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宋希濂
File:Songxilian.jpg
出生 大清湖南省湘鄉縣 1907年4月9日
逝世 美國紐約 1993年2月14日
軍種國民黨軍
服役年份1923年–1949年
軍階中將
部隊國民革命軍第36師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
第34集團軍
第11集團軍
第14兵團
統率
  • 國民革命軍第36師師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八軍軍長
  • 西安警備司令
  • 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軍長
  • 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
  • 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參謀長兼新疆警備總司令
  •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辭)
  • 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十四兵團司令
  • 湘鄂邊區綏靖公署主任
參與戰爭北伐
對日抗戰
淞滬會戰
南京保衛戰
蘭封會戰
武漢會戰
滇西緬北戰役
解放戰爭
宜沙戰役
西南戰役
獲得勳章青天白日勳章
美國自由勳章
其他工作
  • 作家
  • 國民大會代表
  • 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專員
  • 全國政協常委
  • 黃埔同學會副會長

宋希濂(1907年4月9日—1993年2月13日),字蔭國湖南省湘鄉縣溪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被譽為「黃埔之光」。中華民國陸軍中將蔣介石嫡系重要將領,抗日名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步兵科、日本千葉陸軍步兵學校中國將校班、陸軍大學將官講習班第一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36師師長,國民革命軍七十一軍軍長、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新疆警備總司令、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解放戰爭中於1949年戰敗被俘。1959年被特赦,出任全國政協常委

早年生活

1921年,考入長沙長郡中學[1]:208。1923年冬,經熊亨翰介紹,考入廣州大本營軍政部程潛開辦之陸軍講武學校,而後南下廣東入學。1924年1月,宋希濂說服家人,自籌路費,隨湖南湘鄉小同鄉陳賡,結伴十餘人,由長沙、武漢上海香港,到達廣州。5月,宋、陳共同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宋希濂成為黃埔第一期最年輕畢業生。6月上旬,加入中國國民黨。8月,周恩來到黃埔軍校主持政治部工作。12月,宋希濂在教導第二團第四連任副排長。半個月後,升任該連第一排排長。1925年春,廣州國民政府第一次東征。戰後,宋希濂升任第四連副連長。5月下旬,接任連長。不久又回師廣東。一天,陳賡突然來訪,聚談後提出願不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宋希濂經陳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他亦加入中國國民黨,因為黃埔畢業生會集體加入。9月下旬,廣州國民政府第二次東征,宋希濂升任副營長,駐防潮州。「中山艦事件」後,便脫離中國共產黨,服務於中國國民革命軍新編第21師、黃埔軍校同學會,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底,赴日本學習,在千葉陸軍步兵學校中國學生隊就讀[1]:209-210

警衛軍時代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宋希濂回到中國,任國民政府警衛軍教導第一師中校參謀。隨後調任警衛軍第二師第六團團長。是年冬,升任警衛第一師第二旅旅長。1931年,警衛軍第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7師,改制後宋續任旅長,旅番號更名為261旅。在一二八事變期間,宋希濂參與87師之作戰。事變結束後的同年8月升任87師副師長兼261旅旅長。

1933年2月,宋希濂解任261旅旅長職務,9月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6師師長,並指揮該師參與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9月中,36師移防江西省撫州市,兼任撫州城警備司令。36師在同年12月與滲透後方防線的彭德懷紅三軍團尋淮洲紅七軍團滸灣鎮接觸交戰,36師與其友鄰部隊的防禦造成紅三軍團與紅七軍團攻勢受挫。民國二十三年(1934),宋希濂以27歲升任陸軍少將、隔年以28歲之齡晉升陸軍中將,成為國軍最年輕中將。1934年,宋希濂參加鎮壓福建事變。第一次戰鬥便一舉攻克天險九峰山,使駐守延平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一個師開城投降。蔣介石親寫一封嘉許信,空投給宋希濂。信中寫道:「三十六師已攻占九峰山,使余喜出望外。」原來蔣只讓要三十六師助攻,以牽制敵軍兵力,因此沒有叫炮兵支援攻擊。當晚,蔣又通電全國軍隊,表揚第三十六師這支新編部隊「於討伐叛亂戰鬥中首建奇功」[1]:212。1935年6月,奉命處決中共領導人物瞿秋白。1936年,參加討伐張學良楊虎城西安事變[1]:213

1937年2月13日,宋希濂就任西安警備司令[2]:5363。2月17日,西安軍警聯合辦事處成立,宋希濂為司令[2]:5368

抗日戰爭期間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當晚,國民政府令第36師「火速赴上海參戰」,36師自西安回軍上海。36師先頭部隊在兩晝夜間回師上海,布署至江灣天寶路大場戰線,與日軍在8月23日在吳淞區登陸增援之第3師團展開激戰。36師隨後在上海北部戰線與日軍血戰2個多月,傷亡1萬2千多人,並進行4次部隊補充,期間宋希濂在前線持續指揮,並在戰場上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八軍軍長[1]:214。直到上海戰線撤退。

南京保衛戰

1937年11月22日,宋希濂率領第三十六師殘部三千餘人參加南京保衛戰,歸唐生智指揮,防衛下關地區[1]:214

蘭封會戰

1938年5月,日軍土肥原第14師團濮陽南渡黃河,威脅徐州會戰中國軍隊後方。宋希濂奉命率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參加攻擊日軍第十四師團,先後攻占日軍踞點儀封蘭封。最後因日軍死守三義集地區,功敗垂成。宋希濂部撤至河南郟縣一帶,進行整補[1]:214-215

武漢會戰

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宋希濂率第七十一軍兼第36師、第88師防守富金山,聯合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一軍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七軍抗擊日軍第十師團第十三師團(即荻洲立兵師團,在南京大屠殺中罪行最嚴重)數週,阻擊日軍進犯。富金山其山坡緩無險,日軍以飛機重炮猛轟後,準備一舉突擊而下。第三十六師巋然不動。日軍激戰十天,五補兵員,仍不得進,想繞開第三十六師,卻被第八十八師伏擊,亡500人。日本報紙稱:「此役由於受到敵主力部隊宋希濂軍的頑強抵抗,傷亡甚大,戰況毫無進展。」、「我軍遇到強手,束手無策……」。9月11日,宋希濂奉命轉移至沙窩、小界嶺一帶。此戰中國軍隊傷亡15,000餘人,斃敵4,506人,傷敵17,380人。宋希濂率領第七十一軍以劣勢裝備,依託有利地形,阻止日軍企圖越過大別山、迂迴武漢之戰略,為抗戰時期陣地防禦作戰成功戰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電全軍讚揚嘉獎,獲得華胄榮譽獎章和獎狀[1]:215

滇西抗戰

1939年冬,宋希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1941年,升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昆明防守司令。指揮滇西緬北戰役,在滇西惠通橋擊退日軍第五十六師團,接回從緬甸撤退之中國遠征軍殘部。1944年5月,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為左集團軍,渡過怒江,進攻日軍盤踞之龍陵松山地區,包圍、殲滅兩處日軍,打通滇緬公路,因而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和美國自由勳章[1]:216-218

解放戰爭時期

新疆時期

1946年10月,宋希濂被委任為新疆省警備總司令。在新疆期間,宋希濂與西北行轅主任張治中陶峙岳將軍等配合。先是1947年6月5日激戰北塔山事件,反擊外蒙古軍隊對中國駐疆邊防部隊之挑釁,維護了邊境線;隨後擊斃大批分裂分子,鎮壓暴亂,捍衛中國領土主權,協助張治中處理三區事件。隨後,宋希濂親自前往南京面見蔣介石和顧祝同,為駐新疆中國軍隊爭取到一批寶貴武器與援兵。強硬對待新疆問題,但不主張動武,而提倡「以遊行對遊行,以示威對示威」[1]:218

鄂西時期

1948年7月2日至16日,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陝南軍區桐柏軍區聯手發動襄樊戰役,攻占襄陽樊城,全殲第十五綏靖區,導致南陽王凌雲第十三綏靖區孤軍被圍。1948年8月3日至7日,南京方面召開軍事會議,重整華中剿總、成立第14兵團,調宋希濂任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在襄宛一帶作戰,沿漢水打通與第十三綏靖區的聯繫,進而出南陽在豫西拒止作戰。

1948年8月中旬,宋希濂抵達漢口著手籌建第十四兵團司令部和直屬隊。華中剿總撥給川軍楊森系的整編第20師(楊幹才)和湘軍何健系整編第28師(顧心恆)共5個整編旅、10個步兵團。1948年9月,整編師、整編旅恢復軍、師番號,每個師擴編為3個步兵團。兵團達到15個步兵團。1948年9月,兵團部遷到沙市,楊幹才第二十軍僅占空城襄陽,第二十八軍進至應城駐剿張才千江漢軍區。1948年10月24日晚,第二十八軍應城江漢軍區獨立旅(旅長吳世安,政治委員齊勇)突襲(應城戰役),江漢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李學先,政治委員文敏生)3個團於應城東南的十里舖和城東北的萬家棚子、伍家山一帶阻援;戰至26日凌晨,守軍第二十八軍軍部率第49師的1個團另2個營及保安團隊共4200餘人被全殲,副軍長、代軍長顧心恆被俘,該軍所屬各師還被引誘到山地被重創,損失了三分之一兵力。此後,第二十八軍華中剿總調到鄂東附近整補。

淮海戰役開始前,南京方面意識到宋希濂兵團在漢水荊江流域對抗中原軍區江漢軍區桐柏軍區陝南軍區的兩鄖軍分區、豫西軍區的第六、第七軍分區,確保長江防線使解放軍不能渡江南下或挺進四川,軍事防禦壓力太大,必須收縮:王凌雲第十三綏靖區放棄南陽撤至襄陽固守;從西安綏靖公署調第七十九軍方靖)編入宋兵團作為預備隊,駐防荊門(1948年11月抵達華中)。

由於1948年10月15日,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所主任杜聿明被派到葫蘆島出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收拾遼瀋戰役殘局,直至11月還在葫蘆島指揮撤退。1948年10月24日,宋希濂接到蔣介石自北平發出電報,叫宋到徐州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剿總前進指揮所主任。10月25日,宋希濂接到國防部正式調職命令。宋希濂以「到鄂西後情況漸明,正在做種種規畫和積極部署,以及自己對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為由,於10月26日求蔣及參謀總長顧祝同收回成命,並婉覆劉峙郭一予徐州剿總辦公廳主任)。蔣於10月27日自北平發限一小時到電報:「某電悉。吾弟到鄂西的種種規畫,頗為妥善,深洽余意。惟今後戰爭重點在徐蚌。徐蚌為首都門戶,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負此艱巨,迅即赴徐與劉總司令及各將領妥善部署,勿再延遲為要。」宋於10月28日覆:「某電奉悉。徐州戰區以邱清泉兵團為骨幹,邱清泉為人驕橫跋扈,目空一切,與友軍不能和衷協調,如萬一將來再發生類似豫東戰役的情況,以致貽誤戎機,則所關甚大,誰負其咎?」[3]最終蔣介石同意宋希濂留在鄂西,繼續指揮79軍和王凌雲的第13綏靖區,調杜聿明回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所主任。

1948年11月4日王凌雲第十三綏靖區在第二十軍楊幹才部接應下,放棄南陽,成功撤退至襄陽。隨後楊幹才第二十軍南下武漢,坐船至南京,1948年12月中旬抵達蚌埠,隨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北進救援黃維兵團

淮海戰役結束後,宋希濂通過黃埔軍校同學和蔣介石關係,先後吞併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湖北省政府主席朱鼎卿所屬保安部隊,及第十三綏靖區司令王凌雲川鄂邊區綏靖公署孫震的部隊,擁有16個師。[來源請求]

1949年2月2日,解放軍江漢軍區部隊進行荊門戰役,將國軍第十四兵團宋希濂部第七十九軍軍部和一個團部又兩個營,包圍於荊門城內[2]:8801。2月4日,解放軍江漢軍區於2月3日晚進攻荊門縣城,占領東端要地文峰塔,國軍第七十九軍軍長方靖急電第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求援,並下令部隊向南突圍;第一九四師師長龔傳文主張固守,並親率一團反攻文峰塔;雖然占領文峰塔之解放軍當即退出,而駐守城內之國軍仍按方靖之命令分路向西南突圍,遭埋伏在各要點之解放軍伏擊;是日上午,解放軍占領荊門,殲滅第九十八師一部,生俘軍長方靖以下5,000千餘人[2]:8803-8804。3月31日晚7時,李宗仁總統府設宴歡送和談代表團。後李在辦公室召開一個兩小時軍事會議,有何應欽白崇禧顧祝同張治中林蔚蕭毅肅湯恩伯王叔銘、總統府軍務局長劉士毅關麟徵、宋希濂等十二人[4]。會議討論:一、加強長江防務部署;二、將新疆駐軍東調;三、分配十個美械師[4]。8月,被調任為川湘鄂綏靖公署主任[1]:218-220,指揮部隊有第十四兵團(第十五軍、第七十九軍、第一二二軍),第二十兵團(第二軍、第一二四軍),第一一八軍,新編第一軍,新編第一、二、三、四師,新編獨立第一旅等,兵力號稱17、18萬,實有14萬左右[4]。8月初,宋希濂把司令部由巴東移到恩施,8月9日乘機到重慶,8月11日乘機抵漢中[4]。8月27日,蔣介石約見宋希濂,聽取其對四川、湖北、湖南邊區軍事報告[5]:238

四川被俘

解放軍南渡長江後,宋希濂察覺解放軍動態,搶先在觀音寺、黃草壩等戰鬥中打擊解放軍,但是部隊戰鬥力不足與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精銳抗衡,乃放棄鄂西向四川撤退。他與西南軍政長官公署代理長官胡宗南計畫將部隊拉到緬甸建立反共基地。[6]

在遭到解放軍追擊,部隊潰散後,他率領殘部向邊境逃亡。途中,1949年12月19日,剛渡過大渡河[1]:222,於峨邊縣被俘虜[7]

晚年生活

1954年,宋希濂轉移到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1959年,他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赦。1961年,被安排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任文史專員[1]:208

1957年反右運動中,著名知識分子儲安平被劃為右派,根據章詒和所著《最後的貴族》,其妻子易吟先後與宋希濂有染,與儲安平離婚。1961年,宋希濂與易吟先結婚。[8]宋希濂於1959年獲特赦後獨自一人生活(其夫人冷蘭琴於1949年6月因腦溢血去世,時年36歲。子女被送往台灣後,輾轉去了美國)。官方說法是黃埔同學侯鏡如夫人李嵩雲見此情況,因儲安平生死不明,介紹已離婚之易吟先與宋希濂相識。1980年,兩人移居美國,後參與組織黃埔軍校同學會,擔任副會長。[9]

1980年,宋希濂當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224,同年赴美國與子女團聚並定居美國,並加入了當地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台灣《中央日報》曾載文指其「甘為中共鷹犬」,對此宋希濂索性將自傳定名為《鷹犬將軍》[10],以表達其支持中國和平統一的看法。1993年2月13日宋希濂在紐約逝世,享年86歲。其骨灰安葬在長沙唐人永久墓地的「名人區」。[11]

家庭

宋希濂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四,三位哥哥都在國民政府任職,二哥宋尚魯,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撫恤委員會少將處長軍需主任。三哥宋宜山,1949年後曾擔任國共談判密使,在香港和周恩來見面。宋希濂及其兒女一家在1980年代旅居美國,其後代現居美國東部西部等地[1]:225

馬英九的母族有姻親關係,抗戰時期馬英九外公秦承志還做過宋希濂的機要處長[12]

參考文獻

引用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王成斌等主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2),解放軍出版社,北京,1998年
  2. 2.0 2.1 2.2 2.3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 宋希濂《徐蚌會戰的最大內幕——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鬥爭》
  4. 4.0 4.1 4.2 4.3 宋希濂:〈大勢已去的國共戰爭——國軍在西南、西北的大崩潰〉,刊《大對抗(下):海變》,香港:中原出版社,1991年
  5. 蔣經國. 〈危急存亡之秋〉. 《风雨中的宁静》. 台北: 正中書局. 1988. 
  6. 宋希濂 | owlapps. www.owlapps.net. [2021-05-21]. 
  7. 峨边活捉宋希濂 当时我就躲在旁边. 華西都市報. 
  8. 章詒和. 往事并不如烟(修订版). 時報文化出版. 2015-03-13: 134. ISBN 978-957-13-6209-0. 
  9. 宋希濂的前世今生(之五). 聯合時報. 
  10. 李敖. 打了败仗,还能神气活现的将军. 鳳凰網知之. [2020-08-23]. 
  11. 南方都市報深度報導組. 寻访抗战老兵. 南方日報出版社. 2005. ISBN 978-7-80652-475-6. 
  12. 蕭元愷. 《在历史的天秤上: 马英九评传》(上). 香港: 明報出版社. 2008-02-01. ISBN 9789628993055 (繁體中文(中國香港)). 

書籍

  • 宋希濂. 《鹰犬将军》. 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 9787503405914. 
  • 沉醉. 《战犯改造所见闻》. 十月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