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袁宏道
《雅集圖》之袁宏道像,明·陳洪綬繪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雅集圖》之袁宏道像,·陳洪綬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明 吏部稽勳司郎中
籍貫湖廣公安縣(今湖北
族裔漢族
字號字中郎,號石公
出生隆慶二年(1568年)
湖廣公安縣(今湖北
逝世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
湖廣公安縣(今湖北
親屬
曾祖父袁暎、祖父袁大化、父袁鍊。母龔氏、庶母劉氏。
出身
  • 萬曆二十年壬辰科進士

袁宏道(1568年—1610年),中郎石公湖北省公安縣人,明朝文學家。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人稱「三袁」,宏道又是三袁中文學成就最傑出者。三袁發揚李卓吾「童心」思想,要求文學的語言「寧今寧俗,不肯拾人一字」,[1]反對「後七子」等人之擬古、復古,主張文學重性靈、貴獨創,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2]

生平

宏道少敏慧,四歲即能作對子。一日,袁宏道著新鞋之,其舅舅對他說「足下生雲」,袁應聲答到「頭上頂天」。十六歲為諸生,結社於城南,自任社長。三十歲以下之社友皆以袁為師。在地方上名氣響亮,與陶望齡董其昌湯顯祖等有往來。萬曆二十年登進士第,後為吳縣(今江蘇蘇州知縣,歷任禮部主事、吏部驗封主事、稽勳郎中等職。[3][4][5]

宏道知吳縣時,在任僅二年,就使「一縣大治」,「吳民大悅」。但認為任官是其久病之因,常寫信與友人訴苦,聲稱自己是迫於父親的壓力而出仕。[6]前後七次因病由請辭,最終遭上級批准養病,痊癒後再回以補職。辭去縣令後,「為人貸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費用。在辭官期間閒游四方,先後三游西湖,留下十六篇短篇遊記,〈晚游六橋待月記〉即屬其一。首輔申時行贊嘆說:「二百年來,無此令矣!」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其兄袁宗道的信,邀其前去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在京城期間,由於經常租房子住,一直搬家,沒有辦法自己種花,熱衷於插花,寫成《瓶史》一書。萬曆二十八年三月,授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七月被差往河南周藩瑞金王府掌行喪禮。是年秋,其兄伯修病逝,受此打擊,自此宦情冷卻,於柳浪隱居六年。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十二月,宏道被任命為吏部驗封主事,攝選曹事,遂返回北京赴任。數月後即請告歸。後遷官至稽勳郎中,不久又以病歸里。袁宏道一生三仕三隱,從萬曆二十年至三十八年間,十八年間,為官僅七年,家居十一年。萬曆三十八年九月六日(1610 年)卒,年四十三。著有袁中郎集。長女嫁蘇惟霖的長子,次女嫁惟霖弟蘇惟沾的長子。

家族

父親袁士瑜,頗熱衷仕途。[7]

參考資料

  1. 《袁中郎全集》卷二十四,〈又與馮琢菴師〉。
  2. 明史》卷二八八〈袁宏道傳〉曰:「先是王李之學盛行,袁氏兄弟獨心非之。宗道在館中與同館黃輝力排其說,於唐好白樂天,於宋好蘇軾,名其齋曰白蘇;至宏道益矯以清新輕俊,學者多舍王李而從之,目為公安體,然戲謔嘲笑間雜俚語,空疎者便之。」
  3. (明)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4.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5. 朱保炯,謝沛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 785-790 明清进士题名录索引 1-6. 台灣: 文海出版社. 1981. 
  6. 袁宏道可能對為官興趣不高。萬曆三十四年寫給潘茂碩之信曰:「今仁兄翩翩五馬,而弟猶故吾也……家大人迫弟甚,入秋當強顏一出。辟之胡孫入籠,豈堪跳擲?或者馴狎之久,頑性頓革,遂復見役於人,亦未可知。山居既久,與雲嵐熟,亦復可憎。人情遇時蔬鮮果,取之唯恐不及,迨其久,未有不厭者,此亦恆態也。」同年,寫給蘇惟霖的信云:「弟此一條懶筋真難拔,大人頻以為言。自思入仕十五年,絲毫無益於白髮,而又重其怒,真不成人也。」(《袁宏道集校箋》,卷43)。
  7. 《同治公安縣誌》載:「(士瑜)年十五即冠童子試。為諸生,食廩糈,場屋屢躓,未嘗有沮色。……人公年才及強仕諸年,家子謂當頤養天和,含飴自娛。公拍案起舞日:『雲程頗裕,何甘兒曹先鞭黑頭,封公適足為家聲愧。」

外部連結