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島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澳门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中南半島1886年地圖

中南半島[1],或稱印度支那(法語:Indochine)、印度支那半島[1](英語:Indochinese Peninsula),印度支那半島也常簡作印支半島越南稱之為東洋半島Bán đảo Đông Dương);在與東南亞島嶼地區(海洋東南亞)相對時也被稱為東南亞大陸地區[2](英語:Mainland Southeast Asia)或東南亞半島地區[3],指亞洲東南部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的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印度以東而得名。中南半島包括今日的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馬來半島等地。

名稱

中南半島又稱印度支那半島中印半島印中半島印支半島,皆是法語Indochine」的中文譯名,該法語單詞意思是「印度化的中國」,以此來稱呼這個印度中國之間並受兩國文化影響的區域。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支那」被普遍視為貶低中國的歧視詞語。1941年,在于右任的倡議下,新創「中南半島」一詞用以取代「印度支那」。「中南半島」的意思為「在中國以南的半島」[4]。現今中南半島、印(度)支(那)半島兩個譯名並用[1]地理學地質學對包含indo-china的學術名詞,仍傾向於採用音譯「印度支那」,如地理學上的印支構造期的「印支」,就是源自於音譯的縮寫。

歷史

從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

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區域或國家受到中國及印度的政治及文化影響。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保持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英國殖民統治。其中老撾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0年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1942年日本佔領除泰國外中南半島全境。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南半島的英屬殖民地的獨立較為平和,1948年緬甸獨立、1956年馬來亞自治、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1965年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聯邦脫離獨立。法屬殖民地則較為艱辛,越南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即展開對法國獨立戰爭,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法屬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獨立。1960年美國為了扼止共產主義的擴大而介入越南內戰。經歷多年的越戰,1975年美軍撤離,北越戰勝南越統一越南。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的影響有所擴大,印支三國長期受越戰影響,當地政治十分不穩,其後因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擊潰紅色高棉政權,並意圖扶持親越勢力,引起越柬戰爭,1979年發生對越自衛反擊戰,當地政局於1989年以前十分動盪。到了90年代中南半島原法屬印度支那三國才實現和平。

地理

面積約230.2萬平方公里,該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攝氏20-27 °C(68-81 °F),乾季及雨季較分明,均為農業國家。礦藏有等,產柚木橡膠甘蔗棕櫚油等,且中南半島的主要河川及其主要山脈(例如橫斷山脈)大部分為中國地區所延伸過來的,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中國地名委員會. 外国地名译名手册. 商務印書館. 1993: 321. ISBN 7-100-00798-4. 
  2. 薄文澤. 东南亚大陆地区民族的源流与历史分布变化. 東南亞研究. 2006, (06): 82–86. 
  3. 李一平. 东南亚岛屿地区先于半岛地区沦为殖民地的原因. 南洋問題研究. 2000, (01): 48–54. 
  4. 于右任,1941,「中南」半島之範圍與命名問題,重慶《大公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