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譚其驤
譚其驤(左)與顧頡剛(中)、侯仁之(右)合影(攝於1957年,青島湛山寺)
出生1911年2月25日
 大清遼寧瀋陽
逝世1992年8月28日(1992歲-08-28)(81歲)
 中國上海
知名於中國歷史地圖集
政黨九三學社(1951年以來)
配偶李永藩[1]
學術背景
母校暨南大學
燕京大學
學術導師顧頡剛[2]
學術工作
機構復旦大學
浙江大學
著名學生王仲殊
葛劍雄
周振鶴

譚其ㄒ丨ㄤ(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筆名禾子,男,浙江嘉興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歷史地理學主要奠基人及開拓者之一。[2]

生平

譚其驤像,位於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1923至1926年就讀於嘉興秀州中學,16歲在上海就讀於上海大學暨南大學,1930年畢業於暨南大學歷史系,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生院。此後先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春,到貴州浙江大學任史地系副教授。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任貴州浙江大學任史地系教授。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隨浙大回到杭州,並給上海暨南大學兼課。

1950年,浙江大學被迫停辦歷史系,他轉到上海復旦大學,1957年至1982年間任歷史系主任,其間創立了歷史地理研究室。「大躍進」時期,在大批樹木被砍去煉鋼時,譚其驤撰寫了論黃河安流的文章,指出黃河決徙病源在於植被遭到破壞,從而導致嚴重水土流失[3]

文化大革命」期間,成為上海「羅思鼎」寫作組成員。

1980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2年至1986年,歷史地理研究室成為歷史地理研究所,譚其驤出任所長。

成就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從1950年代初開始編撰,直到1980年代初才開始正式出版,是當代中國歷史、歷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

此外,譚其驤還主編了《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並有《長水集》、《長水集續編》等歷史論文集。

譚其驤在其著作《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提出了版圖中國論的概念,他認為現代的中國人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國"作為中國的範圍。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國範圍來限定我們歷史上的中國範圍,而是清朝鼎盛版圖的範圍為中國歷史上的範圍,在這個範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在這個範圍之內所建立的政權,都是中國史上的政權。對於高句麗,當其定都現中國境內時,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但是等到公元427年遷都朝鮮半島時,就不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了,不管其在朝鮮半島還是中國東北的領土都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範圍。從而成為大陸歷史觀的標準之一。

譚其驤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不合理,表示:「中國現行的沿襲元明清舊制的一級行政區劃極不合理,一是許多省區不符合自然、經濟和人文區域,二是多數省區太大。這種區劃狀況不僅阻礙經濟發展,並且也不利於社會和諧、政治穩定,有必要予以改變。也就是說,通盤制定適應中國當前和今後國境治理、經濟發展的新的行政區劃,應該就在近期內列入國家大事類的議事項目之內。」[4]

參考文獻

  1. 葛劍雄. 谭其骧先生年表. 數字禹貢. 2020-12-24. 
  2. 2.0 2.1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 劉東生主編; 吳傳鈞副主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 理学编 地学卷 二.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188–198. 
  3. 王元化. 人和书. 蘭州市天水路308號: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03年10月: 112–114. ISBN 7-311-02256-8 (中文). 
  4. 葛劍雄. 谭其骧先生的分省建议及其现实意义. 中國方域:行政區劃與地名. 1998, (4). 

外部連結

學術機關職務
新頭銜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所長
1982年-1986年
繼任:
鄒逸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