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羅茲尼戰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兩次車臣戰爭期間,俄軍與由車臣分離主義武裝勢力在作為車臣共和國首府的格羅茲尼發生過過數次戰役。

第一次格羅茲尼戰役(1994年11月)

1991年11月9日,車臣分離主義武裝領袖焦哈爾·杜達耶夫單方面宣布成立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並就任其總統。儘管該政權未獲得國際承認,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在實際上已經從俄羅斯聯邦獨立。隨後,杜達耶夫的獨裁統治和種族政策引起了部分車臣人的不滿。車臣反對派開始呼籲俄軍進入車臣維和。俄羅斯的葉爾欽政府於1994年12月3日發布《告車臣人民書》,明確表示支持反對派。10月3日,俄軍的武裝直升機配合反對派武裝的軍事行動對杜達耶夫政權展開攻擊,並向反對派提供軍事顧問和重武器援助。不過反對派各部之間協調混亂,內部矛盾重重,在11月26日對格羅茲尼的進攻被杜達耶夫的部隊擊敗。車臣反對派勢力被大大削弱。俄羅斯方面與杜達耶夫最後的談判於12月5日破裂。1994年12月11日,俄軍開始對車臣發動攻擊,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

第二次格羅茲尼戰役(1994年12月-1995年2月)

俄軍於1994年12月11日發動第一次車臣戰爭後,地面部隊便兵分西、北、東三路向格羅茲尼進攻。這次戰役從1994年12月31日持續至1995年2月8日,小規模衝突則一直持續到了3月8日,俄軍雖然傷亡慘重,但最終成功占領格羅茲尼。在戰事最初, 俄軍的人員傷亡非常高, 士氣幾乎完全崩潰。在激烈戰鬥兩個月並改變戰術後,終於攻下格羅茲尼。戰鬥對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俄軍在這次戰役中還展開了歐洲自二戰德勒斯登轟炸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轟炸行動,並使用了白磷彈燃料空氣炸彈,造成大量平民死亡[1]。1996年8月31日,俄羅斯與車臣簽訂停火協議,車臣分離主義勢力重新占領格羅茲尼。

第三次格羅茲尼戰役(1996年8月)

在格羅茲尼被攻占之後,車臣武裝分子將策略轉移到游擊戰、綁架和恐怖襲擊,謀求引起民眾壓力逼使俄軍撤離。1996年8月6日,車臣武裝發動第三次格羅茲尼戰役,對駐守城市的俄軍內衛部隊發動突然襲擊,並於20日徹底擊退前來增援的其它俄軍,重新奪回了格羅茲尼。8月31日,在國內壓力和大選逼近下,葉爾欽最終被迫和車臣簽署停火協定。第一次車臣戰爭正式結束。

第四次格羅茲尼戰役(1999年12月-2000年2月)

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軍捲土重來,再向格羅茲尼進攻。這次,俄軍徹底改變了戰術,不再像第二次戰役那樣以大量的坦克和裝甲車輛直接突入城市,而是事先對城內進行長期的高強度炮擊和轟炸,對車臣守軍進行消耗戰和心理攻勢,然後再使用小股受過巷戰訓練的步兵穿插入城內。由前格羅茲尼市長別斯蘭·甘塔米羅夫領導的親俄車臣民兵也協助俄軍作戰[2]。是役最終以俄軍決定性勝利告終,車臣分離主義政府垮台。激烈的戰鬥和俄軍的轟炸戰術再次使得格羅茲尼遭受嚴重破壞,2003年聯合國聲明稱格羅茲尼已是地球上損毀最嚴重的城市[3]

參考資料

  1. Williams, Bryan Glyn (2001).[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doi/pdf/10.1111/1475-4967.00012 The Russo-Chechen War: A Threat to Stability in the Middle East and Eurasia?. Middle East Policy
  2. Grozny's Maverick Mayor Resigns, Institute for War and Peace Reporting, 2001年5月21日
  3. Scars remain amid Chechen revival BBC News, 2007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