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聞百科:何謂「中國價值觀基礎上的客觀觀點」?簡談維基式「中立」的虛偽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何謂「中國價值觀基礎上的客觀觀點」?
——簡談維基式「中立」的虛偽
文/邱文

求聞百科的重要方針中,「中國價值觀基礎上的客觀觀點」獲得了最多的關注,也引發了一些非議。本論述意在闡明這一方針的內涵。

(一)

「中國價值觀基礎上的客觀觀點」是求聞百科五大「基本原則」之一。五大「基本原則」,對應的是維基百科的「五大支柱」。現在求聞百科基本原則頁面保留了重定向「5P」,這一重定向仍沿用維基「五大支柱」英文「Five Pillars」的縮寫。顧名思義,這是求聞/維基百科的重要方針,「基本原則」和「五大支柱」之間只有細微用詞上的差別:

求聞百科「基本原則」 維基百科「五大支柱」
求聞百科是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Wikipedia is an encyclopedia)
求聞百科採用中國價值觀基礎上的客觀觀點 維基百科採用中立觀點(Wikipedia is written from a neutral point of view)
求聞百科內容開放版權 維基百科內容開放版權(Wikipedia is free content that anyone can use, edit, and distribute)
求聞百科社區講求文明 維基人以禮相待、相互尊重(Wikipedia's editors should treat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and civility)
求聞百科因時而變 維基百科不墨守成規(Wikipedia has no firm rules)

求聞百科沿用了相當一部分中文維基的方針、指引,但對其中維基時代不合理的、尾大不掉的方針指引做了調整。例如,維基的另一個重要方針「關注度」,其中文名是英文「notability」的直譯,通俗地說,「關注度」規定的是「某一篇條目的主題得多有名才配被維基收錄」。中文維基當前使用的「關注度」譯名飽受詬病,因為這一名字難以同它的實際含義聯繫起來,所以求聞百科索性直接管它叫「收錄標準」,意譯英文原文。「五大支柱」里也是同樣,其中第四條「維基人以禮相待、相互尊重」中的「維基人」是英文「Wikipedian」的翻譯,「Wikipedian」即「Wikipedia」加上「-ian」後綴,來指代維基內容的編輯者。這一用法在英語裏聽着還算順耳,但中文裏就是「怪怪的」。所以求聞百科直接棄用,叫「求聞編者」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叫什麼「求聞人」。像這樣小到用詞,大到方針指引的調整,還有很多。

(二)

類似地,所謂「中國價值觀基礎上的客觀觀點」也來自於我們對維基對應方針的反思。網上有人說「我寧可期望有一個(像維基一樣)可以自由發表觀點的平台,而不是(像求聞一樣)『採用中國價值觀』這樣的預設立場」。還有人說,求聞是「自費給大清官老爺塗脂抹粉」,是「民族敗類」,卻對維基標榜的所謂「中立」視而不見。

「中立觀點」在五大支柱中被稱為「維基百科採用中立觀點書寫」(Wikipedia is written from a neutral point of view),中文維基將其意譯為「維基百科採用中立觀點」,日語維基將其意譯為「維基百科基於中立的觀點」。所有語種的維基百科都有這一規定,中文、英文是,日文也是。那麼我們不妨看看「採用中立觀點」的日文維基的「南京大屠殺」條目。不好意思,日文維基沒有什麼「南京大屠殺」,只有「南京事件」條目一開頭,便開始暗示「南京事件」規模多大、是否違反國際法、死亡多少人乃至這到底算不算屠殺等都有爭議;而在條目正文裏,你連一張照片都看不到。你去日文以外的所有語種維基條目里,都能找到諸如《東京日日新聞》頭版刊載的參與「百人斬比賽」的日本軍官照片、平民被活埋濫殺的圖片、受難者遺體堆放在秦淮河岸邊的圖片等直觀展現日軍戰爭罪行的照片,唯獨日文沒有。

——這就是「採用中立觀點」的維基百科。日文維基自己找到了自己認為的「中立」,一個符合日本右翼歷史修正主義史觀的「中立」。

你可能會想:維基「五大支柱」的第五條不是「維基百科不墨守成規嗎」?那我也「不墨守成規」,我上去給它改回來,我上去給它加上配圖,不就好了嘛!那就快點去,看看你的改動會在幾分鐘之後被撤銷,你的賬號會在被撤銷幾次之後被封。這就是「不墨守成規」的維基百科。

(三)

你能去改日文維基,就已經算是很了不起了。維基正在系統性地封禁VPN等代理使用的IP位址,也就是說,你翻過牆後可以用所有網站,維基也能用,但有很大概率,你還沒開始編輯,你就會被提示你的IP被禁止編輯了。換言之,你還沒等着去這個「可以自由發表觀點的平台」發表你的觀點,你的嘴就被堵上了。

維基的擁躉這時會出來解釋說,維基封代理IP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大陸的用戶可以靠跟管理員申請賬號的方式來編輯。我們尚且不說在本文撰寫之日,申請賬號需要等上41天才能處理,維基的擁躉仍然不能解釋:憑什麼用戶翻了牆可以用所有網站,唯獨維基用不了;憑什麼中國大陸的用戶要等41天才有管理員給「恩賜」賬號。等你拿到了管理員賜給你的賬號,你也最好夾着尾巴做人,因為管理員如果發現大陸新用戶里出了幾個「刺兒頭」的話,可以拖延其他中國大陸的用戶的申請,可以找藉口故意不給你的「代理IP編輯權」續期,或者直接封了你了事。畢竟管理員都是港台的,或者已經被嚇得不敢主持正義的少數大陸人。說白了,他們的辦法和道理,就是用盡各種手段,在你發表你的觀點,通過充分辯論來達成「中立」之前、在你做那麼一些「不墨守陳規」的事之前,先把你的嘴堵上。

把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擠出去,先控制他們的數量;對於已經進來的,再靠着管理員濫權、「基金會行動」之類的大棒嚇唬他們閉嘴。中文維基也因此找到了自己認為的「中立」,一個建在香港反對派和台灣綠營價值觀基礎上的中立。但在表面上,他們都標榜「採用中立觀點」,前面沒有定語。

(四)

我再通過幾個新例子來展示一下。無論維基怎麼去美化他們所謂的「中立」,並把「維基百科採用中立觀點」定為所有語種維基都共有的規定,他們都無法避免兩個「不中立」的問題:

一、語種跟語種之間對「中立」解讀的差異。前文提到的例子是南京大屠殺條目在日文維基和其他語種的差別。中文維基跟英文維基在兩岸問題的表述也不一致,英文維基允許「China」和「Taiwan」並列,英文維基也沒有「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的條目,而是直接寫進「Taiwan」裏面去。中文維基則使用「一中各表」的描述方式,對1949年之後的兩岸關係,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並列表述。但是,既然中英文維基都執行同一個「中立觀點」的方針,難道中英兩邊不應該採用同樣的表述嗎?

二、語種內部對「中立」的解讀差異。我們再回到南京大屠殺的例子上,日本也有樂於承認南京大屠殺,不怕自揭家醜的左翼人士。為什麼這些人的思想沒有體現到日文維基的南京大屠殺條目里?2021年,日本撰稿人佐藤由美子在美國網媒Slate發文痛斥日文維基的歷史修正主義現況,直呼這算「虛假信息」(misinformation)。再說歐美,歐美國家內部也有左右之分。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員曾引用維基百科創始人之一的拉里·桑格(Larry Sanger)的話,形容英文維基上奧巴馬的條目「甜蜜親昵」(honeyed)、「沒有醜聞」(scandal-free),而當勞·特朗普的條目則「尖酸刻薄」(peppery)。換言之,外文母語者(甚至維基創始人)自己都不認為外文維基百科是「中立」的。佐藤們和桑格們只能徒勞地喊上一喊。

除此之外,維基對第三世界的主題是否收錄存在歧視。維基的「關注度」標準(求聞稱「收錄標準」,上面剛提到)事實上嚴重偏向港台和西方世界,長期歧視中國大陸等第三世界。例如,香港一條才兩公里長的高架路從頭到尾全長兩百米的街,維基百科不光予以收錄,這兩條路還成了「優良條目」;反觀描述徐州城市快速路網絡的條目,被維基百科某些人認為並非「實際存在的路網」,無視該路網當時已初步成型的事實,從而被直接刪除。又例如,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國家郵政局機關黨委(扶貧辦)辦公室三級調研員鄧治國,該條目被中文維基刪除的理由是所謂「僅新聞稿」和「政治宣傳」,無視相關來源中對其事跡的介紹。在鄧治國條目被刪除的同一日,江西省京劇團演員章艷敏的條目也被刪除,理由為「沒有來源」,無視互聯網對其過去二十餘年演藝生涯的廣泛報道。維基普遍不收錄來自第三世界,缺乏傳統意義上能被維基認定為所謂「可靠來源」的媒體報道的事物。這一問題在非洲、拉美等地的體現,已經廣為維基內外詬病。維基在「關注度」的「雙重標準」,導致大量中國大陸主題的條目根本沒法建立,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百科創作。這都是我們不得不「另起爐灶」的原因。

求聞百科不會遇到不同語種之間差異的情況,我們也沒有打算去搞個「英文求聞百科」,我們的編者、讀者都來自中國,內部差異小,在收錄上也不會自己歧視自己的主題。維基百科的體系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一些跨國、跨語種的協作需求,並沿用了某些開源社區的經驗。比如維基仍然使用「IRC」作為即時聊天的工具(網齡小於20年的朋友應該是沒聽說過這個東西的),這件事放在求聞百科上就簡單多了,微信群和QQ群各拉一個就夠了。所以,求聞百科不需要考慮「中立」規定在各個語種、各個國家的適用情況,沒必要省略「中立」二字前的定語,直接挑明了「中國價值觀基礎上的客觀觀點」,不用「裝外賓」。與此同時,中文維基百科也沒必要「裝中立」。不管他們再怎麼抵賴,他們實際執行起來的「港台價值觀」跟嘴裏說的絕對「中立」也是兩碼事。

維基百科的「中立性」來自於各方制衡。當某一些在社群中規模達到不可忽視的用戶被刻意地、系統性地排擠出維基的討論之時,維持維基百科「中立」的脆弱平衡便被打破。所謂的「排擠」,既包括在討論時口頭上的排擠(日文維基編者匿名用戶比例大,可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地騷擾不能匿名的高級成員等),也包括通過難用的軟件界面、故意通過封禁代理用IP和嚴控「代理IP編輯權」的發放等等。「九·一三」事件發生後,中國大陸的用戶被進一步從中文維基中排擠出去,導致維基的「一中各表」都快堅持不住了——近幾年來中文維基的新條目直接把「中國」和「台灣」並列的情況越來越頻繁,這是公然違反中文維基「中立的觀點」方針和「避免地域中心」方針。中文維基還佯裝「中立」的這最後一點臉皮都不要了。

(五)

雖說維基的「中立性」早已被破壞如此,求聞不應該成為維基的純粹「對立面」。或者說,維基寫東,求聞不一定就非得寫西。

首先,我們不應該為了百科文章內容總數中極少數的爭議條目,而否認普遍適用的「中立觀點」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且這種「中立觀點」的確適用於大多數一般條目。為了糾偏而糾偏是不正確的。

同時,維基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中文維基在早年確立的「以『一中各表』為處理兩岸條目描述的大概方向」「在涉及政治的時候採用『一中各表』,在不涉及政治的時候用『中國大陸』『台灣』並列」,反映了當時兩岸的政治氣候。隨着2016年蔡英文上台,兩岸關係轉冷,再加上能夠制衡「台獨」勢力的中國大陸用戶被「九·一三」事件打壓,維基靠「一中各表」來維持「中立」必然難以為繼。既然維基方面的情況在時時變化,我們也沒有必要在現在就去找一個「對立面」跟維基針尖對麥芒。我們的角度只需要求聞社區認為合適即可。但是,我非常能夠理解有些人在看到各個語種維基現況偽中立的現況後,認為有必要將求聞百科塑造成「對立面」的想法。無論這些人怎麼想,他們在行動前必須要得到求聞百科社區整體的同意。

如果有人認為求聞創造出來,其目的就是為了使用跟維基正好對立的話語來重寫一遍維基的爭議條目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這點跟本文主題無關,但我需要跑題強調一遍:求聞百科期望在中國大陸復刻維基在版權、文物保護、地方文化等領域的成功經驗,復刻維基作為一個版權開放的、由志願者不受償編撰的百科全書的經驗。而維基被屏蔽這點本身,前文提到的原因,再加上維基長期對中國大陸用戶實施的代理IP封禁及其他歧視性政策等等,都導致我們不得不「另起爐灶」創建求聞百科。求聞百科的首要任務,就是先把維基在國外的作業給抄好。「中國價值觀」與否,都是附帶的。

但反過來說,即使不明確寫清「中國價值觀基礎上的客觀觀點」,求聞百科也會自然而然地回到這點上。就像在日文維基形成了「日本右翼價值觀基礎上的中立」,英文也形成了他們認為的「歐美左派/自由派價值觀基礎上的中立」,而中文維基在把中國大陸的用戶都給排擠出去之後,也形成了事實上「香港反對派和台灣綠營價值觀基礎上的中立」。只是他們不寫出來而已。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價值觀基礎上的客觀觀點」必須堅決貫徹國際主義精神。傳統紙本百科全書往往因為篇幅限制,不能給外國和本國事物以同等篇幅記載。求聞百科作為電子百科全書,自然應該應收盡收,成為中文使用者了解外國的入口。我們不能剛批評完中文維基百科在「關注度」(收錄標準)上搞雙重標準,我們就對別國搞雙重標準。維基充斥着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流毒,如正當化英國對香港、日本對中國台灣和東北的佔領與殖民統治等,這些都應該予以肅清。但是,維基上諸如禁用「我國」「本港」之類的地域中心詞彙的規定,應該堅持。(「九·一三」之後,維基上香港自稱「本港」並且沒人糾正的情況也越來越多,毫不令人意外。)除此之外,求聞百科不應該拒絕中國大陸以外的用戶參與。現在求聞百科提供繁簡轉換、地區詞轉換,並要求既有條目需要儘可能提供轉換,也是這一思想的體現。

(六)

求聞百科沿用了大多數維基百科的方針指引,這沒有什麼可感到奇怪的,也沒什麼值得扭捏躲藏的。維基的方針指引,以及維基方針指引之外的社區體系,能夠吸引來一群不受償的志願者貢獻百科知識,雖然存在不少問題,卻是成功且成熟的。好的東西就沿用,有問題的東西就扔掉。求聞百科的主力編者來自維基百科。我們正是那群提出、討論、實施、踐行維基各種方針指引的人。因此,我們自然有權力在自己的百科平台上沿用這套制度,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創新——就像在2021年9月13日之前的那樣。求聞百科就是沿用了大多數維基的方針指引,並且用得堂而皇之,用得理直氣壯。

既然求聞沿用了維基的方針,那麼維基自己有沒有正本清源地「沿用」自己的方針呢?前文提到過的維基創始人之一的拉里·桑格,就是維基「中立的觀點」(neutral point of view)方針的起草人,他也是現如今對維基「中立性」抨擊最猛烈的人士,說「我從未聽說過比維基百科還不中立的百科」。諷刺嗎?

「五大支柱」中,除了「中立的觀點」方針之外,另一個由桑格提出的是「忽略所有規則」(ignore all rules)。「忽略所有規則」在「五大支柱」里被稱作「維基百科沒有固定的規矩」(Wikipedia has no firm rules),中文維基將其雅化翻譯為「維基百科不墨守成規」。實際上,點開「維基百科不墨守成規」,就會被帶到「忽略所有規則」的方針頁面。這個方針只有一句話:「如果有規則妨礙您恰當地改進或維護維基百科,請忽略該規則。」("If a rule prevents you from improving or maintaining Wikipedia, ignore it".)看着很簡單,很令人興奮,像是一個百科全書烏托邦的樣子,對吧?

但是,桑格於2005年4月在Slashdot網站以及他於2006年、2020年出版的書中解釋道,他當時認為維基百科「需要更多新編者,而不是新的條條框框」,彼時的維基百科不需要有人被賦予權威,站在高處指指點點;而「忽略所有規則」是維基在飛速發展期「臨時的、開玩笑性質的」規定。桑格主張,隨着維基百科的發展壯大,規則和條框不可避免。當有人稱「忽略所有規則」恰恰「就是維基百科的本質」時,桑格則說:「這絕非我的本意。」

但無論桑格本意為何,自此往後,「忽略所有規則」仍被維基當成了金科玉律,名列「五大支柱」之一。可笑的是,「五大支柱」的概念是2005年5月在英文維基上被提出來的,而一個月前,桑格就公開否認了「忽略所有規則」在當時維基上的必要性。相比較2001年到2003年提出的方針指引,甚至是從Nupedia時代沿用下來的規定,「五大支柱」還很年輕。維基稱五大支柱是其「運作的基石」,但實際上,五大支柱只是2005年對當時維基既有方針指引的總結,究竟什麼算得上「支柱」,並沒有明確的標準。觀察英文維基當時的編輯歷史,「五大支柱」背後很可能就沒有什麼深謀遠慮,但卻被釘死下來,捧上神壇,自此誰都不敢觸動。

在實踐中,「忽略所有規則」也已成為維基的方針指引里最抽象、最難實行的規定。如果你按照「忽略所有規則」去把日文維基的「南京大屠殺」條目進行改正,你還是違反了日文維基的規則,免不了被警告和封號;與之相反的,當「折毛」造假古羅斯歷史一事被挑出,並在知乎等平台迅速發酵之時,中文維基理應按照「忽略所有規則」立刻撤下折毛的條目,降低影響,卻沒有管理員肯出手處理,而是繼續走慢速刪除的討論流程。事實是,中文維基的管理員如果真的動用了「忽略所有規則」來執行應急操作,絕對免不了在事後被社區逮出來討要說法。用維基人「Hat600」的話說,「管理員的操作緊守規矩,程序無懈可擊,非常利於管理員在維基百科自保,卻無法合適的處理絕大多數問題。所以很久都已經沒有看到管理員罷免案了,同時很多嚴重事態卻沒有管理員出面干預。」

這就導致「忽略所有規則」這條方針,無論是按照桑格最原本的理解,還是按照桑格之後融入了其他維基人「集體智慧」的新理解,都淪為一紙空文。維基社區反倒跟這條激進的規則剛好相反,變得極端保守、排斥變革,譬如英文維基的首頁設計自2006年以來就沒變過;推動新方針指引通常會面臨極大的阻力,屢屢難產;管理員為了自保而不敢從事棘手操作,更別提引用「忽略所有規則」作為自己行事的依據了。「自由」的百科全書被白色恐怖籠罩。這種風氣下,也休怪有些人會巴不得多來幾次「基金會行動」,上「休克療法」了。

五大支柱中,又一個被嚴重扭曲的,是第四條「維基人以禮相待、相互尊重」。這條乍看起來,貫徹得是很到位的:維基上沒人「祖安」,沒人罵街,所有人表面上都客客氣氣,甚至相互之間留言用「您」這個字都不算特別禮貌,得用「閣下」「在下」「私以為」這種級別更高的謙詞。直到你發現,維基能讓人表面文明,卻不能讓人停止陰陽怪氣。維基的所謂文明,只是把「我」給替換成「在下」,把「您」給替換成「閣下」而已。毫不意外,這套「文明」方針很快就被發現了漏洞。結合前文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維基明面上還要求在百科條目里用「一中各表」,但是在條目之外場合的言論可以不用。所以,你就會看到很多台灣用戶在討論區發言的時候,先是一口一個「閣下」,在同一句話里再一口一個「台灣和中國」。維基表面上的「中立」在離開了條目空間之後就迅速解體。當然,理論上講,也可以有大陸人反過來說「中國台灣省」,不過你可以猜猜陰陽怪氣「台灣和中國」的和陰陽怪氣「中國台灣省」的,哪種人佔比更多;還有你會不會因為其他小事被故意找茬針對。

(七)

有些人錯認為維基百科「中立」的另一個原因是,掌控維基百科的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慈善組織,其絕大多數資金都來自讀者募捐。他們天真地認為,既然這個基金會是非營利組織,那麼它自然不會作惡。

這種邏輯忽視了幾個重要的問題:

  • 非營利組織不代表不會超額募捐、揮霍捐款。基金會有大量「小金庫」們和「郭美美」們覬覦着維基讀者的錢包。
  • 基金會每年能募捐1億多美元。基金會員工自己曾經估計過,維持維基運轉只需要每年1000萬美元,相當於每年募捐額的零頭。剩下的錢都花到哪去了?
  • 基金會被廣泛指責用「標題黨」的語調「忽悠」讀者捐款,言語中對讀者暗示維基快要關站,實際上卻富得流油。
  • 中國的非營利組織數量較少,導致很多人會對其存在一種朦朧的好感。美國等西方國家受宗教影響重,早已存在教會等免稅組織,而與其性質類似的NGO發展早,更成熟,故而比中國常見得多。維基基金會即NGO的一種。以美國為例,民主黨、共和黨都有大量的非營利組織作為自己運轉的「白手套」,非營利組織參與政治,甚至以非營利、非政府的名頭在外國惹事,實在是再常見不過了。
  • 我們說基金會是個非營利組織的前提是它得真是個非營利組織。基金會正在大搞旗下的商業項目,兜售給谷歌、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該商業項目就是利用維基內容營利的。基金會不可能會倒閉,但它絕對已經變質了。
基金會甚至把搜刮捐款的目光瞄向遺產。本圖是基金會給「小金庫」Wikimedia Endowment募捐的真實郵件樣本,建議收件人「起草一份遺囑」,在遺囑里或讓遺產繼承人捐給這個「小金庫」

維基媒體基金會的黑料可是多到根本挖不完。受篇幅限制,本文不會深入介紹上面提到的所有要點,僅着重介紹幾個的確會讓基金會影響到維基中立性的案例。

基金會從維基讀者手裏募來的大量捐款都被塞給了「潮汐基金」(Tides)等「小金庫」里。根據「潮汐」提供的,經德勤審計的數據,「潮汐」以及基金會以「潮汐」的名義募集的資金總額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基金會一年份的募捐額。

「潮汐」是何許人也?英文維基上「潮汐基金」的條目就直接寫道,「潮汐」隸屬於一個左派/自由派的政治遊說組織,其支持的議題包括環保、LGBT等平權、女權、人權等。維基媒體的總法律顧問阿曼達·基頓(Amanda Keton)就是「潮汐」的前CEO。美國有參議員在接受採訪時,明確承認「潮汐」是民主黨的「黑金(dark money)組織」,說「潮汐」這類組織帶來的大量來處不明的遊說資金「隱含着政治影響力」。

讀者給維基捐款,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捐款應該花在維基上。但是,基金會會卻明目張胆地挪用讀者捐款。在「潮汐」的「指揮」下,「小金庫」會給明顯跟維基無關,又帶有明顯政治站位的項目使用。其中一個「小金庫」就明確聲稱它會撥款給「讓世界逐漸遠離歐洲中心的,白人、男性、帝國主義、父權至上」而努力的項目。

或許正是因為他們幹得實在是太明目張胆了,這也罕見引發了基金會關係人士對「潮汐小金庫」的質疑。維基英國分會前董事說,他認為這是基金會美國總部「故意牽頭」「想要做點什麼來讓維基跟美國的進步派運動看齊」才搞的。這裏說的「進步派」即指親民主黨的勢力。

如果「潮汐」還不能證明基金會跟民主黨有關係的話,那你應該還沒聽說這件事:維基基金會的前CEO,在2021年從基金會辭職之後,直接跑去了美國國務院。

都開玩笑說美國經常政商勾結,商人從政、政客從商的情況層出不窮,成了「政商旋轉門」。現在看起來,旋轉門也不一定非得是「政客」和「商人」;非營利組織也可以摻和進來,熱鬧翻倍。

嘉芙蓮·馬赫爾(2019年)

這個跑去美國國務院嘉芙蓮·馬赫爾,在2014年至2021年期間掌舵維基基金會,對維基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基金會之前,馬赫爾的履歷還包括臭名昭著的「國家民主基金會」(NED)下屬衛星機構「國際事務民主協會」(NDI,又譯「國際民主研究院」)。如果你覺得「NDI」還不算有名的話,那麼你肯定聽說過「人權觀察」和「自由之家」——2019年12月,中國外交部宣佈制裁境外NGO,這三家「榮登」同一份名單。

馬赫爾的年薪足有40萬美元。她離職的時候,基金會還又一次性給了她62萬美元。那國務院給了她什麼高官厚祿才讓她跳槽的?雖然「厚祿」有多少還不清楚,但「官」是不低。嘉芙蓮去的地方是國務院的「外交政策諮詢委員會」(Foreign Affairs Policy Board),總人數只有25人,是個非常精英的組織。除了馬赫爾之外,其他的成員美國前州長、美國前駐華大使、知名大學校長等領導、谷歌母公司前副主席等。

美國國務院官網介紹,該委員會「旨在就美國外交政策問題,向正副國務卿……提供建議和意見」。其中,又是這麼介紹馬赫爾的:「嘉芙蓮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科技、人權、民主和國際發展的交叉路口度過」,而在加入基金會之前,「她當時負責有關言論自由、信息自由獲取和私隱領域的國際政策問題」。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的標誌

其實,這個委員會只能算是馬赫爾的「兼職」。馬赫爾現在還擔任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CEO。它相當於美國的「中央廣播電台」,是汽車收音機上的媒體,同時還運營網站等。跟CNN等大家更熟悉的美國媒體不一樣的是,NPR廣播電台和另一家叫PBS的電視台是由美國國會直接撥款成立的,形式上獨立於資本和政府運作。換句話說,CNN、福克斯等新聞背靠的是大財團,而NPR、PBS則是背靠美國政府,模式上跟「美國之音」類似,只不過受眾是美國國內。馬赫爾既然都能經過這「政商旋轉門」轉去美國國務院,同時還能再轉到國營的NPR,絲毫不讓人意外。

維基基金會還跟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美國總統競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家族的「克林頓基金會」有密切關係。直接引用前面《每日電訊報》評論員的話:

維基媒體基金會長期以來跟克林頓家族有着良好的關係,並且這關係愈發緊密。自2016年,它就用了克林頓家族的公關專家克雷格·米納西安(Craig Minassian)。米納西安的公司也成為了從基金會拿錢最多的外包公司,與此同時,米納西安仍然保持着他在克林頓家族那裏的全職工作。而基金會則選擇了把捐贈基金存放在了「潮汐基金會」那裏。這個「潮汐」基金網絡容許匿名的捐贈者來支持偏向左派的事務,一些人稱之為為民主黨利益的「黑金集團」。

克雷格·米納西安

得了克雷格·米納西安這員大將,基金會公關如虎添翼。辭職之前,馬赫爾還去美國《每日秀》採訪,給基金會募款。《每日秀》是美國知名深夜脫口秀節目之一,每期收視人數都在一百萬到數百萬。米納西安就是《每日秀》的製片人,他還是在比爾·克林頓手下的白宮有職務。

同樣可能是米納西安的傑作的是,觀察基金會在「九·一三」之後的公關動作,不難發現基金會故意對大眾媒體講一些「封掉了中國來『滲透』維基的人」之類的東西,讓自己在西方整體反華的輿論場裏顯得「政治正確」「做了好事」;扭過頭來再對社群去強調一些什麼「拉票」之類真正被用來當成封人理據的鬼話。

既然基金會裏這麼多號人馬都跟美國政治綁上了關係,基金會做一些反映美國外交政策,針對跟美國外交關係不好的國家,那也是情理之中。除了「九·一三」本身之外,基金會在2021年8月祭出的「NDA新規」限制中國大陸、伊朗等地的用戶獲取高級管理權限;2023年,基金會封禁16名阿拉伯語、波斯語用戶,包括多名管理員,方法跟「九·一三」相同;2024年,基金會又封禁一名伊朗監管員,這名監管員曾獲基金會官方表彰,而「監管員」職務是維基上志願者權限的「天花板」,比普通管理員還要大得多。

基金會不是不能去政治化,只當一個維護維基伺服器運轉,保證社區穩健增長的中性角色——這樣還能順帶砍掉維基十分之九多的預算。但隨着大量有專業NGO運營背景、美國政治背景的人鳩佔鵲巢,維基已經回不去了。美國國內有很多跨黨派的政治組織;放眼全球,上至聯合國的各種機構,下至普通自由軟件計劃、學術研究項目,甚至Sci-Hub、Z-library,都是同樣去政治化的樣板。但很明顯,儘管有多種道路可選,基金會還是綁架了全體維基編者和讀者,沿着美國民主黨、美國外交政策的車轍印走下去。

結語

維基百科的表面是一群由不領工資的志願者共同創作自由知識的烏托邦。維基的五大支柱,尤其是其中「中立」「文明」和「忽略所有規則」三條,讓所有只從外界觀察,但從未親身參與過維基制度的人感到驚奇。從某種程度上說,本文除了批判維基「中立」的虛偽之外,還在對那些從未親身參與,或參與程度不深的維基/求聞百科編者「祛魅」,擊碎維基頭上「中立的」「自由的」「外國來的」「外網網站」等等這些標籤帶來的光環。維基的方針規則就是包括你我在內的編者締造的,我們應該用唯物的角度去審視,拋掉光環和濾鏡。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真正發覺維基制度的不合理之處。你為之稱奇、感到神聖不可侵犯的維基方針指引,背後不外是一群「草台班子」;在實際執行的時候,就是雞毛狗血。

貌似烏托邦的五大支柱背後,是早已積習難改,固化在管理員和社區成員中的操作流程。「習慣法」先於「成文法」,再加上「選擇性執法」的毛病,這些都會阻止任何想要以字面意思實施五大支柱及其他方針指引的理想主義者(其中不乏剛註冊維基賬號的人和對維基制度不了解的旁觀者),成功按照字面意思來執行。

儘管基金會號稱不干涉維基上的內容,但隨着基金會愈發主動地介入社區內部事務(如2019年Fram禁制案),干涉社區自治權利,基金會正在積極干涉志願者層級的人事變動、拉偏架,並對社區志願者灌輸「維基媒體2030」等符合其理念的概念,進而也會對維基生態產生影響。基金會對美國政治的深度參與,勢必會影響其方向、行事風格,以及對志願者灌輸的概念。「上樑不正下樑歪」,基金會的中立尚且如此,下面的人有了基金會「撐腰」,更會明目張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只是拿基金會跟美國政府之間的「旋轉門」開開玩笑,如果說將來有一天,基金會借用維基的全球影響力,推廣美國的外交政策,我絲毫不會為其感到意外。

如前面所說,求聞百科在沿用維基方針的過程中,希望對維基的方針做反思和革新。我們希望我們的社區樂於接納新的規則,樂於嘗試新的實踐。與其讓「忽略所有規則」以激進之名行保守之實,不如做一些實事。例如,當社區對是否採納新方針指引有所遲疑時,鼓勵先試行一段時間;例如,鼓勵管理員在社區監督下變通操作;例如,不要讓冗長討論與不當的議題設置阻礙對實質問題的討論等。求聞百科對五大支柱用詞的修改,雖然細微,但也經過仔細斟酌,其立意便是對五大支柱的反省。

希望這篇論述里介紹的事例可以幫助各位更好地理解求聞「基本原則」和維基「五大支柱」的來龍去脈,實際實行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在求聞百科後續的改革方向。求聞百科應該以社區共識為基礎,以中國作為立足點,懷抱國際主義精神,面向世界。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