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使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马戛尔尼晋见乾隆

马戛尔尼使团英国首个派到中国的使团,其出使于1792年,以其领导者马戛尔尼伯爵命名。使团的目标有:

  1. 开放更多贸易口岸、
  2. 在北京设立使馆并放宽对英国商人的贸易限制、
  3. 让中国让出领土作为英商的居留地、
  4. 允许英人传教等。

使团最后成功觐见了当时中国的统治者——清朝乾隆帝,但因各种问题发生争议,所请事项全部被拒绝,最后无功而返。

背景

乾隆五十七年农历十月,英国商人波朗、亚免、质臣等来广州,奉国王乔治三世命向广东总督报告说:“因前年大皇帝万寿未申祝厘,今遣使臣马加尔尼等将由天津入贡。”总督郭世勋转奏乾隆帝,乾隆帝谕“准其所请”。[1]

经过

出发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正式任命马戛尔尼为正使,乔治·司当东为副使,以贺乾隆帝八十大寿为名由朴茨茅斯港出使中国。这个使团由三艘船构成,分别是皇家海军64门火炮的狮子号,东印度公司的1200吨三桅帆船印度斯坦号,和两桅杆帆船杰克号,这是西欧国家首次向中国派出正式使节。随员8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700名水手,费用归东印度公司负担[2]:39。所携“贡品”,约值1万5千余英镑,内有天文、地理仪器、图书、毯毡、军用品、车辆、船式,总计600箱,俱为用心选购,以表示英国文明[2]:39

抵达中国

1793年6月19日,使团船队抵达广州,之后马加尔尼一行于8月抵达北京[2]:39。8月5日(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国使团乘坐一艘六十门炮舰“狮子”号和两艘英国东印度公司提供的随行船只抵达天津白河口,之后换小船入大沽。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道乔人杰和通州协副将王文雄上船迎接,并准备菜蔬酒肉迎接。使团进入天津,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的欢迎。乾隆帝对马加尔尼自称“钦差”感到不悦,8月6日下旨,按照礼仪马加尔尼应该称“贡使”。[3]:88

詹姆斯·吉尔雷所绘此事漫画

8月9日,使团离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与中国礼部官员发生礼仪争执。9月2日,又离北京赴承德避暑山庄晋见乾隆帝,途中参观了长城。9月13日,使团抵达热河,向中国政府代表,大清文华殿大学士和珅递交了国书,并同其就礼仪事宜再度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作为独立国家,其使节行单膝下跪礼,不必叩头[4]

觐见乾隆帝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见使团,马戛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其提出了七个请求,要求签订正式条约:[5]

  1. 派遣驻北京人员管理中英贸易。
  2. 允许英国商船至宁波、舟山及两广、天津地方收泊交易。
  3. 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商馆以收贮发卖货物。
  4. 要求在舟山附近小海岛修建设施,作存货及商人居住。
  5. 允许选择广州城附近一处地方作英商居留地,并允许澳门英商自由出入广东
  6. 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并能减免货物课税。
  7. 允许英人传教至次年。

同时,英国使团向清政府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对于英国人在大型礼物上的摆谱,清廷工匠、官员认为天球、地球之类的与清宫所陈列者并无差别,而装饰反而不如中国,玻璃挂灯也与圆明园中者无异,所谓需要专人装配的钟表,其方法“并无(早前所宣称般)奇巧”,和北京城内钟表匠的作法相同。乾隆在看到礼物之后,觉得英使不过是夸大其词,因为“所称奇异之物,只觉视等平常耳”,马加尔尼本人也惊叹清朝宫中的物品不输于访华团从英国送来的礼物[6]

乾隆帝要马戛尔尼跪拜,他祇肯行英式一膝一跪之礼,坚持不肯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帝大为不怿[2]:39。及见到国书,复知英使之来,并非专为贺寿,实别有所请,决定要他早日离去[2]:39

马戛尔尼以书面列举请求,所有浙江、天津通商,京城设立货行,给予舟山小岛,另拨广州地方一处居住,减免广州、澳门往来各税,明定海关税则,清廷俱不准行[2]:39。马戛尔尼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遭清政府拒绝。

离开中国

9月21日,使团回到北京。10月7日,和珅向使团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礼。使团离开北京,经京杭大运河杭州等地参观。在游历了中国东部之后,11月9日,使团抵达杭州,12月9日抵达广州两广总督在广州送行。

之后,使团在澳门停留了一段时间,并于1794年3月17日离开中国,9月6日回到英国朴次茅斯军港。马戛尔尼的随员安德逊说:“我们的整个故事只有三句话: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则像小偷。”[7]马戛尔尼和他的随从团员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成为了欧洲研究清朝的珍贵资料。在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时,他认为是翻译水准过低导致的[8]

后续及评价

天朝抚有四海…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裔进各物,念其诚心逮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 乾隆帝,赐英吉利国敕书,《清朝柔远记[9]
中国士兵,亚历山大绘。

使团归国后,乾隆皇帝又传国书给英王乔治三世,更加深入地解释了中国拒绝马加尔尼伯爵“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并“要在天朝京城另立一行,收贮货物发卖收购”等要求的原因。[1]但这封信仍将英国人视之为“外夷”,而其最后一句话命令英王“凛遵毋忽”,更把英国当成了中国藩属[10][11][12]

虽然使团并没有达成原定目标,但在某程度上算是一次成功的任务,画家威廉·亚历山大随同使团出访,留下许多18世纪中国的纪录。[13]

现代研究指出,虽然信中表现出妄自尊大的一面,但往往断章独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证明清朝“闭关锁国”。另外,清廷限制英国只能在广州一口通商,是为了防止澳门被霸占的情况重演,一些国家仍然可到四口通商[14][15]

美国东亚史学家欧立德指出,乾隆不仅熟悉西方地理,同时也清楚欧洲法、俄两国内部的情势,他认为乾隆是故意展现他对远方的英国感到兴致缺缺,因为在当时清朝整体来说是一个和平且富有的国家,乾隆皇帝一方面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似乎也没有迫切的需要去了解西方。清朝政府也认识到英国在印度广州的势力,只是受限于不同语言的信息在中译上的整合有困难,以及清朝边疆政策较为分权化的限制等等,因此清朝对英国的认识仍属有限,但并非如过去所想的对外界一无所知[16][17]

法兰西学术院院士阿兰·佩雷菲特认为马加尔尼使团充分显示了先进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冲突,而双方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文明的社会。[3]:17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1. 1.0 1.1 链接至维基文库 《清朝柔遠記·卷六·癸丑乾隆五十八年(公元一七九三年》. 维基文库 (中文). 
  2. 2.0 2.1 2.2 2.3 2.4 2.5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
  3. 3.0 3.1 Alain Peyrefitte. The Immobile Empire.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3-05-21. ISBN 978-0-345-80394-8. 
  4. 不愿下跪的先祖:马戛尔尼家族往事. 网易历史频道. 2009-02-11 [2017-05-27] (中文). 
  5. 黄鸿寿. 链接至维基文库 清史紀事本末 卷三十九 中英交涉之變態. 维基文库. 1915. 
  6. 张晓川《外交大话的背后:乾隆缘何高冷拒英使》 ,瀛寰新谭,2015-10-17
  7.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8. 马谧挺. 《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凤凰网. [2012-01-21] (中文). 
  9. 《清朝柔远记·卷六·癸丑乾隆五十八年》
  10. Qianlong Letter to George III (179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2014-01-30]. 
  11. (清)魏源. 甲编89 《魏源全集 七》. 岳麓书社. 2011-02-01: 175–177. ISBN 978-7-999078-10-4. 
  12. 石文蕴.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一份特殊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賀禮. 中国档案报. 中国档案报社. 2020-03-09.  参数|newspaper=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news}}|website=) (帮助)
  13. Banks, Joseph. Papers of Sir Joseph Banks; Section 12: Lord Macartney's embassy to China; Series 62: Papers concerning publication of the account of Lord Macartney's Embassy to China, ca 1797. [State Library of New South Wales.]
  14. 中国航海学会《中国航海史(古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第321-325页
  15. 刘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11期,第21页
  16. Mark C. Elliott. Emperor Qianlong: Son of Heaven, Man of the World. Longman. 2009. ISBN 978-0-321-08444-6. 
  17. 蔡伟杰《新清史视角下的乾隆皇帝——评欧立德著《乾隆帝》 》,东方早报,2014-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