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鳳英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嚴鳳英
曲藝家
別名鴻六、黛峰
國籍中國(1930-1949)
 中國(1949-1968)
民族漢族
籍貫安徽桐城
出生1930年4月13日
中國安慶桐城
逝世1968年4月8日(1968歲-04-08)(37歲)
 中國安徽省
職業黃梅戲演員
配偶王兆干
甘律之
王冠亞

嚴鳳英(1930年4月13日—1968年4月8日),女,乳名鴻六兒,曾用名黛峰,藝名鳳英安徽桐城人,中國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生平

童年

1930年,嚴鳳英出生於安慶,奶奶為其取名「鴻六」[1]。出生不久父母經營客棧破產,後父親嚴司明和母親離異,四五歲時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羅家玲。與姑、姐們挖野菜、放牛的同時,她學唱了流傳於當地的不少民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其父嚴司明也回到家鄉,教授其唱京劇。十來歲時,同族中曾參加戲班的嚴雲高將黃梅戲帶回羅家嶺,嚴鳳英始而偷偷學戲,繼而拜嚴雲高為師,並學會了《送香茶》、《春香鬧學》等傳統戲中的單折[2]:272

成名

1945年春天,嚴鳳英在桐城練潭張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二龍山》,扮演女債主畬素貞的丫鬟。此為其黃梅戲的起點。因為登了台做了「傷風害俗」的事而觸犯族規,當時族長要開祠堂門以「沉塘」來懲處。嚴鳳英離開家鄉轉演於宿松望江石台縣等地。從藝於著名花旦丁永泉,最終唱進了當時的安徽省會安慶,嚴鳳英唱紅於群樂、草屋劇場,每晚連趕三場才能滿足觀眾的要求。1946年嚴鳳英在安慶出演《小辭店》中的柳鳳英走紅,並因而改名嚴鳳英[1]。後因盛名而遇禍,避難南京,脫離黃梅戲舞台。在南京期間,嚴鳳英改名嚴黛峰,曾在南京夫子廟的高級舞廳中做舞女,演唱流行歌曲。1947年學唱京劇,後來又拜白雲生為師學唱崑曲。

1949年,安徽省為了發展黃梅戲,邀請嚴鳳英回到安慶。1951年嚴鳳英重回黃梅戲舞台,在1952年上海舉行的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嚴鳳英以黃梅戲傳統小戲《打豬草》和折子戲《路遇》(《天仙配》)聞名滬上,獲得廣泛讚譽,時年22歲。除演出傳統劇目外,她還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等演出過《江漢漁歌》、《兩朵大紅花》、《木蘭從軍》等劇目。為了宣傳新婚姻法,安徽省排演了黃梅戲電影天仙配》(1954年),嚴在劇中飾演七仙女。先後有一億多人觀看了這個影片,創造了當時戲曲影片上座的最高紀錄,嚴也因此揚名全國。後又排演了黃梅戲電影《女駙馬》(1958年)、《牛郎織女》(1963年)等,均獲得很高讚譽。

從1953年到1965年,嚴鳳英先後主演了近50個大小劇目,其演藝水平也不斷提高,既形成了獨自的風格特色,又代表著當時黃梅戲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並對該劇種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她所塑造的陶金花、七仙女、馮素珍、江姐等人物栩栩如生、令人難忘[2]:273

蒙難自盡

文革初期,嚴鳳英被以「三名三高」、「黑線人物」、「封資修代表」的罪名迫害,被指為封資修的「美女蛇」,憤而吞安眠藥自殺[3],時年38歲。死後被軍代表以尋找「特務發報機」為由,割開喉管,挖出內臟。「嚴鳳英死後不到一個小時,劇團的領導就趕來了,任務只有一條:嚴鳳英之死有不少疑問,有人檢舉她是國民黨特務,是奉了上級命令自殺而死的,所以要剖開她的肚皮挖出她的內臟,檢查她肚子裡的特務工具!醫生也不同意開,他們只會按醫療的方法開,而這是公安部門刑偵的技術,他們沒學過,不會開。而領導講,現在不是治療的問題!

「他們開刀時,紅梅劇團派了四個人在嚴鳳英身邊監視,『屁派』一個男造反派頭頭,『積派』一個女造反派頭頭各站兩邊,上方站的是『革命幹部』,下方站的是那個軍代表劉萬泉。醫生用手術用的小斧頭從咽下砍起,向下一根肋骨一根肋骨地砍,然後把內臟拉出來,剖開,找他們聽到檢舉的所謂『發報機』、『照相機』……等『特務工具』——當然一無所獲!只查到一百多粒安眠藥片!當劈到恥骨時,膀胱的尿噴了出來,那個軍代表悻悻地說:『嚴鳳英,我沒看過你的戲,也沒看過你的電影,今天我看到你的原形了!』 [4]

家庭

1950年代初,嚴鳳英生下第一個兒子王小亞。1953年與王小亞的父親王兆乾分手。1954年,和甘律之結婚,1956年離婚。1956年下半年,排演《王金鳳》時,與導演王冠亞相識並結婚,兩人育有一子王小英[1]。王冠亞著有《嚴鳳英傳》,和根據此傳記改編的電視劇《嚴鳳英》。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主筆:馬戎戎. 曲艺家严凤英儿子证实母亲死后器官被取出检验刊. 新浪網 來源:三聯生活周. 2010年4月12日 [2011-04-02] (簡體中文). 
  2. 2.0 2.1 武宜三. 精英是怎样被毁灭的?: 1949年以来各界精英死难实录. 五七學社出版公司. 2012年4月. 
  3. 黄梅戏著名演员严凤英之死. 搜狐. [2013-01-08]. 
  4. 成展鵬. 王冠亚忆爱妻严凤英之死:有些传言不实 我不软弱. 中國新聞網. 2013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