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誤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倖存者偏誤(英語:survivorship bias),另譯為「生存者偏差 [1]」,是一種邏輯謬誤,選擇偏差的一種。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沒有倖存的(可能因為無法觀察到),造成錯誤的結論。

生存偏見可能導致過度樂觀的信念,因為失敗被忽略,例如當不再存在的公司被排除在財務業績分析之外時。它也可能導致他人誤認一個群體的成功具有一些特殊屬性,而不僅僅是巧合(相關證明了因果關係)。其謬論形式為:倖存過程B的個體A有特性C,因此任何個體倖存過程B需要有特性C。有特性C但無法倖存過程B的個體被忽略不加以討論。邏輯偏差在於只關注篩選結果做出評估,而忽略篩選條件與篩選機制等資訊。用俗語「死人不會說話」來解釋其成因意指當取得資訊之管道,僅來自於倖存者時(因為無從由死者/淘汰者/離場者獲得來源),此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之偏差。這種偏差可以導致各種錯誤結論。

辛普森悖論柏克森悖論一樣,都是源自對撞因子

案例

軍事

這是安全返回的飛機受損的部分示意圖;而其他地方受到攻擊的飛機卻無法安全返回。(圖片為假定的數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亞伯拉罕·沃德教授接受美國海軍的要求,運用他在統計方面的專業知識給出關於『飛機應該如何加強防護,才能降低被炮火擊落的機率』的建議。沃德教授針對盟軍的轟炸機遭受攻擊後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後發現:機翼是整個飛機中最容易遭受攻擊的位置,而發動機則是最少被攻擊的位置。因此美國海軍指揮官認為『應該加強機翼的防護,因為這是最容易被擊中的位置』,但是沃德教授給出的結論是『我們應該強化發動機的防護』。

沃德教授提出以下其加強機身防護意見的依據:

  • 本次統計的樣本,僅包含沒有因敵火射擊而墜毀並安全返航的轟炸機。
  • 沃德教授假設所有中彈的彈著點應該會平均分布在機身各處,而能安全返航的轟炸機機身中彈數量較多的區域,是即使被擊中也比較不會導致墜機的部位。
  • 機翼被擊中很多次的轟炸機,大多數仍然能夠安全返航。
  • 發動機彈孔較少的原因並非真的不容易中彈,而是一旦中彈,其安全返航並生還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軍方最終採取了教授提出的增加發動機防護的建議,後來證實該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這項研究對當時仍在發展初期的作業研究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2]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劉順仁. 《決胜》. 時報文化. 2008年7月. ISBN 9789571348841. 
  2. 你真的懂"幸存者偏差"这个词吗?_千寻生活. www.orz520.com. [2018-06-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