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斯唐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于2022年8月12日 (五) 14:51提交的版本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3), 員 → 员 (5), 內 → 内, 連結 → 链接, 參考來源 → 参考来源, 擔 → 担 (2), 國 → 国 (31), 開 → 开, 學 → 学 (78), 會 → 会 (14), 長 → 长 (3), 與 → 与 (12), 間 → 间 (3), 務 → 务, 師 → 师 (2), 語 → 语, 華 → 华 (3), 馮 → 冯, 賣 → 卖, 無 → 无, 興 → 兴, 歐 → 欧 (2), 監 → 监, 將 → 将, 馬 → 马, 應 → 应, 嚴 → 严, 魯 → 鲁, 蘇 → 苏, 來 → 来, 喬 → 乔, 對 → 对, 爾 → 尔 (6), 門 → 门, 親 → 亲 (3), 類 → 类, 羅 → 罗 (4), 為 → 为 (2), 於 → 于 (11), 數 → 数 (5), 術 → 术 (2), 頓 → 顿 (6), 納 → 纳 (3), 獎 → 奖 (29), 維 → 维, 場 → 场, 貢 → 贡, 蘭 → 兰 (5), 並 → 并 (7), 後 → 后 (5), 倫 → 伦 (2), 聯 → 联, 級…)

彼得·斯唐
Peter J. Stang
彼得·斯唐(左边第二位)与总统巴拉克·欧巴马及其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于2010年合照照片
出生 (1941-11-17) 1941年11月17日82岁)
File:Flag of Germany (1935–1945).svg 纳粹德国纽伦堡
国籍 德国
公民权 美国
母校帝博大学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奖项普利斯特里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弗兰克·阿尔伯特·科顿奖杰出化学研究奖
莱纳斯·鲍林奖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有机化学
机构普林斯顿大学
犹他大学
论文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Boron Fluoride-Alcohol Alkylations(1966年)
博士导师安德鲁·史特雷特威爱瑟尔

彼得·约翰·斯唐(英语:Peter John Stang,1947年11月17日),德裔美国化学家。斯唐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特殊几何构型的分子的分子建构和超分子组装化学。他分别在2006年与2010年时获得莱纳斯·鲍林奖国家科学奖章,并在2000年至2001年间担任有机化学期刊主编。[1]

生平

彼得·斯唐出生于德国纽伦堡,他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德国人,青少年时期大多数住在匈牙利。求学时期,斯唐接受了严谨的数学与科学课程。他曾在家里将药店的混合料中弄出黑色火药,以及从他母亲煮熟的紫甘蓝中取出汁液并制作出一酸碱值指示剂,并卖给了他的化学研究员。[2]

当斯唐在高中二年级的时,他与他的家人为了逃避苏联于1956年入侵匈牙利而逃往美国芝加哥。尽管斯唐一开始因不会英文而未通过美国历史与英语课程,但他仍在科学与数学课程的分数上位居顶端。[2]斯唐的老师对他的表现感到困惑,于是给了他一次智力测验,但斯唐被测验的陌生格式所困惑著,最后仅获得78分。[2]尽管如此,斯唐仍获得帝博大学就学资格,并于1963年获得学士学位。随后,斯唐在1966年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68年,斯唐于普林斯顿大学国立卫生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保罗·冯·拉居·施莱尔合作研究。1969年,斯唐踏入犹他大学化学系任职助理教授[3],并1979年成为教授。斯唐后来于1997年成为犹他大学科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成立了约翰与玛法·沃诺克基金教授席数学类,并于2006年致力于监督建造新的大卫·格兰特(David M. Grant)高磁场核磁共振中心。2007年,彼得·斯唐辞去科学院院长职务。[4]彼得·斯唐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在2000年至2001年间担任有机化学期刊主编。2013年时,美国化学学会授予普利斯特里奖给彼得·斯唐。[5]

奖项与荣耀

参考来源

  1. 1.0 1.1 1.2 Editor Profile - Peter J. Sta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2017-04-14] (英语). 
  2. 2.0 2.1 2.2 Peter Stang --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50th Anniversar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17-04-14]. 
  3. Stang, Peter J. From Solvolysis to Self-Assembly.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9-01-02, 74 (1): 2–20 [2017-04-14]. ISSN 0022-3263. doi:10.1021/jo801682d. 
  4. Harward, Randy. News of the University. Continuum. University of Utah. 2007-03-14 [2017-04-13]. 
  5. 5.0 5.1 Wilson, Elizabeth K. Peter J. Stang Named Priestley Medalist. 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2012-07-23, 90 (30): 5 [2017-04-14]. 
  6. JACS EDITOR, PETER J. STANG, RECIPIENT OF TH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6-03-03]. 
  7. 7.0 7.1 7.2 7.3 7.4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S (PDF).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2016-07-09 [2017-03-03]. 
  8. 8.0 8.1 8.2 8.3 8.4 8.5 8.6 Biography - Peter J. Stang. University of Utah. [2017-04-07]. 
  9. Peter J. Stang Is 2006 Pauling Medalist.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08-14 [2016-03-03]. 
  10. 化学所名誉教授Peter J.Stang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2006-06-08 [2016-03-03]. 
  11.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S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11-04-07]. 
  12. AAAS News and Notes. Science. [2015-04-07]. 
  13. 13.0 13.1 13.2 13.3 13.4 Prof. Peter J. Stang. 南京工业大学. [2017-04-07]. 
  14. Prof. Peter Stang visited our school.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4-0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