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瑪·拉格洛夫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塞爾瑪·拉格洛夫
1909年的塞爾瑪·拉格洛夫
原文名稱Selma Lagerlöf
出生(1858-11-20)1858年11月20日
瑞典韋姆蘭省孫訥市
逝世1940年3月16日(1940歲-03-16)(81歲)
瑞典韋姆蘭省孫訥市
職業作家
國籍 瑞典
教育程度大學
母校羅威爾女子師範學院
創作時期1891年-1940年
體裁小說童話
代表作尼爾斯騎鵝歷險記
《婚變》[1][2]
獎項諾貝爾文學獎
1909

塞爾瑪·奧蒂莉亞·洛維薩·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瑞典語:[ˈsɛlˈma ˈlɑːɡə(r)ˈløːv]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聆聽,1858年11月20日—1940年3月16日),瑞典作家與教師。190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3],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這一榮譽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這一文學獎的女性。代表作為童話小說《騎鵝旅行記》。

生平

1959年蘇聯郵票上的塞爾瑪·拉格洛夫

塞爾瑪·拉格洛夫出生在瑞典西部韋姆蘭省孫訥市的一個世襲貴族地主的家庭,她的父親是陸軍中尉,酷愛文學和家鄉。[4][5]她在父母六個孩子中排行第五。由於出生時髖關節發育不良,年幼時她腿是瘸的,後來恢復正常。她是個安靜的孩子,相比同齡人更喜歡讀書。她的童年時代是在家鄉美麗的莊園家庭教師的陪伴下度過的。1885年她從斯德哥爾摩羅威爾女子師範學院畢業,受聘到倫茨克羅納斯女子中學教了十年書[6],在這裡她開始創作她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1891年,塞爾瑪·拉格洛夫的第一部文學作品《戈斯泰·貝林的故事》出版,這部以19世紀20年代一位年輕的牧師的遭遇為主要情節的小說立刻成為了暢銷書。這本書使塞爾瑪·拉格洛夫一躍成為瑞典的著名小說家。1894年她又創作了短篇小說集《有形的鎖環》。這一時期她的主要作品還有讚揚宗教慈善事業的小說《假基督的故事》(1897),故事集《古代斯堪地那維亞神話集》(1899)和以巴勒斯坦的瑞典移民的生活為題材的史詩小說《耶路撒冷》(1901到1902),後一部作品被認為是她藝術才華發展到完美的表現。

1894年,她遇到了瑞典猶太女作家蘇菲·埃爾肯,後來她們成為朋友和伴侶。從她們的信件來看,拉格洛夫深深地愛上了她。[7]拉格洛夫認為埃爾肯對她的作品有強烈影響。

1900年她訪問了美國在耶路撒冷的殖民地,從這裡得到靈感將耶路撒冷作為書名。[8]1895年,她放棄了教學積極投身寫作,在小說收益以及獎學金資助的幫助下,她為了下一部小說尋找資料而進行了兩次旅行。和埃爾肯一起前往義大利,並且她還前往巴勒斯坦東部的其他地區。[9]

1897年她搬到法倫並認識了後來成為她文學助手和朋友的沃爾伯格·奧蘭德。埃爾肯對奧蘭德的嫉妒使關係複雜化。奧蘭德是位老師,並在瑞典爭取女性參政權的活動中十分活躍。塞爾瑪·拉格洛夫主動成為了爭取婦女選舉權組織的發言人。她在1911年6月,為在斯德哥爾摩的國際參政會議發表開幕講話,1919年5月瑞典女性獲得參政權。[10]

1902年,塞爾瑪·拉格洛夫受瑞典國家教師聯盟委託為孩子們編寫一部以故事的形式來介紹地理學生物學民俗學等知識的教科書。4年後這部以童話形式寫成的長篇小說騎鵝旅行記》出版了,立刻大受歡迎。

鑑於塞爾瑪·拉格洛夫在創作上的傑出貢獻,1909年,她由於「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像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11]。1914年,她被選為瑞典學院的第一位女院士。[6]1907年,她獲得烏普薩拉大學博士學位[6]。1928年,她接受了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一戰爆發後,塞爾瑪·拉格洛夫深居簡出,也使她憂心如焚。

她的最後一部小說《聖誕節的故事》出版於1938年,表現了作者對勞動者的同情。

二戰爆發後,塞爾瑪·拉格洛夫把自己的諾貝爾獎章送給芬蘭政府,為後者籌錢進行蘇芬戰爭[12]。芬蘭政府非常感動,但把獎章歸還了她。

1940年3月16日,塞爾瑪·拉格洛夫在莊園因腦溢血而去世。[4]在去世前不久,這位女作家還以她個人的影響力,通過瑞典皇室,向德國納粹政權交涉,從集中營裡救出了猶太女作家,後來於196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奈莉·薩克斯女士及她的母親。

從1991年開始,她的肖像出現在瑞典貨幣20克朗鈔票上。

作品

中文版

  • 周行/改寫,《尼爾斯奇遇記》,台北市:東方,1974年。
  • 林清玄/譯寫,卡蜜拉(Kamila Stanclova)/繪圖,《鳥巢》,台北市:台灣麥克,1995年。
  • 辛渭/改寫,張麗真/繪圖,《尼爾斯騎鵝旅行》,台北市:東方,1998年
  • 朱淑芬/譯,《將軍的指環》,台北市:巨河文化,2003年。
  • 石琴娥、斯文/譯,《騎鵝歷險記》,南京市:譯林,2003年。
  • Libuse Ciharova/導演,《騎鵝歷險記》,台北市:輝洪,2005年。片長約58分鐘。一片光碟。/ 台北市:弘恩文化,2008年。片長約58分鐘。一片數位影音光碟。
  • 李紫蓉/譯,《尼爾奇遇記》,台北縣中和市,上人文化出版,2007年。
  • 高子英、李之義、楊永範/譯,《騎鵝歷險記》,台北市:遠流,2006年。
  • 登亞/編繪,《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台北縣:風車出版,2008年。
  • 不著譯者,《婚變:拉格洛夫中篇小說選》,中國?,新星出版社,2006年。

參考文獻

  1. Selma Lagerlöf - Bibliography, NobelPrize.org, [2010-03-06] 
  2. Liukkonen, Petri. Selma Lagerlöf. Books and Writers (kirjasto.sci.fi). Finland: Kuusankoski Public Library. 
  3. 3.0 3.1 Literature 1909, NobelPrize.org, [2010-03-06] 
  4. 4.0 4.1 塞爾瑪·拉格洛夫. 《尼耳斯企鹅历险记》. 北京市: 譯林出版社. 2003年: 267到270頁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5. H. G. L., Miss Lagerlöf at Marbacka, Henry Goddard Leach (編), The American-Scandinavian review 4, American-Scandinavian Foundation: 36, 1916 
  6. 6.0 6.1 6.2 Lagerlof, Ottilia Lovisa Selma. Encyclopedia Americana. 1920. 
  7. Munck, Kerstin, Lagerlöf, Selma, glbtq.com, 2002 
  8. Zaun-Goshen, Heike, Times of Change, 2002 
  9. Lagerlöf, Selm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2th. 1922. 
  10. Barbro Hedwall (2011). Susanna Eriksson Lundqvist. red. Vår rättmätiga plats. Om kvinnornas kamp för rösträtt. (Our Rightful Place. About women's struggle for suffrage) Förlag Bonnier. ISBN 978-91-7424-119-8 (Swedish)
  11. Våldsam debatt i Akademien när Lagerlöf valdes. Svenska Dagbladet. 2009-09-25 [2015-08-19] (瑞典語). 
  12. Gunther, Ralph, The magic zone: sketches of the Nobel Laureates, Scripta Humanistica 150, 2003, 150: 36, ISBN 1-882528-40-9 

外部連結

在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