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

出自求聞百科
姓氏
 
百家姓》第144位
17:
18:
19:

堂號  汾陽堂
郡望  太原郡

郭姓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44位。

來源

內湖郭氏古宅山牆上提有「汾陽」堂號

一、

「禹乘二龍,郭支之馭」,相傳大禹有兩個護衛馭手——郭哀和郭支,他們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姓[1]。 嫫母的故事千古流傳,歷史上著名的醜女,所謂醜女無敵,她的子孫卻英明神武。 黃帝與四妃嫫母生有二子:蒼林、禺陽。 禺陽也稱禺虢,黃帝生禺䝞,禺䝞生禺京。禺䝞屬於黃帝的子部族之一,為任姓 禺京後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國。 古郭國在今山東聊城西北一帶,任姓郭氏出自古郭國。

後裔郭君郭哀,為夏禹之禦。 公元前1920年左右青海省地區有過大地震引發的山崩,之後堰塞湖阻斷黃河,幾個月後積水滿溢時潰堤,導致大洪水,為禍下游2,000公里,洪水高出現代河水位達38公尺。 禹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 「禹乘二龍,郭支之馭」,相傳大禹有兩個護衛馭手——郭哀和郭支,他們是有史記載的最早的郭氏。

郭哀後裔郭支,為夏王孔甲時郭國國君

郭支後裔在商代有郭崇。 商朝時,郭國降為子爵,商王大臣郭崇是其傑出的代表。

歷經夏商週三朝,春秋時公元前670年滅於齊,子孫遂以國為氏。任姓郭氏至少有4000年歷史。

進入周代(直至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郭公為齊國所滅,郭公赤曾避亂曹國(《春秋》有載)。

《管子》記載:齊桓公來到郭國故地,問當地人郭國為何滅亡,當地人說:「郭國國君善待善人,厭惡惡人。」齊桓公甚覺怪異,又問道:「這麼說來,郭君是賢君,怎麼會亡國?」當地人答道:「郭君善待善人卻不能用善人,厭惡惡人卻不能趕走惡人,所以滅亡。」

郭國郭公之後裔,進入戰國、漢魏,逐漸形成中山郭氏(含東漢初真定郭氏,真定後屬中山郡)、廣平郭氏。郭齊、郭最、郭榮仕齊,郭隗仕燕。 東漢,有光武皇后郭聖通。曹魏,有文德郭皇后。 唐朝,有宰相郭正一等名人。

  • 姓氏考略》:「夏有郭支,見《抱朴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此郭氏之始。」郭姓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已經出現。

二、姬姓郭氏,來自黃帝,出自姬姓,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為黃帝姬姓後裔。 玄囂是黃帝與正妃嫘祖的長子,玄囂生蟜極,蟜極生帝嚳,帝嚳的正妃姜嫄踩到上帝的腳印後懷孕生下后稷,后稷是周朝的父系祖先。 后稷納姞氏,生不窋。 鞠陶是不窋的兒子,公劉是鞠的兒子。據《史記》記載,公劉是周人第一個稱「公」的首領,為周朝王室始祖。

周武王時封文王弟虢叔(一說虢仲)於西虢國(在雍地),虢仲(一說虢叔)於東虢國(在制地,今河南滎陽)。這兩個國家起着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周平王時,鄭武公滅鄶和東虢,周平王也不得不認可,並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王的不滿,於是,位於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時起不斷發動對周的戰爭,兼併周圍許多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序封於陽曲作為補救。由此,號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稱「郭公」,其後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稱成虢,在西周滅亡之後,也向東遷移,建都上陽,史稱南虢。後被晉國所滅。為了防範虢、虞兩國遺民反抗,晉國將他們遷往山西省汾陽市陽城鄉一帶,強迫其築城居住。[89]這一支遷徙的虢族遺民,後來發展成為郭姓大族。 西虢東遷時,還有虢國支族留居原地,史稱小虢。後被秦國所滅。這些虢國的後代,均以郭為姓。

三、以居處為氏。據《風俗通義》上記載:「氏於居者,城、郭、園、池是也。」郭,字義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為氏。在中國大多數的姓氏起源中,此種現象較少。

四、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後梁有成納,後冒姓郭氏;後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漢姓。

五、1300年元朝成吉思汗時期來華經商任官的阿拉伯商人穆斯林——القدسبنانالدقاقنام 德廣(達卡克(諧音德廣郭),後漢化易名,改後名置前,為郭德廣。[來源請求]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陳樹三; 郭宴春. 中国姓氏起源探讨: 从无姓氏到有姓氏. 上海三聯書店. 2007: 17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