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雷納子爵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蒂雷納子爵亨利·德·拉圖爾·奧弗涅
蒂雷納
別名蒂雷納
出生(1611-09-11)1611年9月11日
法國色當
逝世1675年7月27日(1675歲-07-27)(63歲)
德國薩斯巴赫
效命
 法蘭西王國 (1630–1675)
軍銜法國大元帥
參與戰爭

蒂雷納子爵亨利·德·拉圖爾·奧弗涅法語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 Viscount of 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是六大法國大元帥(Marshal General of France)之一。 蒂雷納是唯一一位膽略隨軍齡和經歷俱增的大軍統帥,被譽為路易十四時期法蘭西最鋒利的寶劍。他把實施戰區廣泛機動與決定性交戰相結合的思想作為其軍事理論的基礎,在戰術上主張集中主力於一翼實施重點突擊戰術,為軍事戰爭史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經驗。

生平

早年

蒂雷納生於法國色當貴族家庭,蒂雷納子爵兼布永公爵亨利·德拉圖爾·多韋涅的次子,他的外祖父是領導荷蘭獨立運動的奧蘭治親王沉默者威廉」,他的舅舅是接替威廉指揮對西班牙獨立戰爭的天才統帥——拿騷伯爵莫里斯。12歲時父親去世,長兄繼承公爵爵位,他被送到荷蘭舅舅莫里斯伯爵那裏,加入軍隊見習戰爭藝術。

三十年戰爭

德意志三十年戰爭中,法國在首相黎塞留樞機的領導下向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宣戰。蒂雷納在紅衣主教瓦勒泰(La Vallette)法國元帥的手下任職,1637年晉升為中將軍銜。1643年5月16日,蒂雷納獲得法國元帥權杖。在他的指揮下大敗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並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德意志三十年戰爭

投石黨運動

投石黨運動中,最初蒂雷納和孔代親王路易都是反政府的投石黨人。第一次投石黨運動結束後,孔代親王雖然平亂有功,但因為居功自傲、反對攝政的太后,被首相馬薩林逮捕投入監獄,引發1650年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蒂雷納逃亡荷蘭,跟法國的敵人西班牙合作,帶領一支西班牙軍隊進攻法國。但他被法國保王派的杜普萊西斯公爵(Duplessis)將軍在1650年於Champ Blanc戰役擊敗。

1651年,馬薩林去職,孔代被釋放,蒂雷納也回到法國,決定成為忠實的保王黨大將。他作為流亡的法國國王和王太后的支持者,帶領紹姆貝格等有才幹的將領,與投石黨首領孔代親王作戰(1652年7月2日在巴黎聖安托萬區)。此戰雖不成功,但因為1653年路易十四結束投石黨叛亂,所以後來在法國中央的支援下,不斷擊敗孔代親王西班牙聯軍。

法蘭西稱霸之路

1659年西班牙徹底衰落,被迫和法國簽訂比利牛斯和約。在和約中,西班牙除了割讓一系列領土之外,還將年幼的西班牙公主瑪麗·特雷薩嫁給20歲的法王路易十四。1660年,蒂雷納受封「國王陛下的陸軍大元帥」榮譽頭銜。之後他和回歸法國的大孔代於戰場上共同合作。1668年在演說天才兼偉大主教博旭哀的遊說感化下,他從喀爾文派改信天主教,因此更加得到路易十四的信任。

蒂雷納子爵墓

陣亡

他在產權轉移戰爭(1667-1668年)中功勳卓著;法荷戰爭時(1672-1678年),他成功進佔弗朗什孔泰,1675年7月27日在薩斯巴赫(Sasbach)與神聖羅馬帝國軍隊的優秀主帥——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作戰時,被一顆炮彈擊中陣亡,被葬在巴黎聖·迪尼斯國王墓地里。兩百年後,拿破崙出於崇敬,又把他的遺體重新遷葬到巴黎殘廢軍人院

軍事思想

蒂雷納一生戎馬,把實施戰區廣泛機動與決定性交戰相結合的思想作為其軍事理論的基礎,在制訂戰鬥計劃時以詳細分析情況為基礎,並認為組織軍隊供應,確保交通線暢通具有決定意義。他是軍隊倉庫供給制的創始者之一。在戰術上,他反對正面平分兵力線式戰術的刻板原則,主張集中主力於一翼實施重點突擊戰術。其軍事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軍事實踐: (一)堅持突然性與機動性的巧妙結合 蒂雷納軍事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完全擺脫了以前那種作戰圍城體系,而把突然性和機動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例如,在1674年至1675年的冬季作戰中,面對優勢之敵,蒂雷納不顧國王多次禁令和宮廷私敵的掣肘,大膽採取了一整套當時被人稱為「荒悖透頂」的戰法:他帶領一支僅2萬多人的部隊,首先在敵戰線當面中央構築堡壘,擺出一副就地防禦的態勢;繼而率領全部野戰部隊隱蔽穿過孚日山脈,進入洛林高原,在那裏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行軍,騙過敵軍偵探耳目;然後將部隊迅速集結於戰線南端側後方,突然在辛茨海姆猶如天降般向敵軍發起突襲。神聖羅馬帝國的5.7萬大軍紛紛落荒潰散,保衛了阿爾薩斯地區。1675年,杜倫尼揮師東渡萊茵河,以巧妙的伏擊戰再次在蒂爾凱姆戰役勝利,7萬敵軍潰不成軍,在法荷戰爭中,以少量的兵力牽制住4倍於己的敵軍。

(二)注重殲滅敵人兵力與摧垮敵軍士氣的有機統一 在蒂雷納的時代,軍隊進行作戰,追求的是如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以及怎樣奪占城塞。蒂雷納則認為,要取得會戰的勝利,既要着眼於殲滅敵人的兵力,同時更要注重於摧垮敵軍的士氣。摧垮敵軍的士氣,是徹底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最終奪佔敵人城塞的前提,也是真正取得會戰勝利的關鍵因素。因此,在作戰中,蒂雷納十分注重把殲滅敵人兵力與摧垮敵軍士氣統一起來,並常常把戰略關注點放在後者。通過這種戰法,蒂雷納取得了多次會戰的勝利。英國軍事理論利德爾·哈特在《戰略論》中認為,在蒂爾凱姆會戰中,「蒂雷納所鋭意追求的,不是首先消滅當面敵軍的肉體,而是考慮如何摧垮他們的士氣。這樣的結果,從事物的自然過程來說,必然使敵軍部隊自行逃散」。這是採取「間接路線」的一個成功範例。

評價

他堪稱為世界歷史上的頂級將領,被拿破崙認為是17世紀最優秀的將領。機動戰高手,不按常理出牌,戰略戰術皆為人類戰爭史中的頂級水準,以戰場上的精確調動和戰略上藝術般的機動著名。

蒂雷納、大孔代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並列為17世紀中期的三大軍事天才,但在戰史上的地位比另外兩者豐富許多。

在他手下服役的有法國元帥沃班紹姆貝格路易十四所倚重的弗朗索瓦·亨利·德·蒙莫朗西-布特維爾 (盧森堡公爵),及范多姆(Vandome)元帥、克洛德·路易·赫克托爾·德·維拉爾(Villars)諸元帥,還有一位英國名將,日後成為第一代馬爾巴羅公爵約翰·丘吉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