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公共财(英語:public good),是經濟學财货的一種分類,相對於私有财,從需求方面的觀點上,具有「非敵對性」;從供給方面的觀點上,具有「非排他性」。[1]即,不能夠排除個人使用之,一個人使用不會減少其對他人的可利用性,即該财货可同時被多人使用。或個人可從未付費中獲益。[2]這與海洋中的野生魚類種群這樣的共有财货(英語:common good)形成對比,後者不是排他性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敵對性的,就好像收穫了太多的魚類一樣,種群也將枯竭。

「Public good」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內地公共物品
中國台灣公共財[3]
港澳共用品
日本、韓國公共财
(こうきょうざい공공재)

公共财的典型例子包括國防知識、免費電視節目等。

一些經濟學家[誰?]認為公共财的存在,會導致市場失靈,因此應該由政府提供或者有政府干預。

特徵

排他性 非排他性
敵對性 私有財
食物、汽車、衣物
準私有財
漁業資源、水資源、煤炭
非敵對性 準公共財
衛星電視信號、圖書館、電影、公共運輸
公共財
國防、免費電視節目、知識

非敵對性

非敵對性,是指當一個人消費該财货時,不會減少其他人對這種财货的效益。比如說,如果某人吃了蛋糕,另一個人就吃不了這個蛋糕,所以蛋糕就不具有非敵對性。換言之,蛋糕這種财货具有敵對性。又比如一個人看免費電視節目,並不會影響到另一人看該節目的權益,這種性質則稱為非敵對性。

因此,同一個公共财每增加一名消費者,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等於零。值得注意的是,生產一個新的公共财,所帶來的邊際成本依然大於零。在免費電視節目的例子中,我們能沒有成本地增加收看的人,但製作一個新的電視節目仍是涉及成本的。

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指的是某人在付費消費一種财货時,不能排除其他沒有付費的人消費這一财货,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公共财的效用不可分割地影響整個公眾,而不管其中任何個人有否付費。舉例來說,國防服務難以區分有付費和沒有付費的人,只能同時保護國內所有人,因此具有非排他性。

享用公共财而未付出代價者,稱為「搭便車者」(英語:free-rider)。[4]

其他

公共财的特徵除了非敵對性和非排他性,還有一些其他的屬性[5]

  • 不可分性:向所有人提供或是不向任何人提供
  • 投資大,經營成本小
  • 自然獨占
  • 收費的成本過高
  • 消費具有社會文化價值

公共财與公物

「公共财、私有财」這一對概念與「公物、私物」這一對概念的意義不同,但是常常被混淆,其實「公共财」並不是一般大眾所指的「公物」。

「公共财、私有财」這一對概念定義於敵對性和排他性兩個性質,而「公物、私物」這一對概念定義於财货的所有權。「公物」指多數人共同擁有該物的產權,也稱為「共有資源、準私有財」。公物是無法判斷擁有者的「無主物」,而私物則指一個人(或法人)擁有該财货的產權。舉例來說,公共廁所沒有單一擁有者,所以是「公物」,但兩個人不能同時使用同一個廁所,不能算是「公共财」。[6]

公共财與政府干預

公共财這一概念是,是一些經濟學家[誰?]提出「混合經濟」理論的重要依據。由於市場經濟自身存在失靈的情況,一些經濟活動必需由政府出面進行組織,政府經濟部門就有某種存在的必要。

1848年,經濟學家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提出燈塔具有非排他性,私人生產無利可圖,應由政府提供。[7]

1954年,保罗·萨繆森提出,燈塔具有非敵對性,多服務一艘船,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等於零。為了讓社會利益極大化,燈塔不應收費,因此應由政府提供。[8]

然而,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卻提出反對的意見。他認為公共财仍然可由私人提供,向消費者收費。把公共财捆綁私有财銷售,以隔離不付費的人,便可有效收費。[需要解釋][6]

消防服務為公共财。

參考文獻

  1. 高鴻業.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ISBN 9787300128016. 
  2. For current definitions of public goods see any mainstream microeconomics textbook, e.g.: Hal R. Varian, Microeconomic Analysis ISBN 0-393-95735-7; Andreu Mas-Colell, Whinston & Green, Microeconomic Theory ISBN 0-19-507340-1; or Gravelle & Rees, Microeconomics ISBN 0-582-40487-8.
  3. Public Goods - 公共财. 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繁體中文(中國台灣)). 
  4. Free Rider - 搭便车者,白吃著,坐享其成者. terms.naer.edu.tw. [2021-10-26]. 
  5. 胡家勇. 《政府干预理论研究》.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6: 194. ISBN 7810441779. 
  6. 6.0 6.1 張五常. 《经济解释卷一: 科学说需求(神州增訂版)》. 中信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08620831. 
  7.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政治经济学原理》(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8. 
  8. 保罗·萨繆森. 〈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