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寺

出自求聞百科
拈花寺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7-10
登錄2003年12月11日

拈花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大石橋胡同61號,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

歷史

明朝萬曆九年(1581年),司禮監太監馮保孝定太后之命創建該寺,因在寺內千佛閣供奉銅製「毗廬世尊蓮花寶千佛」,在佛座周圍有千佛旋繞的千朵蓮花,故定名「護國報恩千佛寺」。[1]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敕令重修,取世尊拈花示眾之意,賜名「拈花寺」。至清朝末年,拈花寺仍為北京名剎,為「內八剎」之一。[2]

1920年,在此開設佛學研究所。1926年,在內律堂開辦拈花寺小學。[3]拈花寺還經營停靈暫厝、承辦喪事等業務。1939年,吳佩孚死後停靈於此。

1949年,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華北大學隨中央機關進駐北平,不久便改為中國人民大學,拈花寺被中央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劃撥給該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前身曾在此辦學。1953年起,拈花寺轉為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作為廠房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人民大學停辦,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移交北京市有關部門管理,拈花寺大殿被拆除以建設廠房。「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人民大學復校,拈花寺產權重歸中國人民大學。1984年,為落實國家的宗教政策,中國人民大學同意將拈花寺產權移交給北京市佛教協會,北京市佛教協會也同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繼續租用拈花寺。[3][4][5]

2003年,拈花寺被列為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拈花寺的產權單位為北京市佛教協會,但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和14戶居民占用。北京市文物局多次召開了協調會研究搬遷問題,但因中國人民大學方面提出高額補償費而無法進行。由於建築安全隱患嚴重,北京市文物局於2005年12月發出《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並於2007年提請法院強制執行。[6]但因中國人民大學印刷廠配合整改而未予執行。[4]

2009年12月12日,拈花寺中路北部的一座西配樓發生火災,過火面積100餘平方米,府右街西直門等消防中隊經過6小時將大火撲滅。當時,拈花寺已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出租給許多小公司,再加上許多居民,管理十分混亂。[7]火災後不到半年,拈花寺西院的兩間平房倒塌。[3]

火災發生後,租戶因財產受到損失,到人民法院起訴了拈花寺的產權單位北京市佛教協會、使用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及另外一家樓上的租戶,索賠數百萬元人民幣。到2011年,案件仍在審理中。[3]

2011年,因拈花寺未落實隱患整改的要求,北京市文物局再度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但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配合整改而未予執行。[4]

北京市佛教界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就拈花寺騰退問題交涉十餘年,北京市佛教界通過政協等機構提出騰退要求,北京市政協委員釋傳印連續10年在北京市政協會議上提出騰退拈花寺的提案。[4]

2002年起,中國人民大學決定逐步縮小印刷廠規模。2013年9月30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停止經營。[5]

2013年6月27日,在由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牛有成等北京市領導主持召開的北京市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上,原則同意拈花寺騰退補償方案。當天下午,就督促落實拈花寺騰退提案,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召開專題座談會。[4]2013年6月,北京市按照有關政策落實了5000萬元騰退補償資金。[5]

2013年8月,北京市宗教局、北京市佛教協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四方簽訂《拈花寺騰退移交協議書》。2013年8月27日,北京市佛教協會將首筆拈花寺騰退補償款支付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印刷廠,待騰退完成並經過檢查驗收後,將支付剩餘補償款。雙方約定在2014年2月份前完成騰退交接。[4][5]

建築

拈花寺坐北朝南,建築面積6432平方米,房屋184間,分為中路、東路、西路。[2]

中路建築依次為一字影壁、山門、八字牆、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藏經樓。影壁為石砌,長24.5米,厚1米;山門面闊三間,歇山頂筒瓦屋面,檐下有斗拱,石卷門額上書「敕建拈花寺」;八字影壁在山門兩側;山門內左右有鐘樓、鼓樓;天王殿亦面闊三間;大雄寶殿面闊五間,今已拆除;寶殿前有月台,台下立萬曆九年「《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碑記》碑」、「《新建護國報恩千佛寺寶像記》碑」以及雍正十二年之「御製拈花寺碑」,現移至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東西配殿尚存五間;伽藍殿五間,東西廡房共十六間。藏經樓五間,兩側為過壟脊灰筒瓦短廊,東西配樓各三間。

東路建築有六層殿:一層殿三間,二層殿五間,三層殿九間,坎牆內鑲石刻;四層殿五間;五層殿五間,兩側有廂房;六層殿五間,兩側廂房各五間,東廂房兩次間的後山牆上鑲有石刻。

西路建築有四層殿:一層殿三間,有垂花門一座;二層殿五間,三層殿五間,四層祖堂十七間,為「凹」型建築,堂前原有四角攢尖方亭名「素心亭」,現已拆除。

寺內銅佛像部分移至白塔寺,部分移至法源寺[2]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