調)的移調轉調,西皮正管領奏胡琴空弦是 士-工(la-mi 6-3),反管是ㄨ-五(re-la 2-6);二黃正管領奏胡琴空弦是合-ㄨ(sol-re 5-2),反管是上-六(dol-sol 1-5)。

二黃平領奏胡琴的空弦是 合-ㄨ(sol-re 5-2)。

撥子領奏胡琴的空弦是 上-六(dol-sol 1-5)。

西路和福路都稱胡琴的第2把手為和弦(台灣閩南語音同鶴弦),民樂二胡大廣弦、大椰胡冇弦)都有人使用。

其他樂器還有北管月琴(北月琴,類似京劇月琴)、揚琴秦琴三弦、北管琵琶低胡等。

崑腔、細曲、絃譜

崑腔以崑笛(曲笛)領奏的演唱曲

細曲(幼曲)是指以絲竹伴奏為主的演唱曲。例如:,神明聖誕用的〈復陽歌>,這首用於告別式在靈前演唱,過程中要念一篇祭文稱為「弔詞」,儀式中唱的曲子稱為〈醒時迷〉

絃譜(串仔)是以旋律為主的絲竹音樂合奏,有時用作劇中背景音樂,曲牌有《寄生草》、《朝天子》、《醉月登樓》等。

吹牌(吹排;牌子;排止;嗩吶牌子曲)

嗩吶被稱為「吹」,是吹牌(吹排;牌子;排止;嗩吶牌子曲)的領奏樂器,用于吉慶戲、鑼鼓樂、軍陣戲等場合,通常由頭手弦兼嗩吶。

台灣嗩吶依尺寸分為「大吹」「二吹」「三吹」「噠仔」,北管採用二號吹,台灣北管嗩吶如同潮州嗩吶,都是沒有完整半音制度的七孔律制。

沒落與保存

台灣當局單位曾給王金鳳邱火榮等藝員出版生命史專書,曾給潘玉嬌劉玉鶯邱火榮林阿春賴木松等藝員錄製音樂專輯。

目前漢陽北管劇團是台灣主要的北管亂彈戲職業劇團,創辦人莊進才藝師於2016年獲頒國家文藝奬。其他於基隆市彰化縣新竹市新北市、林口區等地亦有業餘子弟組成之子弟戲社團協會,以及定期舉辦之藝術節、文化節等展演節期。

2009年3月3日,台灣當局文化管理部門指定漢陽北管劇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彰化梨春園北管樂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音樂類保存團體」。

21世紀的今日台灣,在迎春、迎神廟會、神誕、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仍會聽到嗩吶殼子弦、鑼、鼓等北管樂器演奏的風入松、醉扶登樓、醉八仙、游將令等北管曲牌。

參考文獻

  • 林美容、辜神徹編著,《迎神在台北:台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台北靈安社陣頭》,2013年,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