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WW2InfoBox

模板頁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地的戰爭場景。
左上:參加萬家嶺戰役中國國民革命軍部隊;右上:第一次阿拉曼戰役中澳洲部隊使用25磅炮進行攻擊;左中:蘇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上作戰;右中:在1943年至1944年東線戰場上正在展開攻勢的德國斯圖卡戰機;左下:威廉·凱特爾於1945年5月9日在德國柏林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右下:美國海軍在仁牙因灣戰役中駛向仁牙因灣海岸。
日期1931年-1945年
地點
結果

同盟國勝利

參戰方
同盟國

美國
蘇聯[a]
英國
中國[b]

軸心國

納粹德國
大日本帝國[b]
義大利王國[c]

指揮官與領導者

同盟國領袖
富蘭克林·羅斯福
約瑟夫·史達林
溫斯頓·邱吉爾
蔣介石

……

軸心國領袖
阿道夫·希特勒
裕仁
貝尼托·墨索里尼 ……

詳情…
傷亡與損失
士兵死亡:
超過16,000,000人
平民死亡:
超過45,000,000人
合計死亡:
超過61,000,000人(1937─45)
更多詳情…
士兵死亡:
超過8,000,000人
平民死亡:
超過4,000,000人
合計死亡:
超過12,000,000人(1937─45)
更多詳情…
  1. 1939年,根據同德國的約定,蘇聯入侵波蘭東部。1939年至1940年冬季,蘇聯入侵中立國芬蘭,並由此被驅逐出國際聯盟。
  2. 2.0 2.1 中華民國和日本自1931年便開始交戰。
  3. 義大利於1943年9月簽訂停戰協議,此後王國政府與同盟國一同作戰,而軸心國則在北部建立共和國政府
  4. 1940年11月起為軸心國成員,但在1944年8月政變(面對蘇聯攻勢)推翻安東內斯庫政權後加入同盟國陣營,並同蘇聯一起對德作戰。
  5. 1941年3月起為軸心國成員,但在1944年9月親蘇政變之後加入同盟國陣營,並同蘇聯一起對德作戰。
  6. 伊朗官方立場為中立,但同盟國認為其君主禮薩汗傾向軸心國,因此對其進行入侵,逼迫其讓位予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此後伊朗加入同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