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戛爾尼使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馬戛爾尼使團英國首個派到中國的使團,其出使於1792年,以其領導者馬戛爾尼伯爵命名。使團的目標有:

  1. 開放更多貿易口岸、
  2. 在北京設立使館並放寬對英國商人的貿易限制、
  3. 讓中國讓出領土作為英商的居留地、
  4. 允許英人傳教等。

使團最後成功覲見了當時中國的統治者——清朝乾隆帝,但因各種問題發生爭議,所請事項全部被拒絕,最後無功而返。

背景

乾隆五十七年農曆十月,英國商人波朗、亞免、質臣等來廣州,奉國王佐治三世命向廣東總督報告說:「因前年大皇帝萬壽未申祝厘,今遣使臣馬加爾尼等將由天津入貢。」總督郭世勳轉奏乾隆帝,乾隆帝諭「准其所請」。[1]

經過

出發

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正式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佐治·司當東為副使,以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由樸茨茅夫港出使中國。這個使團由三艘船構成,分別是皇家海軍64門火炮的獅子號,東印度公司的1200噸三桅帆船印度斯坦號,和兩桅杆帆船傑克號,這是西歐國家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隨員80餘人,包括天文數學家、藝術家、醫生,和700名水手,費用歸東印度公司負擔[2]:39。所攜「貢品」,約值1萬5千餘英鎊,內有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船式,總計600箱,俱為用心選購,以表示英國文明[2]:39

抵達中國

1793年6月19日,使團船隊抵達廣州,之後馬加爾尼一行於8月抵達北京[2]:39。8月5日(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國使團乘坐一艘六十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道喬人傑和通州協副將王文雄上船迎接,並準備菜蔬酒肉迎接。使團進入天津,受到直隸總督梁肯堂的歡迎。乾隆帝對馬加爾尼自稱「欽差」感到不悅,8月6日下旨,按照禮儀馬加爾尼應該稱「貢使」。[3]:88

詹姆斯·吉爾雷所繪此事漫畫

8月9日,使團離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與中國禮部官員發生禮儀爭執。9月2日,又離北京赴承德避暑山莊晉見乾隆帝,途中參觀了長城。9月13日,使團抵達熱河,向中國政府代表,大清文華殿大學士和珅遞交了國書,並同其就禮儀事宜再度爭執。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英國作為獨立國家,其使節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4]

覲見乾隆帝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見使團,馬戛爾尼代表英國政府向其提出了七個請求,要求簽訂正式條約:[5]

  1. 派遣駐北京人員管理中英貿易。
  2. 允許英國商船至寧波、舟山及兩廣、天津地方收泊交易。
  3. 允許英國商人比照俄國之例在北京設一商館以收貯發賣貨物。
  4. 要求在舟山附近小海島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
  5. 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英商自由出入廣東
  6. 允許英國商船出入廣州與澳門水道並能減免貨物課稅。
  7. 允許英人傳教至次年。

同時,英國使團向清政府贈送了一批國禮,其中包括:前膛槍等武器、望遠鏡地球儀天文學儀器、鐘錶和一艘英國最先進的110門炮艦模型。對於英國人在大型禮物上的擺譜,清廷工匠、官員認為天球、地球之類的與清宮所陳列者並無差別,而裝飾反而不如中國,玻璃掛燈也與圓明園中者無異,所謂需要專人裝配的鐘錶,其方法「並無(早前所宣稱般)奇巧」,和北京城內鐘錶匠的作法相同。乾隆在看到禮物之後,覺得英使不過是誇大其詞,因為「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馬加爾尼本人也驚嘆清朝宮中的物品不輸於訪華團從英國送來的禮物[6]

乾隆帝要馬戛爾尼跪拜,他祇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禮,堅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禮,乾隆帝大為不懌[2]:39。及見到國書,復知英使之來,並非專為賀壽,實別有所請,決定要他早日離去[2]:39

馬戛爾尼以書面列舉請求,所有浙江、天津通商,京城設立貨行,給予舟山小島,另撥廣州地方一處居住,減免廣州、澳門往來各稅,明定海關稅則,清廷俱不准行[2]:39。馬戛爾尼提出開放寧波、舟山、天津等地為商埠,遭清政府拒絕。

離開中國

9月21日,使團回到北京。10月7日,和珅向使團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禮。使團離開北京,經京杭大運河杭州等地參觀。在遊歷了中國東部之後,11月9日,使團抵達杭州,12月9日抵達廣州兩廣總督在廣州送行。

之後,使團在澳門停留了一段時間,並於1794年3月17日離開中國,9月6日回到英國朴次茅斯軍港。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說:「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裏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7]馬戛爾尼和他的隨從團員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錄,成為了歐洲研究清朝的珍貴資料。在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時,他認為是翻譯水準過低導致的[8]

後續及評價

天朝撫有四海…奇珍異寶並無貴重,爾國王此次裔進各物,念其誠心逮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製辦物件。 — 乾隆帝,賜英吉利國敕書,《清朝柔遠記[9]
中國士兵,亞歷山大繪。

使團歸國後,乾隆皇帝又傳國書給英王佐治三世,更加深入地解釋了中國拒絕馬加爾尼伯爵「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島一處,商人到彼即在該處停歇,以便收存貨物」並「要在天朝京城另立一行,收貯貨物發賣收購」等要求的原因。[1]但這封信仍將英國人視之為「外夷」,而其最後一句話命令英王「凜遵毋忽」,更把英國當成了中國藩屬[10][11][12]

雖然使團並沒有達成原定目標,但在某程度上算是一次成功的任務,畫家威廉·亞歷山大隨同使團出訪,留下許多18世紀中國的紀錄。[13]

現代研究指出,雖然信中表現出妄自尊大的一面,但往往斷章獨引「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句話證明清朝「閉關鎖國」。另外,清廷限制英國只能在廣州一口通商,是為了防止澳門被霸佔的情況重演,一些國家仍然可到四口通商[14][15]

美國東亞史學家歐立德指出,乾隆不僅熟悉西方地理,同時也清楚歐洲法、俄兩國內部的情勢,他認為乾隆是故意展現他對遠方的英國感到興致缺缺,因為在當時清朝整體來說是一個和平且富有的國家,乾隆皇帝一方面年事已高,心有餘而力不足,此外似乎也沒有迫切的需要去了解西方。清朝政府也認識到英國在印度廣州的勢力,只是受限於不同語言的信息在中譯上的整合有困難,以及清朝邊疆政策較為分權化的限制等等,因此清朝對英國的認識仍屬有限,但並非如過去所想的對外界一無所知[16][17]

法蘭西學術院院士阿蘭·佩雷菲特認為馬加爾尼使團充分顯示了先進社會與傳統社會的衝突,而雙方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社會。[3]:17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1. 1.0 1.1 連結至維基文庫 《清朝柔遠記·卷六·癸丑乾隆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九三年》. 維基文庫 (中文). 
  2. 2.0 2.1 2.2 2.3 2.4 2.5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3. 3.0 3.1 Alain Peyrefitte. The Immobile Empire.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3-05-21. ISBN 978-0-345-80394-8. 
  4. 不愿下跪的先祖:马戛尔尼家族往事. 網易歷史頻道. 2009-02-11 [2017-05-27] (中文). 
  5. 黃鴻壽. 連結至維基文庫 清史紀事本末 卷三十九 中英交涉之變態. 維基文庫. 1915. 
  6. 張曉川《外交大話的背後:乾隆緣何高冷拒英使》 ,瀛寰新譚,2015-10-17
  7. 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
  8. 馬謐挺. 《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鳳凰網. [2012-01-21] (中文). 
  9. 《清朝柔遠記·卷六·癸丑乾隆五十八年》
  10. Qianlong Letter to George III (179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2014-01-30]. 
  11. (清)魏源. 甲编89 《魏源全集 七》. 嶽麓書社. 2011-02-01: 175–177. ISBN 978-7-999078-10-4. 
  12. 石文蘊.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一份特殊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賀禮. 中國檔案報. 中國檔案報社. 2020-03-09.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13. Banks, Joseph. Papers of Sir Joseph Banks; Section 12: Lord Macartney's embassy to China; Series 62: Papers concerning publication of the account of Lord Macartney's Embassy to China, ca 1797. [State Library of New South Wales.]
  14. 中國航海學會《中國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第321-325頁
  15. 劉軍《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贅述》,《財經問題研究》2012年第11期,第21頁
  16. Mark C. Elliott. 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 Longman. 2009. ISBN 978-0-321-08444-6. 
  17. 蔡偉傑《新清史視角下的乾隆皇帝——評歐立德著《乾隆帝》 》,東方早報,201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