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安理Bot留言 | 貢獻於2023年3月17日 (五) 14:41所做的修訂 →‎参考文献:​清理

王昌齡畫像

王昌齡(?—756年?),少伯大,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曾任龍標縣尉。唐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他的詩和高適王之渙齊名,因其善寫場面雄闊的邊塞詩,而有「詩家天子」(或作「詩家夫子」)、「七絕聖手」、「開天聖手」、「詩天子」的美譽[1]。世稱「王江寧」。[2]著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

籍貫

新唐書》卷二〇三《文藝傳》下說是江寧(今南京)人,傅璇琮認為可能是王昌齡做過江寧丞,又被後人稱為「王江寧」而誤為籍貫江寧[3]

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中「王昌齡」條又稱:「太原王昌齡」。《唐才子傳》從《河嶽英靈集》,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提到王昌齡有《宿灞上寄侍御璵弟》一詩,認為王璵時任侍御史,與王昌齡同族;又據《新唐書》卷七二《宰相世系表》所載「琅琊(今青島市黃島區)有方慶、璵……」與《博異志》載「琅琊王昌齡自吳抵京國」句,認為:「則王璵之族望為琅琊,王昌齡當亦同此。又《博異志》有《王昌齡》一篇,起首曰:『開元中,琅琊王昌齡自吳抵京國。』《博異志》為唐人傳奇,所載大多怪誕不經,然稱王昌齡為琅琊,當亦有所本。」進一步認為太原或琅琊可能是郡望,《舊唐書·文苑傳》所稱京兆(即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才是他的實際居住地。

生年

王昌齡生年不可確考。傅璇琮根據王維稱其為「江寧大兄」及岑參與王昌齡同年所做詩都稱王昌齡「白首」、「空老」,推算王昌齡生年當在690年左右到701年之間[3]聞一多唐詩大系》則定為698年,所據不明。

生平

王昌齡父母家庭已不可考,只知其早年生活較為貧困[3]。在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登進士[4],補秘書省校書郎[3]。在進士登第之前或任校書郎期間,王昌齡很可能去過西北地區,這對他的邊塞詩創作有很深的影響[3]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中博學宏詞科[5]。外調做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尉。二十七年,被貶嶺南[6],途經襄陽,與孟浩然見面[7]。開元二十八年-二十九年(740-741年)遷江寧[3]

天寶二年(743年)至天寶十二載之間(753年)[3],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8],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9],世人又稱他王龍標[10]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他避亂來到江寧,天寶十四載十月至至德二載(757年)之間被刺史閭丘曉所殺[11]。據說高適曾為此而為王昌齡伸冤[3]

作品

王昌齡《西宮春怨》詩意圖,選自月岡芳年《月百姿》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王昌齡集五卷」,北宋時的《崇文總目》載王昌齡詩一卷,南宋時《郡齋讀書志》載王昌齡詩六卷,《直齋書錄題解》載王江寧集一卷,《宋史·藝文志》載王昌齡集十卷。這些卷本均已亡佚[3]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元和元年(806年)返回日本攜有《王昌齡集》一卷,也已亡佚[3]

其詩今存180多首,《全唐詩》編為四卷。王昌齡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出塞》、《從軍行》為代表作的邊塞詩,另一類是描寫婦女生活的詩,代表作有《採蓮曲》、《越女》等,閨怨詩為其擅長的類型。

出塞 採蓮曲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新唐書·藝文志》載王昌齡《詩格》二卷,《直齋書錄題解》載《詩格》一卷,《詩中秘旨》一卷。現存《詩格》和《詩中秘旨》各一卷收於明朝的《格致叢書》。這兩本書是否為王昌齡所撰,後世一直有懷疑,可能是偽托,也可能只是部分內容為王昌齡所寫。[3]《直齋書錄題解》雜家類還載有《瑞應圖》十卷,認為可能是王昌齡作。《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有郗昂樂府古今題解》三卷,下注「一作王昌齡」,書已亡佚。

王昌齡現存文章六篇,載於《全唐文》。

文學評價

王昌齡交遊廣闊。與李白有很深的友情,與邊塞詩人岑參高適李頎王之渙也有交情,與詩人王維孟浩然崔國輔儲光羲常建也有往來[3]

與王昌齡同時代出版的《河嶽英靈集》選詩以「聲律風骨」為標準,選王昌齡詩最多,達16首,認為他的詩繼承了建安文學的風骨[12]。到晚唐時,顧陶唐詩類選》已將他評為僅次於杜甫李白的詩人。

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在宋朝,王昌齡的七絕就和李白的相混淆[3]。明清時期文人更是多將他與李白並稱[13][14][15][16],而清初的王夫之更將他的七絕推為唐人第一[3]

  • 朱警《王昌齡詩集跋》:少伯詩為中興名家,與儲光羲相埒,而少伯稍聲峻,多遠調。至如「飛雨祠工來,靄然關中暮」、「東峰始含景、了了見松雪」,興象融化,有遺音矣。
  • 詩藪》:摩詰五言絕,窮幽極玄;少伯七言絕,超凡入聖,俱神品也。
  • 唐詩別裁集》: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謂之唐人《騷》語可。

參考文獻

  1. 唐才子傳
  2. 李肇國史補》卷下與《全唐文》卷七六四輯有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均稱他為王江寧。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傅璇琮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 顧況《監察御史儲公集序》云:「聖人賢人,皆鍾運而生,述聖賢之意,亦鍾運盛衰矣。開元十四年,嚴黃門知考功,以魯國儲公進士高第,與崔國輔員外、綦毋潛著作同時;其明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人皆當時之秀,而侍御聲價隱隱,轥轢諸子。」
  5.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
  6. 詹鍈:《李白詩文系年》
  7. 孟浩然:《送王昌齡之嶺南》
  8. 《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
  9.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0. 顧況《監察御史儲公集序》載「……擢第常建少府、王龍標昌齡,此數人皆當時之秀。」明人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卷下著錄《王龍標集》七卷。
  11. 《舊唐書·張鎬傳》云:「……鎬至淮口,宋州已陷,鎬怒曉,即杖殺之。……《新唐書·孟浩然傳(附王昌齡)》云:(丘)辭曰:『有親,乞貸余命。』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誰養?』曉默然。」;《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載:「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慚沮。」。《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及譙郡太守閭丘曉,使共救之。曉素傲很,不受鎬命。比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鎬召曉,杖殺之。」《新唐書》和《舊唐書》皆云閭丘曉為濠州(豪州)刺史,《資治通鑑考異》認為閭丘曉為濠州刺史有誤,因「濠州在淮南,去睢陽遠。毫州與睢陽接境,必毫州也。」。
  12. 河嶽英靈集》:元嘉以還,四百年內,曹、劉、陸、謝、風骨頓盡。頃有太原王昌齡,魯國儲光羲頗從厥跡,且兩賢氣同體別,而王稍聲峻。
  13. 焦竑.詩評.
  14. 王世貞.漫堂說詩.
  15. 胡震亨唐音癸簽》卷5引徐獻忠唐詩品》: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越。七言小詩兒與太白比肩,當時樂府採錄無出具右。王言古作與儲光羲不相下,而稍逸致可采,高才玩世,流蕩不持,卒取閭丘之禍,輕華之致,不並珪璋,豈亦定見耶!
  16. 藝苑卮言》:七言絕句,王江寧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引用錯誤:<references>內定義的name(名稱)為「傅璇琮」的<ref>標籤有未在前文內出現過的group(分組)屬性「」。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