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文化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台湾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次文化(英語:Subculture),又稱亞文化非主流文化,是指相對於某個主流文化的小眾文化。

次文化的展現可能顯現在於面對事物的思想、態度、習慣、信仰和生活方式,可以說是一種相對於主流文化的價值、信念,它也是伴隨著主流文化而產生的另一種特殊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像是在國家地區膚色種族宗教性別性向階級貧富教育職業年齡等不同性質的層面當中都會產生不同的次文化。每個社會都會有主流文化在面對次文化時所產生的衝擊和變化,這些次文化可能是對於主流文化積極的改進,或是作為對於主流文化消極的反抗。

次文化多半是由團體流傳出來的,藉由團體的認同和共享,使得這些次文化也像共同的主流文化一樣被流傳出來,生活在社會當中的人們不單單只受到主流文化的價值和規範,也從人們所生活的團體裡,受到許多次文化的影響。

「次文化」也可與「流行文化」相對,指少數人熱衷的新娛樂。如爵士樂搖滾樂嘻哈街舞極限運動御宅族ACG都曾經是小眾文化,但經過推廣下逐漸流行,成為流行文化

一項新興文化是否屬於流行文化往往是透過媒體曝光率來決定。在電視普及後,一些次文化就被傳媒大肆宣傳,例如1960年代香港樂隊僅能於少數地方演出,到1970年代開始進入大眾視野,而今成為流行文化。1990年代興起的無厘頭文化,2000年代下降而未能成為主流文化。但並非所有的新奇文化都得到傳媒的宣傳,例如1970年代興起的電視動畫,被視為小孩子的娛樂,此觀念深入人心,使動畫受到不同程度的輕視。例如香港曾將動畫主題曲視為兒歌(儘管許多作品都沒有兒歌應有的風格),從而出現《兒歌金曲頒獎典禮》(2009年改為《動畫金曲音樂會》)。但在1970年代中後期,這項定見開始逐漸被《宇宙戰艦大和號》、《魯邦三世》及《機動戰士鋼彈》等高齡層向的作品慢慢扭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