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易幟

出自求聞百科

東北易幟皇姑屯事件之後,統治中國東北地區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將原來懸掛的北洋政府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於1928年12月29日通電南京,宣稱接受國民政府管轄的一個歷史事件。此舉標誌着北伐戰爭的結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以及北洋政府時期的正式結束。

背景

1926年,國民黨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試圖剷除各地軍閥政權,達成統一中國的目標。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因北伐軍內部分裂,於徐州宣布下野,直至1928年4月蔣介石又重新掌權,發起第二次北伐戰爭,並於臨近5月底時進軍北京。結果,身處北京的北洋政府瓦解,張作霖不顧日本死守的要求,放棄北京,撤回東北。1928年6月,張作霖山海關日本關東軍皇姑屯刺殺張作霖。張作霖死後,東北仍為奉系政權,並且依舊沿用北洋政府五色旗作為旗幟,國民黨的北伐並未統一中國。

過程

1928年6月,張作霖暗殺後,其子張學良當時正在河北邯鄲安排撤退,當天接到奉天督軍參議臧式毅通知後,化妝為伙夫,乘坐汽車於6月18日返回瀋陽,受到張作相等宿將擁護,7月4日繼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為東北政治、軍事和社會集團主帥,主掌中國東北地區兵權。張作霖死後,蔣介石即派出孔繁蔚作為代表前往瀋陽與張學良聯絡。[1]:390

同年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革命軍宣告停戰,表明不會干涉「重新統一」的任務。同年7月3日,蔣方至北京奉系的代表會面,商討和平解決方案。7月8日,張學良派遣吉林省省長王樹翰、安國軍政府財政部米春霖、前北京衛戍司令邢士廉、軍事參謀署徐祖貽作為談判代表到達天津,提出談判條件:東三省成立政治分會,張學良任主席,楊宇霆任奉天省主席,張作相任吉林省主席,萬福麟任黑龍江省主席,東北軍保持原編制,派100名青年前往南京學習國民黨黨務,保護東三省任職者生命財產安全。7月10日,東北代表4人從天津到北平,與蔣介石會面,雙方談判順利,定於7月24日發表「易幟公告」。日本不滿其做法,首相田中義一派遣特使林權助以弔唁張作霖的名義與張學良會面,向他施加壓力。8月5日,林久治郎參加張作霖葬禮時再次施壓。8月9日,雙方發生激烈爭吵。張學良擔心日本使用極端手段,同國民政府商定後決定暫緩易幟。[1]:390-391

12月中旬,國民政府特使軍政部政務次長兼軍政部兵工署署長張群,國民黨二屆候補中執委吳鐵城、北平政治分會主席李石曾、軍事委員會委員方本仁到達瀋陽,送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和東北主要官員的委任狀。24日,張學良宣布29日改懸掛國旗,東三省同時舉行。[1]:391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張學良改五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東四省易幟,通電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導[2]:472。在奉天省府禮堂,張學良主持了「易幟典禮」,方本仁監誓[1]:391。全國統一宣告完成[3]:17。31日,依照先前談判條件,國民政府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作相和萬福麟為副司令長官,翟文選、張作相、常蔭槐湯玉麟分別擔任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主席[1]:391

東北易幟從1928年6月開始醞釀,由於日軍的橫加干涉和多方利益協調問題,東北易幟進程被一再拖延,到同年12月最終實現,前後長6個月的時間。

原本割據關外的張學良,自此與蔣介石關係緊密,之後參加中原大戰,進兵山海關,支持蔣介石,打敗閻錫山馮玉祥的反蔣聯軍。張學良也因此役而獲得華北的治權,包括北平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山西省部份的征、駐軍,以及人事任命權等行政權力,成為當時僅次於蔣介石的中華民國實權第二號軍事人物。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劉紅. 《蒋介石全传2》 第一版.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12650206.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 (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I》 上海印刷.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9. ISBN 7500002424. 
  3. 陳布雷等編著. 《蒋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