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藏語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中古藏語
吐魯番發現的唐朝藏文殘文
區域西藏
年代7世紀至10世紀,之後成為近古藏語
語系
文字藏文字
語言代碼
ISO 639-3otb
語言學家列表otb

中古藏語[1](英語:Old TibetanClassical Tibetan[2]:103Old Bodish),語言學上對藏語的一種歷史分類,為7世紀中至11世紀初的藏語,這段時期寫成的藏文文獻部份記錄下這個語言。它是近古藏語的前身,為現代藏語的起源。816年,赤德松贊統治期間,藏文這種書寫文字在西藏被發明出來,因此得以保留下藏語的古老發音。在藏文被發明出來之後,中古藏語的發音、單字、動詞變化與文法,參考了印度梵文的範例,被加以標準化,成為近古藏語的前身。

音系

中古藏語發展為近古藏語後,在-i-和-e-前的m-變為my-、複輔音sts-簡化為s-,「i」元音字母的發音與「u」發生互換(gi-gu)。[3]:117–118送氣不是音位性特徵,送氣字母和不送氣字母大體呈混用。大多數輔音可被顎化,藏文硬顎音表示顎化了的舌冠音。按慣例以字母འ (威利轉寫:'a)書寫的音是個濁軟齶擦音,清R音和邊音以雙字母ཧྲ


和ལྷ <lh>表示。下表基於Hill的中古藏語分析:[3]:113–120, 122

中古藏語輔音[3]:122
唇音 舌冠音 舌背音
鼻音 m n ŋ
塞音 清音 p t k
濁音 b d ɡ
塞擦音 清音 ts
濁音 dz
擦音 清音 s x ~ h h
濁音 z ɣ ~ ɦ '
顫音 清音 hr ཧྲ
濁音 r
近音 清音 lh ལྷ
濁音 w l j y

中古藏語中,介音w不做聲母。 書面藏語字母ཝ「w」原先是表示中古藏語輔音ɦw的合文。[3]:114

音節結構

中古藏語中,音節可以有3個輔音,2個介音和2個韻尾,即(C1C2)C3(G1G2)V(C4C5),只有C3V必須存在。這樣的結構允許很複雜的音節,如བསྒྲིགསbsgrigs「建於...的」和འདྲྭ'drwa「網」,分別讀作[βzgriks]和[ɣdrʷa]。

清濁對立只出現在C3,它的帶聲會擴張到C1C2。如སྒོsgo「門」會實現為[zgo],而སྐུsku「身體」則是[sku]。韻尾只有清音,如འཛིནད་'dzind[ɣd͡zint]和གཟུགས་gzugs[gzuks]。C1的音素/b/可能實現為[ɸ](C3為濁音時[β]),如བསྒྲེbsgre[βzgre]和བརྩིསbrtsis[ɸrtsis]。顎化特徵/i̯/[Cʲ]和唇化/w/[Cʷ]可視作獨立的音素,分別實現為G1G2兩個介音。對於部分位置,只能存在特定輔音,如下表所總結:[3]:121–122

C1 C2 C3 G1 G2 V C4 C5
b [ɸ] d§
g§
b
m
s
r
l
所有輔音
r
w a
e
i
o
u
ɨ~ø(?)
g
d
b
ŋ
n
m
s
ɣ <'>
r
l
s
d

§C2的位置,/d/和/g/完全互補:/g/出現在C3的/t/、/ts/、/d/、/n/、/s/、/z/、/l/和/l̥/的前,而/d/ 在C3的/k/、/g/、/ŋ/、/p/、/b/和/m/前。此外,/g/在/l̥/前寫作<k>。

顎化

顎化音/Cʲ/在音位上與複輔音/Cy/相區分。這產生了གཡ<g.y>/gj/和གྱ<gy>/gʲ/間的對立,如གཡང་ g.yaṅ「羊」和གྱང་gyaṅ「也、與」。[4]以硬顎音字母ཅ c、ཇ j、ཉ ny、ཞ zh和ཤ sh書寫的音是ཙ ts、ཛ dz、ན n、ཟ z和ས s的顎化。[3]:118

形態

名詞

語法格作為詞綴貼到整個名詞短語上,而不加在詞上。中古藏語區分10個格:[5]

  • 通格 (無標)
  • 屬格 (གི་ -gi、 གྱི་ -kyi、ཀྱི་ -gyi、འི་ -'i、ཡི་ -yi)
  • 施事格 (གིས་ -gis、གྱིས་ -kyis、ཀྱིས་ -gyis、ས་ -sa、ཡིས་ -yis)
  • 方位格 (ན་ -na)
  • 向格 (ལ་ -la)
  • 到格 (རུ་ -ru、སུ་ -su、ཏུ་ -tu、དུ་ -du、ར་ -ra)
  • 共格 (དང་ -dang)
  • 離格 (ནས་ -nas)
  • 出格 (ལས་ -las)
  • 比較格 (བས་ -bas)

其後,方位格、向格和到格在近古藏語中合併(本土傳統語法學將其稱為la don bdun),中古藏語中這三個格的區分非常顯著。[6]傳統藏語語法學家在這種語體下不區分格標記,而是區分格語素(除-dang和-bas外),與梵語8個格對應。

人稱代詞

中古藏語有3個第一人稱單數代詞ང་ ṅa、བདག་bdag和ཁོ་བོ་kho-bo、3個第一人稱複數代詞ངེད་nged、བདག་ཅག་bdag-cag和འོ་སྐོལ་'o-skol。第二人稱代詞有2個單數:ཁྱོད་ khyod和ཁྱོ(ན)་འདའ་khyo(n)-da,1個複數ཁྱེད་khyed。[7]

參考資料

  1. 益西. 藏语历史的分期与各期语音特征. 《西藏研究》. 1993年, 01期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2. Roy Andrew Miller. Studies in the Grammatical Tradition in Tibet (英語). 
  3. 3.0 3.1 3.2 3.3 3.4 3.5 Hill 2010a.
  4. Hill 2012b.
  5. Hill 2012a.
  6. Hill 2011.
  7. Hill 2010b.

參考文獻

外部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