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大汶口文化
地理範圍青州
時期中國新石器時代
時間前3500年 – 前2500年
主要遺址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
先前文化北辛文化
繼承文化龍山文化
山東莒縣大朱村出土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是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區為中心的山東中、南部以及江蘇北部地區,晚期遺址的分布更廣,東起黃海之濱,西到河南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淮北,安徽北部、河南中部也有受到該文化影響的遺存發現,該文化屬傳說中的太昊少昊集團[1]

發現

1959年首次發現在山東省寧陽堡頭村,遺址位於堡頭村西和泰安大汶口一帶,故名。 在大汶口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氏族公共葬地,各墓之間隨葬品的多寡懸殊。在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這時可能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然而,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發現在於陶器上發現了類似文字的記號,這種疑似文字的刻畫記號極可能與漢字的起源有關。

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瓮, 用於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 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 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 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 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 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 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

文化特徵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徵。以夾砂陶和泥紅陶製為主,大汶口文化遺物也有灰陶、黑陶,並有少量硬質白陶。泥質陶器上常飾鏤孔、劃紋,有彩陶和簡單的朱繪陶。沙質陶器上少數飾附加有堆紋和籃紋。三足器、圓足器發達,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為觚形器、釜形器、缽形器、罐形器、鏤孔圈足豆、雙鼻壺、背壺、寬肩壺、實足鬹、袋足鬹、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

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制陶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輪制技術已用來生產大件陶器,已經能製造出薄胎磨光黑陶,胎厚僅1—2毫米,也為龍山文化蛋殼黑陶的出現具備了一定的條件。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牙的習俗。是流行於古代中國東方、南方的拔牙習俗的發源地。在王因、大墩子墓中的骨骸上,還發現頜骨異常變形的現象,某些個體臼齒外側嚴重磨損甚至內縮,有數例在變形處置有小石球或陶球,變形當是由於長期口含小球所致。這是大汶口文化所獨有的奇特習俗。此外,死者隨葬獐牙、獐牙勾形器以及甲等,也為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所少見,由於獐牙或是獐牙勾形器通常是握在死者手中,一般認為可能是身份的象徵。[2]

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緻,陶器以灰陶為最多,紅陶次之,黑陶和白陶各占一定比例,也有少數彩陶,從地層關係和陶器特徵上都證明大汶口文化是這一地區龍山文化的前身,大汶口文化大約開始於公元前4500年或稍晚,大約公元前2500年前後過渡為龍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西元前約2900年至西元前約4400年)的塗繪裝飾手法演變成以繩紋和籃紋等表面壓印為主。本時期還有一些有特色的手工藝品像是象牙梳、象牙管雕刻。而在大汶口墓地也發現一些富人的陪葬品,多達一百多種珍貴的陪葬品,如玉珠、玉斧等。[3]

分布範圍

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階段基本上只分布在山東和蘇北地區,南到淮河,向北到達魯北地區,西界在運河兩側,東至黃海。但膠東半島地區早期遺存的文化性質,歷來存在著不同意見。

大汶口文化中期階段的分布範圍南、北兩界無大變化,但有跡象表明,當時可能已經開始了向西擴展的趨勢。此時,學界對膠東半島同時期的遺存性質的看法仍有分歧,主流的意見認為,膠東半島的文化是「屬於大汶口文化的不同類型」。

在皖北、豫東普遍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遺存,在淮陽平糧台、鹿邑欒台、蒙城尉遲寺等都發掘出明確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底層堆積。也就是說,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分布範圍已經向西擴展到了淮陽一帶。至於豫中地區和遼東半島南部地區,雖然發現了不少包含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甚至是個別大汶口墓葬的遺存,但在整體上並未改變當地的文化性質,因此,這些地區不屬於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區,只可以說是大汶口文化的影響所及地區。[4]

重要遺址

參考文獻

  1. 徐鳳先《從大汶口符號文字和陶寺觀象台探尋中國天文學起源的傳說時代》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81-83.
  3.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大汶口文化 於2011 年3 月18 日查閱
  4. 高廣仁、欒豐實.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 :52-53.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