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馬兜鈴
Calico Flower(Aristolochia littoralis
生物分類法 編輯
域: 真核域 Eukaryota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門: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演化支 木蘭類植物 Magnoliids
目: 胡椒目 Piperales
科: 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
屬: 馬兜鈴屬 Aristolochia
種: 馬兜鈴 A. debilis
學名二名法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old & Zucc.
異名
  • Aristolochia sinarum Lindl.
  • Aristolochia recurvilabra Hance

馬兜鈴(學名:Aristolochia debilis),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實如掛於頸下的響而得。同屬的北馬兜鈴A. contorta)也有相似藥效。馬兜鈴為多年生的纏繞性草本植物。其果實為中藥之一種,也稱馬兜鈴。其根稱青木香,藤稱天仙藤,也可藥用。

腎毒性

馬兜鈴含有的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而且是致癌物質。只要非常少量的服用,就會大幅提高未來上泌尿道系統(包含腎臟)患癌的風險。較為多量和長期的服用則會造成無法逆轉的腎衰竭[1]

形態

整體特徵:全株無毛,全株有毒,種子毒性較大[2]

:莖細長,扭曲,有棱。

:葉互生,葉片三角狀狹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卵形,全緣。

:花單生於葉腋生於葉腋,花梗細長,花被喇叭狀,先端偏斜。花基部膨大呈球狀,中間收縮成管狀,緣部卵狀披針形,近花的緣部暗紫色,近花的基部淺黃綠色,內有雄蕊6根及柱頭6根。

果實:果實屬蒴果,形狀為橢圓形或倒卵形,下垂。果實長約3—5cm,直徑為2—3.5cm。表面具黃綠色及灰棕色,有12條縱稜線,由稜線分出多為橫向平行的細脈紋。基部有細長果梗,果皮輕脆,易裂為6瓣,當果皮裂開時,果梗也相互分裂為6條。果皮內表面平滑且帶光澤,有較密的橫脈紋。果實6室,每室具多數平疊的種子。成熟時自基部延腹縫開裂成六瓣,果柄也隨之開裂。果實別名為水馬香果三角草秋木香罐

種子:種子扁平而薄,三角形或扇形,種子長0.6--1cm,寬0.8--1.2cm,邊緣具淡棕色的寬翅。氣微特異,味微苦。

特殊的傳遞花粉方式

馬兜鈴花的形狀如同一漏斗,花緣部有一「開口」;花中部為管狀,管內長滿了向內的毛;花基部膨大呈球狀,內為一空腔。花基的空腔內底部有一突起物,突起物的上部為接受花粉的柱頭,突起物的四周長有6個雄蕊。

花通常在清晨5時候左右開放,開放時發出腐臭氣味,花基部的空腔內味道最濃。這臭味吸引了常在腐敗物上尋食的昆蟲,通常是蠅類,如潛葉蠅

昆蟲被臭味吸引而來,鑽到味道最濃的花基部的空腔內時,由於如細管狀的花中部內長滿了向內的毛,昆蟲進入容易出去難,進入的昆蟲將被逼留在花中過一天,空腔內長有蜜汁讓昆蟲飽餐。

次日,清晨3時半左右,花葯開裂,散出花粉,而昆蟲為了逃脫,在花內亂鑽期間身上粘了許多花粉。而這時花中部的毛開始變軟,萎縮,長度只有之前的4份之1,且貼在花中部內壁上。此時昆蟲得以逃脫。

之後此昆蟲又被另外一朵馬兜鈴花的氣味吸引。又一次被禁閉,期間把花粉散播在柱頭上,替馬兜鈴完成了異花傳粉。

馬兜鈴雌蕊先熟,清晨開花到半夜乃柱頭受粉時間。半夜後柱頭逐漸萎縮,失去受粉能力;而雄蕊則在這時期成熟。以此避免自花傳粉。

馬兜鈴花主要吸引對象是體型小的蠅類。不喜臭味,且體型較大,鑽不入細狹的花中部。而蜂蝶的長吻也達不到蜜汁所在。

藥用

功能與主治

中醫學上以果實入藥,性寒、味苦微辛,清肺降氣,主治肺氣上逆、咳嗽氣喘、肺熱咳血等;莖稱「天仙藤」,功能疏氣、活血、祛風濕;根稱「土青木香」或「青木香」,功能行氣止痛。

馬兜鈴與腎病變

1990年至1992年間,比利時上百名婦女長期服用含有中藥廣防己Aristolochia fanchi)的減肥藥後,發生間質性腎炎腎衰竭等個案。引發各國對馬兜鈴腎病變的重視。隨後幾年包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和德國等地均相繼禁售。同樣含有馬兜鈴酸的藥材「細辛」則是加強管制、可以避免馬兜鈴酸殘留。202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刪除了馬兜鈴,而關木通、廣防己和青木香早已被禁用,細辛也嚴格限定只能用根部。

馬兜鈴科中藥雖然具有抗發炎、消腫和利尿止痛的功效,但是近來發現長期服用含馬兜鈴酸者可能造成慢性腎衰竭以及腎小管病變,短期大量使用也可造成急性腎衰竭。

參考文獻

  1. Poon et al. and Hoang et al.,"Genome-Wide Mutational Signatures of Aristolochic Acid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Screening Tool"[1][失效連結],Sci TM,August 7, 2013; 5(197).
  2. 《唐本草》記載:「其根不可多服,吐痢不止」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