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南生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楊南生
1950年楊南生從曼徹斯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出生(1921-12-29)1921年12月29日
 英屬印度仰光市
逝世2013年3月5日(2013歲-03-05)(91歲)
 中國北京市
公民權
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曼徹斯特大學
知名於塑性力學航天
獎項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
航天部一等功
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機構昆明中央機器廠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清華大學
重工業部汽車實驗室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1001設計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分院
西北工業大學

楊南生(1921年12月29日—2013年3月5日),男,福建海澄人,中國火箭專家、塑性力學專家。主要從事火箭的研究與設計工作。在其晚年從事彈塑性斷裂力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被譽為中國探空火箭和固體火箭發動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

生平

1歲多隨父母回國。1929年上小學。二舅父是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薩本棟。1939年高中畢業後,離開北平南下上海,以緬甸華僑身份取得一份英國護照,得以通過日軍封鎖,從海路到越南,再乘滇越鐵路到昆明,考入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由於高中時期喜愛科學,尤迷航空,所以擇航空為志願。但是,當了解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航空委員會腐敗內幕,當時只修不造的航空業有了認識,意識到學成之後仍報國無門,轉入西南聯大機械系學習。1943年7月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入昆明中央機器廠任工務員。1945年回西南聯大任材料力學助教。參加過一二一運動「反飢餓」遊行等中共領導的學生運動。1946年夏隨清華大學遷回北平,為剛回國的錢偉長開設的現代應用力學問題課程當助教。

1947年支德瑜和楊南生考取第9屆中英庚款機械工程專業的兩名公費留學生。出國前徵詢了錢偉長的意見,選定了塑性力學為研究方向。1947年10月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積極參加了左派留學生的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與支德喻等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協留英分會」(簡稱留英科協),介紹新中國、促進留英學生學者回國參加建設。1950年在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社會主義者協會」主辦的活動中作了「新中國概況」的報告;在留英中國學生會曼徹斯特分會為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主辦的「中國藝術展覽」活動中作報告。1950年夏獲得機械專業博士學位,博士論文《各向同性金屬的塑性應力應變關係》。持一份「無國籍人士」護照離英,經香港,於1950年10月返回中國。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汽車工業籌備組在北京的汽車實驗室工程師、1953年10月任第一汽車製造廠中央實驗室主任,給實驗室和設計處的工程技術人員講授金屬材料機械性能、試驗數據處理的數理統計等課程,並自編了10萬餘字的講義。還利用業餘時間上夜校,突擊學習俄文,參加《蘇聯大百科全書·汽車工業》卷的翻譯工作。建廠期間,配合開展全廠基建用材選配工作。工廠建成投產後,領導中央實驗室投入第一台「解放」牌汽車生產的材料試驗分析。當選吉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9月調任剛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高溫塑性力學研究。195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秋,中國科學院遵照毛澤東主席「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指示,以力學研究所為主組建了1001設計院,負責衛星和運載火箭的設計,楊南生被委派為技術負責人,負責運載火箭的設計。1958年11月該院南遷上海,組成上海機電設計院任副院長負責技術指揮,先後研製成T5探空火箭模樣彈和T7M、T7、T7A探空火箭。期間帶領幾位助手,運用塑性力學理論,對於工作時內外壁溫差很大的探空火箭液體燃料主發動機燃燒室壁進行應力分析研究,解決了液體發動機燃燒室設計的技術難題。[2]1964年8月調入國防部五院四分院任副院長,負責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的技術領導工作直至1983年3月。先後解決了藥柱裂紋、不穩定燃燒等關鍵技術問題,研製出直徑300毫米的小型發動機,摸清技術規律,突破基礎技術關鍵,獲得研製全過程的經驗,1965年夏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後隨四院改名,歷任七機部四院副院長、陝西七機局副局長、七機部向陽化工機械公司副經理兼總工程師、七機部四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七機部總工程師,1983年至1984年任航天工業部四院科技委主任。1984年任航天四院技術顧問。在放大型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中,應用粘彈性力學理論做藥柱應力分析和發動機殼體應力分析,完成多種大中小型實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其中重要的有1967年開始研製的長征1號運載火箭末級發動機、1971年8月至1974年底研製的返回式衛星回收制動發動機、1967年開始研製的水下發射固體火箭的兩級發動機、1978年至1983年9月承擔了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遠地點發動機研製任務。

1978年接受西北工業大學的邀請,開設了塑性力學、彈塑性斷裂力學等課程,兼任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和博士後工作站導師,在彈塑性斷裂力學研究方向培養了近20名碩士、博士生和博士後。成為西北工業大學彈塑性斷裂力學學科的學術帶頭人。1984年被聘為兼職教授。1989年被授予名譽教授。

1991年5月任航空航天部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

1979年10月,中國宇航學會成立,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副理事長[3]。中國力學學會第一、第二、第三屆理事。

第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1984年榮立航天工業部一等功。1985年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家庭

父親楊允修為緬甸華僑,中學時期被薩君陸(薩福綏)所開辦的閩省華僑公學錄取,成為該校的首期學員,之後受聘於仰光華僑中學,擔任該校第二任校長。母親薩本祥出自雁門薩氏,是薩君陸的長女,薩本棟大姐。

獎項和榮譽

  • 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
  • 陝西省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
  • 航天部一等功
  • 國防科工委「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
  • 陝西省科技精英
  • 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1985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1990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 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為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參考資料

  1. 杨南生同志逝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2013-03-08 (簡體中文). 
  2. 楊南生等:《再生冷卻式燃燒室內壁應力分析》,發表在國防部五院內部刊物《研究與學習》1964年第10期。
  3.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 中国大百科全书 航天航空.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2.09: 599. ISBN 7-5000-5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