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藏语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古藏语
吐鲁番发现的唐朝藏文残文
区域西藏
年代7世纪至10世纪,之后成为近古藏语
语系
文字藏文字
语言代码
ISO 639-3otb
语言学家列表otb

中古藏语[1](英语:Old TibetanClassical Tibetan[2]:103Old Bodish),语言学上对藏语的一种历史分类,为7世纪中至11世纪初的藏语,这段时期写成的藏文文献部分记录下这个语言。它是近古藏语的前身,为现代藏语的起源。816年,赤德松赞统治期间,藏文这种书写文字在西藏被发明出来,因此得以保留下藏语的古老发音。在藏文被发明出来之后,中古藏语的发音、单字、动词变化与文法,参考了印度梵文的范例,被加以标准化,成为近古藏语的前身。

音系

中古藏语发展为近古藏语后,在-i-和-e-前的m-变为my-、复辅音sts-简化为s-,“i”元音字母的发音与“u”发生互换(gi-gu)。[3]:117–118送气不是音位性特征,送气字母和不送气字母大体呈混用。大多数辅音可被颚化,藏文硬颚音表示颚化了的舌冠音。按惯例以字母འ (威利转写:'a)书写的音是个浊软腭擦音,清R音和边音以双字母ཧྲ


和ལྷ <lh>表示。下表基于Hill的中古藏语分析:[3]:113–120, 122

中古藏语辅音[3]:122
唇音 舌冠音 舌背音
鼻音 m n ŋ
塞音 清音 p t k
浊音 b d ɡ
塞擦音 清音 ts
浊音 dz
擦音 清音 s x ~ h h
浊音 z ɣ ~ ɦ '
颤音 清音 hr ཧྲ
浊音 r
近音 清音 lh ལྷ
浊音 w l j y

中古藏语中,介音w不做声母。 书面藏语字母ཝ“w”原先是表示中古藏语辅音ɦw的合文。[3]:114

音节结构

中古藏语中,音节可以有3个辅音,2个介音和2个韵尾,即(C1C2)C3(G1G2)V(C4C5),只有C3V必须存在。这样的结构允许很复杂的音节,如བསྒྲིགསbsgrigs“建于...的”和འདྲྭ'drwa“网”,分别读作[βzgriks]和[ɣdrʷa]。

清浊对立只出现在C3,它的带声会扩张到C1C2。如སྒོsgo“门”会实现为[zgo],而སྐུsku“身体”则是[sku]。韵尾只有清音,如འཛིནད་'dzind[ɣd͡zint]和གཟུགས་gzugs[gzuks]。C1的音素/b/可能实现为[ɸ](C3为浊音时[β]),如བསྒྲེbsgre[βzgre]和བརྩིསbrtsis[ɸrtsis]。颚化特征/i̯/[Cʲ]和唇化/w/[Cʷ]可视作独立的音素,分别实现为G1G2两个介音。对于部分位置,只能存在特定辅音,如下表所总结:[3]:121–122

C1 C2 C3 G1 G2 V C4 C5
b [ɸ] d§
g§
b
m
s
r
l
所有辅音
r
w a
e
i
o
u
ɨ~ø(?)
g
d
b
ŋ
n
m
s
ɣ <'>
r
l
s
d

§C2的位置,/d/和/g/完全互补:/g/出现在C3的/t/、/ts/、/d/、/n/、/s/、/z/、/l/和/l̥/的前,而/d/ 在C3的/k/、/g/、/ŋ/、/p/、/b/和/m/前。此外,/g/在/l̥/前写作<k>。

颚化

颚化音/Cʲ/在音位上与复辅音/Cy/相区分。这产生了གཡ<g.y>/gj/和གྱ<gy>/gʲ/间的对立,如གཡང་ g.yaṅ“羊”和གྱང་gyaṅ“也、与”。[4]以硬颚音字母ཅ c、ཇ j、ཉ ny、ཞ zh和ཤ sh书写的音是ཙ ts、ཛ dz、ན n、ཟ z和ས s的颚化。[3]:118

形态

名词

语法格作为词缀贴到整个名词短语上,而不加在词上。中古藏语区分10个格:[5]

  • 通格 (无标)
  • 属格 (གི་ -gi、 གྱི་ -kyi、ཀྱི་ -gyi、འི་ -'i、ཡི་ -yi)
  • 施事格 (གིས་ -gis、གྱིས་ -kyis、ཀྱིས་ -gyis、ས་ -sa、ཡིས་ -yis)
  • 方位格 (ན་ -na)
  • 向格 (ལ་ -la)
  • 到格 (རུ་ -ru、སུ་ -su、ཏུ་ -tu、དུ་ -du、ར་ -ra)
  • 共格 (དང་ -dang)
  • 离格 (ནས་ -nas)
  • 出格 (ལས་ -las)
  • 比较格 (བས་ -bas)

其后,方位格、向格和到格在近古藏语中合并(本土传统语法学将其称为la don bdun),中古藏语中这三个格的区分非常显著。[6]传统藏语语法学家在这种语体下不区分格标记,而是区分格语素(除-dang和-bas外),与梵语8个格对应。

人称代词

中古藏语有3个第一人称单数代词ང་ ṅa、བདག་bdag和ཁོ་བོ་kho-bo、3个第一人称复数代词ངེད་nged、བདག་ཅག་bdag-cag和འོ་སྐོལ་'o-skol。第二人称代词有2个单数:ཁྱོད་ khyod和ཁྱོ(ན)་འདའ་khyo(n)-da,1个复数ཁྱེད་khyed。[7]

参考资料

  1. 益西. 藏语历史的分期与各期语音特征. 《西藏研究》. 1993年, 01期 (简体中文(中国大陆)). 
  2. Roy Andrew Miller. Studies in the Grammatical Tradition in Tibet (英语). 
  3. 3.0 3.1 3.2 3.3 3.4 3.5 Hill 2010a.
  4. Hill 2012b.
  5. Hill 2012a.
  6. Hill 2011.
  7. Hill 2010b.

参考文献

外部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