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臥薪嘗膽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指中國春秋時期越國君主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浙江紹興古城西北迎恩門外的箭樓相傳由越王勾踐所建,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地方。 [1]

經過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但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其實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鍊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因此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晚上睡覺不用,只鋪些薪(柴草),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不時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合力之下使越國強大起來,並最終找準時機,消滅了吳國。

辨誤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沒有特指「臥薪」。「臥薪」和「嘗膽」連綴成語使用,最早出現在北宋文豪蘇軾的《擬孫權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嘗膽」。明朝張溥《春秋列國論》說:「夫差即位,臥薪嘗膽」。

相關作品

參考文獻

  1. 绍兴古城. [2011-01-02].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